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后,李白杜甫高适等唐朝诗人们都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说不尽的历史风采 2024-02-02 14:48:39

公元755年,七十高龄的神武皇帝李隆基,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辉煌后,遭遇了人生的巨大挫折。他的宠臣安禄山、史思明意图篡位,挑战他的皇权。安禄山从范阳举兵,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内战。叛军如狂潮般从河北南下,迅速攻占洛阳、潼关,直至长安。

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灾难,给人间带来了空前的苦难。战火所过之处,生灵涂炭,千里之地化为一片死寂。唐帝国的人口锐减一半以上,百姓们生活在无尽的绝望与恐惧之中。

那些身处战乱中的诗人,他们的心灵又经历了怎样的磨砺?这场浩劫对他们的人生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杜 甫

在安史之乱的纷乱之年,杜甫正值不惑之年,生活却如钝刀割肉,让他倍感煎熬。因家道中落,贫寒交迫,他的幼子竟在那一岁枯瘦而亡。然而,你若误以为杜甫一生尽是潦倒落魄,那就大错特错。须知,杜家自魏晋以来便是名门望族,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诗坛的璀璨明星。杜甫自幼便沐浴在诗的阳光和雨露中,他六岁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七岁便能吟诗作赋,十四五岁便开始游历各地,遍访吴越、燕赵、梁宋、齐鲁与京华。他的朋友圈皆是当时的顶尖大咖,如李白、高适、王维、岑参等。

年轻时的杜甫便傲骨铮铮,宣称:“诗乃吾家事。”彼时的他,尚不屑于轻易展露诗才。深受家族“奉儒守官”的传统影响,杜甫以儒家的忠君、爱国、仁政思想为行事之本,怀揣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立志攀登仕途高峰。他渴望能立于要津,投身于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中。

皇帝大手一挥,诏令天下英才,皆可参加选拔。宰相李林甫,却向皇帝声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英才,皆已被陛下所用,民间再无遗漏之才,选拔无望!”。而杜甫,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一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迈入仕途。

在京城的十年,是杜甫人生急转直下的十年。那期间,他的父亲杜闲,官居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却离世而去。失去父亲的资助后,杜甫的生活陷入困境。他曾寻求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但屡遭挫折,曾经的豪情壮志被消磨殆尽。在他小儿子饿死的那年,他得到一个职位——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个与志向毫不相干的职务,迫于生活的压力,他只能屈就。然而,上任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只能回家躲避。战乱的消息不断传来,两京沦陷、玄宗奔蜀、马嵬兵变,杜甫在惊恐中度过。

终于,他听闻新君肃宗在灵武即位,立刻满怀希望前去投奔。然而,在途中被叛军所擒,押至长安。重回长安,他感慨万千。他走过曲江,回想起昔日玄宗和杨贵妃的盛景,如今却是物是人非。他写下《哀江头》来表达对国家破亡的悲痛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在《春望》中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心。

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见肃宗皇帝,尽管狼狈不堪,但仍得到赏识。然而好景不长,因在房琯案中的举止不当,他被投进监狱。出狱后,他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作品,记录了他的回乡所见所闻。

长安收复后,他回到职位,但半年后因房琯案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华州任职期间,他目睹了官府抓壮丁和百姓的苦难,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作品。一年后,他辞官而去,开始了后半生的颠沛流离。

虽然朝堂上的幼稚断送了他的仕宦生涯,但战乱中的亲身见闻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没有再踏入官场,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的诗歌沉郁顿挫,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成为记录时代的“诗史”。他用诗歌来表现儒家的文化理想和圣人情怀,被后世尊为诗圣。

李白

在安史之乱的熊熊烽火中,55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逐出官场已逾十一年。尽管唐玄宗给了他一笔不菲的经济补偿,但抱负落空的李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他自视甚高,常常将自己比作管仲、晏婴、诸葛亮、谢安一类的人物,渴望有朝一日重回庙堂。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乱了他的计划。他只好带着家小南下避乱,在当涂、宣城、九江等地投亲靠友。马嵬兵变后,太子李亨北上得到北方将领的支持,实力迅速增强,自行在灵武即位。玄宗与肃宗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双方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

唐玄宗在窜蜀途中任命儿子永王李璘为四道节度使兼江陵郡大都督,制衡李亨。李璘抵达江陵后,手握重兵,看到辖区富庶,便心生野心,想在江南割据自立。此时,唐肃宗的帝位已得到天下拥戴,李璘的举动引起疑虑。

尽管妻子宗夫人极力劝阻,57岁的李白仍一意孤行加入了李璘的幕府。他的建功立业之心蒙蔽了理智,完全忽视了李璘和玄宗一样,只将他视为摆设和文字弄臣。这也暴露出李白在朝堂的幼稚和无知。

安史之乱并未给李白带来机遇,反而让他的余生更加凄苦。朝堂的波诡云谲将他卷入漩涡,他的人生也因此更加曲折离奇。

唐肃宗委派文韬武略的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意在剿灭李璘。李璘不堪一击,如秋风扫落叶般被乱军所杀。李白因诗作《永王东巡歌》被抓,囚于浔阳狱中。曾与李白情同手足的高适,面对友人的求救却选择了沉默。李白最终被判流放夜郎,在巫山遇赦后,潦倒至极,年近花甲的他回到金陵、宣城,生活困苦。无奈之下,他投奔了在当涂任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后便悄然离世。

高适

在安史之乱爆发时,52岁的高适正在潼关协助哥舒翰将军镇守。尽管前半生郁郁不得志,两次科举落第、游学受尽白眼、从军无果,但他并未放弃。46岁那年,他被张九皋举荐为封丘尉,后成为哥舒翰的机要秘书。潼关失守后,他果断逃离,追随玄宗入蜀,并进言分析失守原因,深得玄宗赏识。

当玄宗分封诸子为军帅时,高适曾劝谏反对,指出此举可能引发内乱。然而,玄宗为制衡诸子而未采纳。果不其然,李璘谋反,高适因曾劝谏而受到肃宗器重,被召至宫中议事。他分析江东形势后断言李璘必败,李亨深以为然,遂委以平叛重任。高适借此东风,屡建战功,终至封侯拜相,成为一代名将。

高适、李白与杜甫,三位文豪间的深厚友谊传颂千古。当年,李白遭赐金放还,游历天下,恰逢杜甫与高适。三人同登吹台,共游梁园,孟诸野泽狩猎,饮酒观妓、射猎论诗,度过了那段纵情四溢的时光,谱写了文学史上的华章。

高适与李白、杜甫的交情深厚,但李白犯下谋反大罪时,他并未施以援手。或许是出于无奈,毕竟李白所犯之罪非同小可,而高适自身也处境微妙,故而无力相助。然而,他对杜甫却是义薄云天。杜甫因房琯一案陷入困境时,高适却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房琯一案中,房琯自身行为不检,常迟到早退,更涉及佛道虚无之谈,为臣下所非议。其门客董庭兰借权谋私,收受贿赂之事被揭发,房琯自然难逃惩罚。而杜甫却因与房琯私交甚笃,不顾公义上书营救,实属因私废公,过于冲动与不自量力。最终,杜甫因此案淡出官场。

杜甫流寓成都时,幸得高适在此任职。高适不仅关照杜甫的生活,更给予其无尽的温暖与援助。甚至有人认为,若非高适早逝,杜甫的晚年或许能得以安享宁静,无需四处漂泊。

王维

在安史叛军破城之际,长安沦陷,王维未能随玄宗逃离,不幸落入叛军之手。王维性格温文尔雅,不敢公然反抗,只能暗自吞服哑药,自残身体。然而,安禄山并非愚钝之人,他听闻王维才名,明白其才华横溢,遂强迫他出任伪职。王维无奈之下,只得顺从。

在凝碧池畔,安禄山设宴欢歌,唐宫梨园旧人面对此景,悲愤填膺,不愿为叛军歌舞。叛军因此大开杀戒,威逼众人屈服。闻此消息,王维心如刀绞,悲愤交加,挥笔写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此诗尽诉亡国之痛,表达对大唐的思念之情。

官军收复长安后,所有曾为伪官者皆受清算。幸而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为他求情。因这首诗和王缙的功绩,王维得以免于问罪。然而,出任伪官之事成为他一生的污点,使他备受同僚鄙视。自此,王维对官场愈发淡泊,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直至安然辞世。

韦应物

昔日唐玄宗的侍卫,曾于繁华的京城中为非作歹,肆无忌惮。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安史之乱的烽火燃起,他未来得及逃走,陷入了困境,身无分文,沦落街头。往日的荣光,已如烟云消散,如今他只能在冷眼与轻蔑中苟且偷生。

曾经的恶霸,如今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的命运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高潮与低谷交织,善恶终有报。如今,他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饱受生活的折磨。

这一事件对韦应物的冲击巨大,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他心头。痛定思痛,他下定决心要洗心革面,发奋苦读。韦应物的人生从此步入正轨,他成为一位清廉勤政、心系百姓疾苦的公务员,更是中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得感谢那惊破渔阳的鼙鼓声,因为它唤醒了一个恶霸的良知,催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假若没有那通惊雷,人间或许会多出一个恶霸,而少了一些如“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简卢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寄全椒山中道士》)、“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等佳作。那样的话,我们就无缘品味这些美妙诗句,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了。

安史之乱,那是一次对唐朝的沉重打击,仿佛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王朝。然而,正是这场风雨,为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洗礼。他们在这场历史的漩涡中,汲取了无尽的灵感,让自己的诗歌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那些流传千古的唐诗,如同明珠般闪耀,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诗人心灵的呐喊和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也展现了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所以,当我们品味那些璀璨的唐诗时,不仅要感叹诗人们的才华横溢,更要铭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0 阅读:67

说不尽的历史风采

简介:探索历史真相,汲取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