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傅莹年轻时,一张罕见的留影,从下乡知青到外交“铁娘子”

聪征说社会 2024-05-07 19:03:1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范超甲

编辑|t

引言

近几年,有一段视频广为流传。

视频中,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违反自由贸易的精神,在国际公开场合抵制华为公司。

一位神态端庄、满头银发的中国女士接过话题,旁征博引、据理力争,让佩洛西一时语塞,只能通过强词夺理强行结束话题。

(视频内容)

这位女士就是我国著名的外交官——傅莹。

提起傅莹,人们脑海中下意识想到的一定是“优雅”。本文将带领读者解读傅莹的“优雅之路”。

一、出身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华

傅莹于1953年出生于内蒙古,父亲阿民是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艾思奇)

阿民精通哲学,善思考,喜阅读。傅莹自小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经常在放学之后跑到父亲书房看书。阅读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了现在。今天我们看到傅莹在各种场合随机应变、应对自如,离不开她从小的积累。

(年轻的傅莹)

1969年,14岁的傅莹和所有同龄人一样“上山下乡”,参与劳动。“上山下乡”的3年,傅莹一边劳动,一边自学,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据说傅莹原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她的数学成绩居然是满分。

二、夯实基本功,胸中有成竹

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从事翻译工作。

翻译之于外交人员,就像锄头之于农民、笔杆子之于作家。翻译是外交人员的核心技能,需不断打磨、反复练习,才能谙熟于心、游刃有余。

傅莹回忆自己参加钱其琛担任外长的第一个记者会时说道:这是我第一次为这么重要的记者会做翻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紧张。

(钱其琛)

为了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傅莹跑到盥洗室,原地跳了50下,很快气喘吁吁、浑身发热,而激烈运动所导致的心跳加速,好像确实缓解了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感,至少不觉得那么冷了。

回到接待厅后,傅莹见钱其琛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会议开始。安静的情绪会传染,傅莹看着平静的钱其琛想到:大会的主角都不紧张了,我这个配角还紧张个啥?于是开始精心准备接下来的大会材料。

接下来的记者招待会如期举行,钱其琛用词精炼、语速又快,傅莹因为准备充分,又恰当地调整了状态,顺利地完成了这个挑战。

(年轻的傅莹)

在突破了这次挑战之后,傅莹的情绪控制能力上了一个台阶,之后无论面对多么重要的场合,都可以很快让自己平静,驱赶走各种杂念,迅速进入状态。

我们后来在公开场合看到傅莹可以永远保持那般从容和优雅,离不开扎实的翻译基础和多年重要外交活动的历练。

三、连克难题,成为一名优雅的外交官

1998年,从事了20年外交工作的傅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傅莹)

后来傅莹又分别担任驻澳大利亚联大使和英国大使,并且在2009年成为外交部副部长,走上职业生涯的巅峰。

担任外交官的十余年,傅莹为我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7年6月傅莹开始担任英国大使。

(傅莹在英国)

2008年,我国经历了很多大事:

百年难得一遇的雨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神舟七号顺利上天。

(鸟巢和水立方)

彼时的我国处于世界舆论的旋涡中心,以上每一件事单独拎出来都是世纪级的大新闻。英国群众不了解中国,英国媒体对我国的偏见很重,而媒体的意见又能左右大众的看法。

这些都是傅莹在英国面临的切实的挑战。

有一次,傅莹接受英国《早间新闻》的采访。研究方案时,对方问到:你最想表达什么观点,解决什么问题?

傅莹表示:英国媒体大肆宣传举办奥运会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国家机器的行为,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怎么看和怎么想。这是我想解决的问题。

(傅莹)

紧接着傅莹向《早间新闻》的团队讲述了我们“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等理念。

但这些内容显然不是《早间新闻》想要的。他们认为:过多修饰性的语言需要时间做充分的解释才能让人听明白,而早上人们都很忙,看电视新闻的人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

傅莹左思右想,决定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让英国人明白: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民的意愿。

傅莹举了出租车司机盼奥运的故事,举了北京胡同里的大妈们如何努力学习英语来迎接马上到来的外国游客。这些内容生动形象、极具画面感,很快打动了《早间新闻》的工作团队。

(春晚小品:《火炬手》)

而在随后的演练中,双方的沟通又出现了问题,傅莹按约定准备好了答案,但对方一个问题都没问。

对方说:不会有人顺着咱们准备好的要点提问的,需要随机应变。

身经百战的傅莹面对这么难缠的对手,也感觉到有些吃力,她静下心来琢磨应对方案。

左思右想,傅莹终于想通了。

(傅莹)

只要最初对公众和记者关注焦点的判断是准确的,无论问题怎么变换,都应该有办法引到自己准备好的回应轨道上。

不能指望记者的提问与自己准备的问题完全契合,也不必纠结于是否能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重要的是争取主动,把想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

为此,对自己准备的要点要做到倒背如流,无论怎样都不会忘记,这样才能自如和自然地表达。

准备充分之后,又进行了一轮演练,终于通过了。

直播现场,虽然对方记着仍然很刁钻地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因为傅莹准备充分,都一一化解。

(作为火炬手,傅莹在英国传递火炬)

后来傅莹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奥运圣火的传递,并且在英国媒体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如果西方能倾听中国》。一系列操作下来,打动了不少西方群众和读者,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如果西方能倾听中国》部分内容)

谈起傅莹女士的“优雅”,我们应当想起她在“优雅”背后克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如若想要变得“优雅”,也得从夯实基本功和解决眼前的一个一个难题开始!

参考资料:

傅莹:蒙古族女外长的温情世界.民主与法治网,2010-07-10

0 阅读:11

聪征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