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风采川韵华章——2024年央视戏曲春晚的创新实践

艺科新传 2024-03-04 11:07:21

转自【川观新闻】

文/吴道天

图片来源:央视网

在中华文明的体系中,巴蜀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历史的光辉。2024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在“川剧之乡”四川德阳市录制,以精心策划的节目内容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巧妙地将巴蜀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观众在享受传统戏曲艺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巴蜀文化的历史深度与时代脉动。

巴蜀韵味:巴蜀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戏曲春晚的融合

戏曲春晚首次在四川录制,从节目内容到演出形式,都融合了浓郁的巴蜀文化风情。这种融合,带给观众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开场节目《龙飞凤舞》,是对巴蜀文化的热烈致敬。该节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戏曲演员,他们身着传统戏服,以京剧、川剧等多种形式的戏曲唱腔,演绎了经典唱段。在这一过程中,中江县桃花龙、川北大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彩展示,不仅让观众领略了巴蜀地区丰富的民间艺术,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国英雄传》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版年画作为串联,利用绿幕抠像CG合成技术,实现三国英雄的“出画”与“入画”。这种创新的戏曲呈现方式,让观众在欣赏传统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节目在讲述了三国时期的英雄故事时,也是对巴蜀地区历史文化底蕴的一种艺术再现。

三星堆文明作为四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蜀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对四川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梦回三星堆》节目中,晚会巧妙地将三星堆文物的神秘元素与戏曲舞蹈相结合,利用XR技术,将观众带入一个跨越时空的古蜀文明世界。

节目通过戏舞的形式,展现了三星堆文化中的神鸟、铁鸟和候鸟等象征性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古蜀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死亡和重生的深刻理解。通过这种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节目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古蜀文明的瑰丽与神秘,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和对历史文明的尊重。

巴蜀腔调:四川方言与戏曲艺术的创新表达

在中国西南的沃土上,巴蜀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孕育了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古代的蜀锦、蜀茶的制作技艺,还是现代的科技发明和文化创新,都体现了巴蜀人民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和对传统技艺的不断革新。巴蜀文化中的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巴适得板》节目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巴蜀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节目巧妙地将四川方言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通过说唱的形式,讲述德阳当地的生活故事。节目的表演者们身着现代服装,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将巴蜀方言的韵味与现代音乐节奏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这种形式的创新,让传统戏曲艺术更接地气,也使年轻一代能更容易地接触和欣赏到巴蜀文化。

市井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热闹的茶馆文化、悠闲的生活节奏中,还蕴含在四川方言的幽默与智慧中,展现四川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巴适得板》节目,从德阳的街头巷尾到茶馆酒肆,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到节日庆典的热闹场景,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说唱歌词中。这种生活化的叙事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巴蜀的热闹市井中,感受到巴蜀人民的热情与豪爽。同时,节目还巧妙地融入巴蜀地区的传统曲艺元素,如金钱板的清脆节奏和扬琴的悠扬旋律,使整个表演既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

在表演形式上,《巴适得板》采用现代舞台技术,如LED大屏幕和灯光效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也使传统艺术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节目的编排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有对巴蜀方言的传承,也有对现代流行文化的吸纳,展现了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

《巴适得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它对巴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准传达。节目通过方言说唱这一新颖形式,让巴蜀文化的魅力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同时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创新尝试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为巴蜀文化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道路,使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巴蜀风采:展示德阳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发展

在戏曲春晚中,德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晚会的录制地。德阳,这座被誉为“川剧之乡”的城市,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在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中的积极作为而受到央视青睐。

晚会录制地点德阳华谊兄弟星剧场,舞台设计巧妙地融合古蜀文化元素,特别是主舞台的造型,以三星堆图案为灵感,展现了德阳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设计,不仅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德阳的历史韵味。

德阳的历史与戏曲艺术紧密相连。四川德阳被誉为“川剧之乡”,这一称号的来源与德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川剧艺术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德阳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李调元的故乡,李调元被誉为“川剧之父”。他在乾隆五十年归居故乡罗江后,将各地戏曲的唱腔、演出技法等引入川剧,对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将江西的弋阳腔移入川戏高腔曲牌,并将广东、江浙一带的昆曲声腔引入川剧,使得川剧拥有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极大地丰富了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德阳的这一文化传统在晚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三国英雄传》板块,通过三国戏表演方式活化展现四川特色非遗年画,以及《梦回三星堆》板块,将戏曲与舞蹈结合,讲述三星堆的神秘故事,都展现了德阳在戏曲艺术传承中的创新精神。

德阳的地域文化元素在晚会中也得到了精彩展示。绵竹年画、中江挂面、变脸绝活等德阳特色文化,通过晚会的舞台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这些元素丰富了晚会的内容,也提升了德阳的文化影响力。

德阳的这一高光时刻不仅是对当地文化自信的一次展示,也是对巴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通过这样的文化盛事,德阳展示了其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实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晚会的成功举办也有助于推动德阳的文化旅游业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作者简介

吴道天,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专家智库成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