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下):准备最充分的诸葛诞到底输在了哪里?

高旭评历史 2023-02-23 20:16:02

孙綝杀掉朱异后,让弟弟孙恩留下,自己返回了建业(而遣弟恩救,会诞败引还)

司马昭分析:异不得至寿春,非其罪也,而吴人杀之,适以谢寿春而坚诞意,使其犹望救耳。

孙綝是想坚定诸葛诞的意志,等待救兵的到来。如不这样,诸葛诞就会突围,拼命于一旦(若其不尔,彼当突围,决一旦之命)

如今我们应当采取多种行动,扰乱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窜逃,这是取胜之计(今当多方以乱之,备其越逸,此胜计也)

司马昭开始对外放出自己缺粮的消息,故意遣送一些老弱士兵回到淮北就食,前线士兵则每人发给三升大豆(分遣羸疾就谷淮北,禀军士大豆,人三升)

同时不断派细作向寿春城内散播吴国救兵降至的消息(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纵反间,扬言吴救方至)

钦闻之,果喜。

但是司马昭怎么可能比诸葛诞先缺粮!

司马懿驻兵淮南时,邓艾曾提出两项重要建议:

1、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疏通漕运;

2、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

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

再加上豫州、兖州、甚至冀州运来的粮食,诸葛诞怎么可能耗得过他?

但是诸葛诞还是上当了,到了十一月份,粮食快吃完,援军却遥遥无期,城外的军队也没有出现士气低落的情况,城内众将才开始慌了(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

到冬季,更不会有大水助力,诸葛诞的心腹蒋班、焦彝建言:趁着众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决死,攻其一面(将军蒋班、焦彝,皆诞爪牙计事者也,弃诞)

身为降将的文钦坚决反对,城内还有江东三万人马,尤其全端更是江东的大族,就算孙綝放弃,那帮人的亲戚能干吗?(就孙綝不欲,主上及其亲戚岂肯听乎?)

诸葛诞再次被忽悠,表示要坚守的决心,蒋班知其必败,于是出城投降(班、彝固劝之,钦怒,而诞欲杀班。二人惧,且知诞之必败也,十一月,乃相携而降)

城内人心惶惶,诸葛诞、文钦这才决定联手突围,不分昼夜,强行攻打南面防线。但是二十多万魏军已经把城围得跟铁桶一般,扬州军不光要面对围墙的障碍,还要冒着土山上的抛石车、火箭等武器的远程攻击。诸葛诞等人连续五六天不分昼夜地突围,用来突破王基防御工事的冲车全被烧毁,寿春将士的尸体和血将壕沟填得满满当当。最终还是没能冲过魏军的防线(诞、钦、咨等大为攻具,昼夜五六日攻南围,欲决围而出。围上诸军,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伤者蔽地,血流盈堑)

强攻无果,诸葛诞等人只能又退进城去。

吴国此时又发生巨变,全辉和全仪(全琮的孙子)因为和孙綝发生矛盾,从建邺叛逃到了魏国。钟会令全祎、全仪手书劝降全怿,不久全怿就率自己的数千部曲出城投降(大将军乃使反间,以奇变说全怿等,怿等率众数千人开门来出。城中震惧,不知所为)吴郡全氏,这个吴国曾经最显赫的外戚家族,逐渐败落了。

文钦又对诸葛诞提议:索性把淮南军遣散出城节省粮食,留下吴军坚守(钦欲尽出北方人,省食,与吴人坚守),到了这个时候,文钦还指望孙吴朝廷会派来援军。

淮南军都是诸葛诞的部下,全都放出城,诸葛诞不就成光杆司令了,这让诸葛诞开始怀疑文钦的动机,是不是想来个二叛?两人本来就有矛盾,最终诸葛诞先下手为强的杀了文钦(钦素与诞有隙,徒以计合,事急愈相疑。钦见诞计事,诞遂杀钦)

文钦死时,他的儿子文鸯、文虎在小城中领兵,听说父亲文钦被杀后,便率众赶赴现场,但剩余的吴军不为其所用(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

文鸯、文虎只好独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马昭。军中官兵要求杀死这兄弟二人,司马昭下令说:文钦之罪不容,他的儿子当然应杀死。但是文鸯、文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降,城池还未攻下,如果杀了他们俩,那无异于坚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决心(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军吏请诛之,大将军令曰:钦之罪不容诛,其子固应当戮,然鸯、虎以穷归命,且城未拔,杀之是坚其心也。)

于是赦免了文鸯、文虎,又让他们率领几百名骑兵到城外巡回呼喊:文钦的儿子都没有被杀,其他人还怕什么呢(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馀何惧?)

寿春城内的守军彻底崩盘,魏军攻城之时,士气和军粮跌到谷底的寿春城内已经无人出力了(城内喜且扰,又日饥困,诞、咨等智力穷。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

诸葛诞看到大势已去,率领死士们突小城而出,被司马昭的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首。

258年二月魏军攻克寿春城,诸葛诞被夷三族。城破那天,大旱了近一年的淮南开始狂降暴雨,司马昭的围垒全部被浇垮了(城既陷,是日大雨,围垒皆毁)

但谁能想得到雨季滴雨不下,二月份居然会降暴雨。诸葛诞要是没有发生内讧,再坚持一下,也许战局就会发生逆转!

文钦入城,整个联军的战术就出现了很大的弊端,如果孙綝先拿下合肥,然后安排文钦做游军,发挥他的骑兵战力,既可以骚扰魏军,又可以防守粮道,然后等待淮南的暴雨,再给与司马昭全力一击,也许整个战况就会彻底逆转。

至此,淮南第三叛,也是最大的一叛落幕。

说几个人物吧:

诸葛诞和文鸯两人的恩怨还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文鸯在战后不仅没被卸磨杀驴,更因功封侯。

三十年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掌控朝政的太傅杨骏及其党羽。东安王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常恨当年文鸯背叛诸葛诞,致使诸葛诞败亡、屠灭三族。竟在政变后,诬告文鸯与杨骏一同谋反,夷灭三族(东安公繇,诸葛诞外孙,欲杀俶,因诛杨骏,诬俶谋逆,遂夷三族)

琅邪诸葛氏的这一支并没有绝后,诸葛诞的幼子诸葛靓已安全逃到吴国,诸葛诞的长女因为夫家司马伷(司马懿第五子)的关系也没被株连,她正是日后著名的诸葛太妃,姐弟俩在晋朝还有相当的戏份。

相比这些高官的内讧,淮南三叛最让人感慨的反而是一些小人物。

城破后,诸葛诞麾下数百死士被俘,坚决不降,大喊:“为诸葛公死,不恨。”行刑时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

​吴军那边同样慷慨赴死者,吴将于诠对身边人说道: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於敌,吾弗取也。说完这番话后,把头盔掷于地上,冲入敌阵,战死疆场(乃免胄冒陈而死)

0 阅读:14

高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