明朝一般以太子监国,朱祁钰登基后后世更不肯选宗室居守

史海撷英 2023-12-18 11:42:08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初七日,明世宗朱厚熜正在阅览大臣们发来的奏章。这是皇帝的日常工作,而且经过十年的修炼,朱厚熜内心早已强大无比,正常情况下不管在里面说什么,他都不会有任何表情。

然而这一次不同,朱厚熜看到“乞查覆旧典,于亲藩中择其亲而贤者,迎取一人入京为守城王,选端人正士为辅导。他日东宫生长,其为辅王亦不可缺。如有以次皇子,则仍出封大国。”皇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彻底爆发,让法司把行人司司正薛侃抓到午门前严刑拷问,一定要查出他背后的指使人。薛侃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王阳明心学的得意弟子。

当时明世宗即位十年尚无子嗣,正在心心念念地祈祷皇嗣,故而认定薛侃这是故意讽刺他生不出儿子。朱厚熜本来就是靠着堂兄武宗朱厚照无嗣,这才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为了生父的地位还和文武百官闹了一场“大礼议”之争。要是自己无嗣驾崩,新即位的皇帝一定让自己和老爹哪儿凉快哪待着去。

所以看到“守城王”这三个字,皇帝立刻控制不住情绪,一定要抓出是哪位亲王在背后指使薛侃。那么什么叫守城王?明朝真的有守城王吗?

无名有实的“守城王”

所谓“守城王”的说法,指的就是明初皇帝御驾亲征之时,负责居守京师的那位亲王。比如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之时的郑王朱瞻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之时的郕王朱祁钰。

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时候,武宗朱厚照打算出巡边关,朝野舆论大哗,纷纷上疏反对。其中巡按直隶御史张钦以当年“土木堡之变”为例,指出“我英宗不听大臣之言自出亲征,遂有己巳之变。且匹夫尚不肯自轻,陛下以宗庙、社稷之身,又无太子、亲王监国而轻出远游。万一不虞,将如之何?”

“守城王”这三字虽然不见于史料,但是从明初历史来看,确实有人在默默承担这一重责。就从太祖朱元璋开国开始试着来梳理一下。

太祖洪武朝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南郊祭天,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就在当天,皇帝嫡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

朱重八

当时以刘伯温为首的文官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仿照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但朱元璋认为这是“元氏胡人”胡乱更改古制的结果,根本不足以取法。太子就是太子,皇帝出征就该以太子监国,做什么中书令?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朱元璋封建诸王,让皇子们出镇边境,希望他们能够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皇子们一到年龄,就要带领护卫军前往各自封国就藩。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守城王”的说法。朱元璋驾崩时,在京亲王明细如下:韩王朱松(十九岁)、沈王朱模(十九岁)、安王朱楹(十六岁)、唐王朱桱(十三岁)、郢王朱栋(十一岁)、伊王朱㰘(十一岁)。这些亲王之所以没有之国,都是因为年龄还太小。

朱允炆建文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这位新天子深受江南地主裹挟,登基伊始就开始大手笔削藩。别人削藩要权,朱允炆削藩要命,这谁受得了?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

朱允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由金川门杀入京师,皇帝在奉天殿自焚殉国,当时在京亲王明细如下: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伊王朱㰘。

自韩王以下诸王,因为靖难战争的缘故,所以没有之国。而吴王、衡王和徐王,都是朱允炆的弟弟。其中吴王封国杭州,之所以不让他之国,恐怕也是担心他兴宗康皇帝元嫡的身份被人利用。

成祖永乐朝

燕王朱棣在靖难后登基称帝,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大明这么大,朱棣想看看,所以他不是巡狩北京,就是亲征漠北,朝廷大事都交给了监国的太子朱高炽处置。一直都有人说永乐朝的真皇帝其实是朱高炽,朱棣不过是太子的“征北大将军”而已。

而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驾崩之时,在京亲王明细如下:岷王朱楩、韩王朱冲𤊨、赵王朱高燧。

三人之中,岷王得罪皇帝,被削去护卫留在北京。韩王因为其父朱松薨逝之时年纪尚幼,故而一直留在南京没有之国。而赵王以四十三岁的“高龄”始终留在北京,确实有些蹊跷。但皇太子既奉旨监国,又有十个儿子,想来不至于留着他做守城王。

仁宗洪熙朝

朱高炽在位不满一年,就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突然驾崩。当时皇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皇后张氏紧急让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监国,在京亲王明细如下:郑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滕王朱瞻垲、梁王朱瞻垍、卫王朱瞻埏。

朱高炽

朱高炽一即位就把弟弟赵王打发去了封国,同时又册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只不过他在位时间太短,诸王尚未来得及就藩。

宣宗宣德朝

朱瞻基即位伊始,就在宣德元年(1426年)碰上了汉王朱高煦之乱。皇帝吸取了建文帝的教训,率军御驾亲征,留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居守北京。和监国相比,居守的权力要弱了很多,基本没有军国大事的处置权。

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宣宗率师巡边。由于当年二月刚刚册立了皇太子,因此尚未之国的郑王、襄王本次不再居守京师。而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驾崩时,在京亲王只有越王朱瞻墉、卫王朱瞻埏。

汉王之乱时由于宣宗尚未有子嗣,故而奉旨居守的郑王和襄王确实有那么一丝守城王的意思。但是皇帝将权力交给了先帝庶次子郑王、嫡第三子襄王,却偏偏跳过了嫡次子越王,可以想一想其中的玄机。而在宣宗驾崩之时,卫王因为年幼体弱故而未曾之国。越王则因为皇太子年幼(九岁),这才被特意留在北京作为备胎。

英宗正统朝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五日,英宗亲率京师三大营精锐,浩浩荡荡直奔大同而去,准备与瓦剌太师也先决战。当时越王和卫王都已经薨逝,在京亲王仅剩一人,即宣宗庶次子郕王朱祁钰。故而英宗按照惯例,命其居守北京。

朱祁钰

朱祁钰景泰朝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虏。为了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皇太后孙氏先是下旨让郕王由居守升级为监国,再将他立为新天子,而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帝。这一次守城王转正,应该给后面的大明皇帝留下了极深的阴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南宫政变之时,在京亲王为沂王朱见深、荣王朱见清。

二人都是太上皇帝之子,朱祁钰之所以会被哥哥轻松翻盘,就在于他没有儿子。

英宗天顺朝

复辟之后,太上皇帝纡尊降贵重新做了皇帝,沂王朱见深改名朱见濡,又被册立为皇太子。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驾崩之时,在京亲王明细如下:德王朱见潾(即荣王)、秀王朱见澍、崇王朱见泽。

宪宗成化朝

朱见深即位后,德王于成化三年(1467年)、秀王于成化六年(1470年)相继之国,而皇帝直到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才册立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

朱祐极于成化八年(1472年)夭折后,宪宗又在成化十年(1474年)打发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崇王就藩,又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才册立第三子朱祐樘为皇太子。

朱见深

这种操作表明,皇帝已经不再将亲王视作备胎,该之国就之国,不要留在京师。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驾崩之时,在京亲王明细如下:兴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雍王朱祐橒。

以上诸王,都在在七月份刚刚册封的宪宗诸子。

孝宗弘治朝

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孝宗朱祐樘嫡长子朱厚照出生,并于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被册立为皇太子。

如果按照后世文官的说法,孝宗年龄最大的弟弟兴王的之国时间,应该在皇次子朱厚炜弘治七年(1494年)十二月出生之后。然而实际上兴王在当年九月便已经之国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

大明皇帝已经放弃了所谓的守城王或者皇位备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孝宗驾崩之时,在京亲王只有一位:荣王朱祐枢(宪宗第十二子)。

武宗正德朝

荣王的之国时间是正德三年(1508年)七月,在文官们的笔下,是大太监刘瑾怀有异心,这才违反“守城王”的祖制,将他打发去封国常德府。《明世宗实录》记载:“祖宗分封宗室,留亲王一人在京司香,俗呼为守城王。有事或为居守,或代行礼,其为国家虑至深远也。列圣相承,莫之或改。正德初逆瑾怀异,遂并出封。”

朱祐樘

文官们信口雌黄的本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荣王到底是谁赶走的?不妨来看一看。孝宗在位之时,荣王原本应该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之国。但是荣王妃怀孕了,于是孝宗让弟弟明年二月再启程。然而次年二月底太皇太后周氏病危,并于三月初一日崩逝,荣王之国计划只能再次推迟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结果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孝宗本人驾崩,朱祐枢的就藩计划不得不再次推迟。

武宗即位后,荣王在正德元年(1506年)六月主动上奏请求之国,却被皇帝侄子给压了下来,表示等到次年六月再议。这时候跳得最高的并不是大太监刘瑾,而是内阁首辅刘健,他愤而上疏,对此提出了强烈抗议,“方议上时,大学士刘健等言:‘王自弘治十七年已奉孝宗皇帝钦命之国,彼因王妃临蓐留待次年。后两遭大丧,延至三年之上。今若无故再留,于情于礼皆有未安。况闻朝廷留王,为欲代行拜庙之礼。夫天子所敬,莫大于祖宗。常遣亲王代拜,尤不可闻之天下。臣等再三筹度,事体非轻。乞敕兵部会多官详议以请而裁决之,庶为允当。’不报。”

时间一晃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湖广三司上报荣王府“渗漏坍塌”,武宗又把叔父在京师留了一年,因此荣王直到次年才正式之国。这期间的曲折,到底是武宗和刘瑾不想让荣王之国,还是文官们急着催他就藩呢?

朱厚照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驾崩之时,京中再无亲王。

大明祖制都是由皇太子监国,并没有所谓的“守城王”。郑王、襄王在汉王之乱时居守北京,在于宣宗当时无子。而英宗之所以让弟弟郕王居守京师,是他当时还不想册立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因此都是权宜之计。

但是英宗兵败被俘,郕王备胎上位,无疑给了后世皇帝极大的震撼。故而武宗多次出征,始终将不肯选一个宗室来做居守。世宗看到有人建议立“守城王”,立刻怀疑是不是有宗室亲王在背后捣鬼。毕竟宁王朱宸濠之乱刚刚平息,谁能保证亲王之中没有再有异心?有了守城王,自己的龙椅还能坐得稳吗?

世宗这一次的勃然大怒,彻底断绝了“守城王”在大明王朝的生存基础。

0 阅读:91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