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范仲淹研究之二:在朝廷为良相,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龙庵绎 2023-07-08 13:13:46

河南商丘- 应天书院

我们熟知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就是来自范仲淹早年求签的一个经历,这个故事记录在北宋吴曾著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中。大丈夫当为百姓谋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一生遵循的信条。

范仲淹在做基层官吏期间,有过三次上书自荐的经历。第一次自荐发生在乾兴元年(1022年),33岁的范仲淹由广德军司理参军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治所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结识了自己的上级,当时担任亳州知州的张知白(认识当年即升为副相)。这一年范仲淹《上张右丞书》自荐,张知白刚到朝堂,不便推荐范仲淹,自荐未果。但张知白把范仲淹推荐给晏殊,后来由晏殊推荐范仲淹入朝为官。这次上书无果而终,在范仲淹意料之中,所以他并没有什么挫折感。范仲淹从小就酷爱中医,他抓住机会,在华佗家乡丰富自己的医术。第二次自荐发生在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36岁,在泰州西溪盐监任上,向皇太后和皇帝写了《奏上时务书》,初步展示出改革的全局设想,无果。在盐务任上,他向上级提议重修捍海堰,为此被推荐担任泰州兴化知县,负责捍海堰工程施工。范仲淹为母丁忧,后续工程由淮南东路发运使张纶、同年进士、泰州军事推官滕子京共同主导完成。这条长一百五十多里捍海堰,历时三年修成,后来当地民众都叫它“范公堤”。现在的范公堤已延伸到三百多里,至今还在造福江苏沿海。第三次自荐发生在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38岁,正在应天府丁忧期间。范仲淹成才于应天府,成婚(36岁)于应天府,两年后为母守孝于应天府,主持书院也于应天府。在应天府书院教席任上,范仲淹破除“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再一次以洋洋万言向皇太后、皇上呈《上执政书》,这是《奏上时务书》的扩大本,后来庆历新政蓝图的发端,《宋史》将该书与《隆中对》相提并论,足见评价之高。文学大牛苏轼感慨道:“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已有忧天下、治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范仲淹早年的这三次上书,都是在他基层历练期间,是范仲淹毛遂自荐之作,但他的政治抱负已名声远播。

范仲淹一生五起五落,其中有四次是发生朝堂之上,一次发生在西北戍边任上。第一次起用为朝官,是天圣六年(1028年),他丁忧期间管理应天府书院业绩突出,由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期间,两次上疏力请刘太后卷帘撤班还政仁宗皇帝。当时,范仲淹这一做法吓坏了宰相晏殊,范仲淹是他引荐的,害怕范的行为连累了自己。晏殊比范仲淹小两岁,因为对范有发现举荐之恩,范仲淹终生以师礼相待,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范仲淹表现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士大夫品格。事后,范仲淹写给晏殊一封长信加以解释。范仲淹奏请不被采纳,被逼自贬,出为河中府(今山西永宁)通判,后到陈州(今河南淮阳)任通判。第二次起用为朝官,是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后,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任右司谏。这次居京不足一年,江淮发生水旱蝗灾,当他的赈灾奏章泥牛入海时,就借机面见仁宗皇帝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即派他以右司谏之职安抚江淮,开仓放粮、禁绝祭祀,还奏请免除盐茶税,赈灾回京时,还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团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奢靡之风。第三次起用为朝官,是景祐二年(1035年),他在故乡苏州治理水灾政绩卓著,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进入皇帝侍从行列,不久又权知开封府。在朝堂之上,他参倒了内侍闫文应,对迁都洛阳提出折中方案,权知开封府显示出政治上的精明果敢。同时,他和宰相吕夷简的矛盾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他当朝上《百官图》,揭露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仁宗皇帝以朋党论,把他从天章阁待制、权开封府任上,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第四次起用,是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他在地方官任上,火线提拔,连升三级,紧急任命为西北前线军事主官。第五次起用为朝官是庆历三年(1043年)。该年初,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开始了大家熟知的庆历新政。综管范仲淹一生可以看出,见朝政过失,敢于挺身而出,犯颜极谏,这就是北宋官场的圣人范仲淹。

放眼三百年大宋,范仲淹堪称完人,历代对他评价极高,誉他为“大宋第一人”。同为北宋名臣的韩琦曾由衷地评价他:“高文奇谋,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康熙皇帝称范仲淹为“济时良相”。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颁诏“以宋臣范仲淹从祀孔庙”,称“先儒范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又允许其从祀于历代帝王庙。伟大毛泽东曾这样评价他:“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文正”谥号是古代文臣们追求的至高荣誉。从宋朝到清朝,九百多年的历史当中,能够得到这个谥号的,也只有二十四人而已。《宋史》说他:“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南宋史学家罗大经说:“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范仲淹的名气甚至感动了300年后的一位皇帝。范公十二世孙范文从,直言上书惹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下狱论死。当朱元璋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之后,就下旨宽恕了他,并给予他五次免死的机会,还亲自书写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给范文从。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