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皇太极长子,被多尔衮冤杀,11代后人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

追梦的年 2024-01-15 23:32:01

满清能够入主中原,最重要的一个人是皇太极。其父努尔哈赤虽然统一了女真各部,但只是建国称汗,与明朝、蒙古、朝鲜并立。

是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改元,将女真部落式的结构变为集权的封建政权,并且他把朝鲜变为附属、尽破大明关外精锐、多次入侵关内,这些都为后来的大清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做梦都想要入主中原,但这个目标不是他完成的,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

由于死得比较突然,皇太极连遗诏都未留下,那么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一般来说皇位都是父子相传,但当时的大清有些不一样。

满清并不是以汉文化为主,观念和规矩都有所不同,并且其还属于‘创业’阶段,显然是谁更有能力就能更得拥戴,因此大清朝堂之上出现了争锋相对的两大集团。

一边想要拥护多尔衮上位,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之弟,早年就很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开始发展羽翼,后来又在皇太极当权时凭借战功壮大,两白旗就是多尔衮的死忠。

另一边则是全力支持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在努尔哈赤时就因战功被封为贝勒,后一直跟随父亲征战。1636年皇太极称帝,27岁的豪格受封亲王,此后也屡立战功。他身后的支持者就是由皇太极直接掌控的两黄旗。

在其余各旗中,双方都有宗室、将领支持,所以呈现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这场权力的争夺把大清所有重臣都卷了进来,因为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都没有动手,但时刻都充斥着火药味,大有刀兵相见的趋势。

不过最终双方都克制了,一个立足未稳的政权发生内乱,后果是他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相处一个折中的办法——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这个结果双方都退了一步,在双黄旗看来虽不是豪格登基,但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这样就不算对不起先皇。

对多尔衮来说更是占了便宜,福临才6岁无法理政,济尔哈朗一直以来都不热衷政治,所以实际大权就掌握在了多尔衮的手里。

争位失败的豪格无奈之下只能继续领兵在外征战,入山东、定中原、破四川等等,他为大清在关内的发展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但是领军在外哪有坐镇中枢来得舒服?豪格南征北战的这几年,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不断在朝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渐渐地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多尔衮。

只要再除掉豪格,多尔衮的话就是真正的说一不二,因此,多尔衮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机会。

1646年11月,豪格率部在西充大破张献忠的军队,他还亲手射杀张献忠,为大清又除掉一个对手。捷报传至北京,顺治帝非常欣喜,下诏奖赏豪格。但是豪格表现得越出色,多尔衮就越不安,所以秘密准备着为豪格罗织罪名。

1648年2月,因粮草不济,豪格率军经陕西回京,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这本是一出君臣、兄弟情深携手的佳话,但多尔衮来掺了一脚。

还没过一个月,多尔衮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豪格下狱。

这就有些莫名其妙,先不说豪格究竟有没有犯这两件事,即便是犯了,这两个罪也不至于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一个亲王下狱,多尔衮也从没有秉公执法到这种地步。

群臣都知道多尔衮是在借题发挥,但由于多尔衮这几年在朝堂上羽翼已丰,所以没有人敢为豪格伸冤。

同年4月,豪格死在了狱中,凶手是谁大家都知道,但还是一片沉默,一个对大清赤胆忠心的亲王就这样成了政治牺牲品。

顺治对于长兄的死非常愤怒,但摄于多尔衮的淫威也是敢怒不敢言。直到1651年顺治亲政后才为豪格昭雪。

或许是为了补偿,顺治不但恢复了豪格‘肃亲王’的名誉,还让他的子孙承袭爵位无需降等,一直是亲王级别,这种情况在清宫剧里有不少,俗称为“铁帽子王”。

只要大清王朝还在一天,豪格的子孙还在传承,那么就能享受到亲王待遇。在大清两百多年里,一共只出现了12位“铁帽子王”,可见其地位的尊贵。

传承第十代肃亲王封号的人叫善耆。在晚清,善耆也算一个不错的王爷,他很明白腐朽的大清不是杀一两个人就能拯救的,所以对于一些革命者,他还很大度地释放了,其中就包括了汪精卫。另外中国的现代警察制度跟善耆也有很大的关系。

善耆虽然算得上一定的开明,但毕竟还是大清皇室子孙,所以在清朝覆灭后一心想要复辟,他付出过几次行动,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落得个人才两空的结局。

他自己失败后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子女身上,给子女灌输复辟的思想,甚至不惜让孩子认贼作父。他主动把14女显玗送给了日本人川岛浪速作养女,后来显玗改了一个日本名叫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这个名字在中国可是众所周知,后来成为了一个臭名昭著的间谍、汉奸,在日本逐步侵华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危害中国的事,最终在日本战败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豪格好歹也是一个敢于在阵前冲杀的铁血汉子,如果看到自己的子孙卑躬屈膝地去做叛徒,想必心中也会非常痛苦吧。

0 阅读:11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