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第一次看到灯泡,大喊了两个字闹出笑话,我们至今也在这样喊

历来有些现实 2024-02-04 22:13:18

1936年,中国第一台国产自行车——铁锚牌自行车在天津诞生,此时距离自行车发明已经过去了150年。

在此之前,人们到县城或赶集去,主要交通工具是靠步行,还有人赶着驴车马车,或者是推着木头轱辘做的车。

1889年,中国第一家纺织厂在上海诞生;而早在120多年前,外国人就发明了纺织机。

直到民国时代,手摇纺车还在我们的生活中唱着主角。

延安大生产的时候,还出现了“手摇着纺车……纺线线呀么嗬嗨 ”的歌曲。

之所以有这样的奇观,是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错过了我国跟世界文明相拥的机会。

闭关锁国不是清朝统治者的发明,是朱洪武的杰作,但是清朝的闭关锁国比明朝更严厉。

清朝的闭关锁国,开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政策之严厉前所未有。

朝廷规定,在沿海省份"不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

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是推出一项奇葩政策,将江、浙、闽、粤、鲁等省沿岸的居民赶到距离海岸五十里左右的地方。

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郑成功等反清势力把沿岸当做反清基地,颠覆大清政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被平定了,台湾也收复了,清廷海禁没有了理由。

朝廷逐渐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 ,对外交往的大门悄悄开了一扇。

可是,仅仅过了几十年,这扇大门就重新关上,只留了一道缝。

这样做,理由是为了防范海盗。

其间,发生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洪任辉事件。

1759年,乾隆皇帝收到了一份洋人递交的状纸。

这个洋人是英国商人,叫洪任辉,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名职员。

洪任辉递交状子的目的是诉苦,他认为,清政府设立的关税税率太高,想到税率相对较低的宁波去开展贸易。

洪任辉还反映,大清官员存在腐败现象,刁难勒索外商。

他说,跟中国做生意的商船,除交货税外,还要缴各种名目的费用上千两白银。

还有,交纳多少费用,全凭官员一句话,他的嘴就是律法。

不光如此,关监、总督还保护中国的老赖,一个老赖欠外商的账几万两,无法追讨。

更有甚者,广东海关对外国商人明目张胆地吃拿卡要、故意刁难,这些官员自己还拖欠外国商人的巨额货款。

哪个皇上不希望自己的官员清廉,不希望贸易兴旺?因此洪任辉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一张诉状能让皇上大怒,整顿海关,为外商开展贸易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谁知道,英明的乾隆皇帝并没有追究渎职官员的责任,而是把板子打向了告状的人。

于是,大清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幕发生了。

康熙召见并怒斥洪任辉:“大胆妖人,竟敢污蔑我大清官员,诋毁他们清正廉明的形象,该当何罪?”

“皇上,我不是妖人,是正常人。”洪任辉辩解道。

康熙眼睛一瞪喝道:“胡说!你的眼珠子就有问题,是蓝色的;你的头发也不正常;还有你的皮肤,竟然是白色的……还敢狡辩?”

洪任辉听了,一时找不到话辩解。

“来人,将这妖人拿下,关押起来!”康熙对手下说。

可怜那个告状的洋人洪任辉,不但没有维护到自己的利益,还被送到澳门的前山寨,圈禁起来,一关就是3年。

他还被清政府拉入黑名单,永远都不能再回到中国。

那位帮助洋人撰写状纸的四川籍商人刘亚匾也倒了大霉,被以“为外夷商谋砌款”的罪名,判处死刑,砍掉了脑袋。

正是因为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让中国落后世界上百年。

当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清朝统治者还关起门来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说自己是天朝大国。

其实乾隆皇帝当时有机会了解世界,做出对外开放的决定,但是他的固执和愚昧将机会错过了。

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近700人的庞大使团,漂洋过海经过快一年的航行,在1793年9月中旬到达中国。

在热河,他们受到了乾隆的亲切接见。

英王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让马戛尔尼带去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想让中国皇帝大吃一惊。进而明白中国已经落后世界一大截,然后奋起直追,取消海禁,开始对外开放,让大英帝国从贸易中赚点钱花。

然而乾隆看后,对那些文明成果嗤之以鼻,觉得那都是“妖术”,是雕虫小技,还是大清的以农为本厉害。

最终,马戛尔尼失望而归,中国和世界文明失之交臂。

1840年之后,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天朝大国的形象崩塌,不得不割地赔款。

然而这一切仍然没有让慈禧太后梦醒,她依旧得过且过,抱着老黄历不放。

当然,到了晚清,中国跟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跟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不但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在中国的外交官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的文明带进来,在国外的外交官也要接触西方文明。

无论主观上愿不愿意,朝野对世界的了解,在日益增多。

在这个背景下,慈禧对世界的了解也多了起来。

清朝末期,中国有个外交官叫裕庚,他有个女儿叫裕德龄,经常跟着父亲到国外去。

这个姑娘能说会道,很受慈禧待见,被特许可以随意进宫。

跟慈禧在一起的时候,她很自然要向慈禧说起在国外的见闻。

一次,裕德龄公主进宫,慈禧让宫廷画师给自己画的像:“看看,这画多逼真啊,为画这张画,画师用了两个时辰(4个小时)。”

裕德龄公主不以为然地说:“老佛爷啊,这有什么好夸的,人家洋人只需要咔嚓一下,就能把人像保存下来,比这画逼真多了,简直是栩栩如生。”

“是吗?”慈禧瞪大了眼睛问。

裕德龄公主

“当然了。”裕德龄公主肯定地说。

“我不相信。”慈禧固执地说。

“回来让老佛爷试试?”裕德龄公主说道。

不久,裕德龄公主拿来了一台照相机,让慈禧太后端正坐好,给她拍照。

当时的照相机有一米多高,重量也有100多斤。

慈禧看到这个庞然大物,惶恐不已,赶紧闭上眼睛。

在裕德龄公主的反复开导下,慈禧太后才慢慢地睁开眼睛,摆开架势。慈禧被保存下来的珍贵影像很多,但表情无一例外呆板僵硬。

一来慈禧是大清国领导人,要保持威严;二来她对新生事物不了解,感到紧张。

裕德龄公主回忆说,照相几次后,慈禧突然担心地问:“听说照相机会吸人的精血,是真的假的?”

裕德龄公主哈哈大笑着说:“洋人发明电影都20多年了,演员天天照相,要是吸静血的话,演员岂不是早死光了,谁还敢拍电影?”

听了公主的话,慈禧才心下释然,不再抗拒照相。

虽然对照相已经熟悉,对于其他西方文明成果,慈禧还接触很少,因此闹过不少笑话。

1889年,大内总管让人给慈禧在寝宫安装上了灯泡。

我们知道,早在十年前,灯泡就在美国问世了,是爱迪生发明的。

十年后,国外早就普及了,此时此刻,慈禧却连灯泡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在灯泡点亮一刹那,慈禧一句话脱口而出:“茄子!”

对于她的话,裕德龄公主感到莫名其妙,问:“老佛爷,您刚才说的什么?”

“茄子啊。”慈禧答道。

“什么茄子?”

“你看这发亮的玩意,难道不像一个铮明瓦亮的茄子吗?”慈禧振振有词地说。

别说,刚发明的灯泡,外形还真跟茄子高度相似。

因此,慈禧把灯泡说成“茄子”,也算是在情理之中。

裕德龄公主在哈哈大笑之后,受到启发,灯泡一亮老佛爷说茄子,照相是闪光灯一亮,她也喊“茄子”,这样可以提醒被照相的人击中注意力,派出效果最佳的照片。

时至今日,大家在拍照的时候,为了微微露出牙齿,还习惯喊“茄子”。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时落后的程度。

灯泡虽然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在他之前电弧灯就问世将近一百年,把西方城市的大街照得如同白昼。

而作为大清国的领导人,慈禧连灯泡竟然都没有见过,她的臣民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就更不奇怪了。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一个远远落后世界的国家,不被侵略,不被瓜分才是怪事。

而一个闭关锁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政府,也终将被历史淘汰。

0 阅读:147

历来有些现实

简介:假装懂点历史,假装不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