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俄乌战争形势

海蓝聊国际 2024-04-14 10:05:28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4月6日在乌克兰电视台播出的一份采访中表示担忧:如果俄罗斯继续像上个月那样每天攻击乌克兰,那么它的防空导弹或将耗尽。

俄罗斯最近几周使用大量导弹和无人机对乌克兰的能源系统和城镇发动密集远程轰炸,造成多名平民死亡,重创乌克兰能源系统。

乌军也对俄罗斯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乌克兰媒体4月5日报道,俄军空军基地包括图-95战略轰炸机和苏-25战机在内的多架战机被摧毁或严重受损。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已经打了两年零一个月余。泽连斯基对当前的战争情况进行描述说,“局势虽然困难,但已趋于稳定。俄军并未前进,每当它向前迈步,乌军就将其击退,乌军在前线略向前推进了一些。”

这就表明,俄乌军队在前线的战略相持局面仍持续保持。

前线的情况也显示,俄罗斯的新一轮进攻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造成了严重损耗,因此不得不在不久前推出总计达15万人的征兵新计划。

泽连斯基紧急呼吁,西方盟友加快对乌军事援助,否则其防空系统将难以继续承受俄方的饱和攻击。

随着战争的延长,俄乌双方都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都更加严重依赖外部援助和支持。

俄乌战争进行两年多后,诸多因素正在改变其形势,使其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是俄乌持久战格局全面形成,双方都难以在可预期的时间里取得关键突破。

乌方在战争的第一年取得辉煌战绩,成功遏制俄军的闪电战和全面战攻势。在此基础上,西方自觉展开对乌克兰的全面援助及对俄罗斯的持续制裁、限制和孤立;但这一势头未能在对俄反击战中得到延续,俄罗斯展现出战争韧性、国内韧性,迫使战争形成新的战略相持局面。

其次是,俄罗斯军队在前线成功挡住乌方的反攻,普京仍然强有力控制国内局面,总体上保持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并维持俄罗斯经济基本运行,都反映出西方的制裁、限制和孤立未能发挥致命作用,克里姆林宫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俄罗斯新一届总统选举的结果,进一步巩固了普京体制的暂时稳定,打破俄乌战争的新的战略相持局面更为不易。

第三是,随着美国政局、西方联盟内部分歧的发展及对俄支持的加强,处于战争 中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力量“此消彼长”态势可能进一步加大。

乌军的战场失利、俄军的战争韧性特别是西方的制裁、限制和孤立未能达成主要目标,都使乌克兰速战速决结束战争在短期内变得不可能,克里姆林宫将寻求比起回到战争前的“现状”更好的结果,同时也激励了其伙伴帮助俄罗斯、持续为俄罗斯提供各方面援助的意愿和决心。

在过去一年,克里姆林宫在政治、外交、经济、军援甚至资金方面受到越来越大胆的支持和援助,加强了俄罗斯的战争韧性,使得战争按照基辅和西方希望的方式结束,变得更难。

与俄罗斯面对的局势改善形成对比的是,乌克兰的外部援助出现了放缓的势头,其必须受到的支持也出现了不确定性。

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趋势已经并可能继续削弱援乌抗俄联盟。美国党派政治导致国会援乌法案迟迟不能获得通过,下届美国大选的热门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就支持乌克兰也展现出迥异于拜登政府的姿态,假如其再度入主白宫,不仅对乌援助和支持的西方联盟可能产生更大分裂,而且因其孤立主义的外交倾向,拜登重视的美国盟友和伙伴可能会与华盛顿产生新的分歧和疏离,美欧合作对抗俄罗斯的局面可能生变。

从目前情势看,假如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或者美国两党分歧不能弥合、围绕对乌支持的国内政治分裂继续保持,美国作为援助和支持乌克兰的最大国家,对支持乌克兰抗击俄罗斯的国际合作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可能继续放大。

这些反过来也将增强莫斯科的战争韧性,使其盟友和伙伴更加认为支持莫斯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抉择,能取得所希望的目标,从而鼓励其进一步支持俄罗斯,使双方的力量加剧“此消彼长”,形势可能朝着对基辅愈加不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是,俄乌战争的最大世界影响和外溢效应是促成二战及冷战后新的对抗性阵营的初步形成。

以援乌和援俄为中心,两大阵营形成的态势逐渐变得不可阻挡,整个世界的对立将得到加强,俄罗斯及其盟友和伙伴的雄心受到形势激励,结合其各自所面对的国内困难,可能加剧各个地区特别是亚欧局势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导致目前的俄乌、以哈战争全面扩大为新的世界性的大战。

北约为此进一步加强自身职能、推进战略转型,重返世界政治的前台,在美国作用削弱后扮演“替代性”角色或者与美国共同加强危机世界的领导性角色。

作为一个在过去75年特别是冷战期间的世界政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冷战结束后到俄乌战争爆发前,北约的地位一度存疑,马克龙就公开喊出“北约已死”。但俄乌战争改变了一切,北约正走上阵营对抗的前线。

针对美国在俄乌战争中的角色削弱的前景,北约在行动。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稍早前的北约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对乌援助1000亿欧元的五年规划,以保证美国退出的情况下对乌援助不降低、不断线。

第五,新的形势“重振”了在冷战后角色迷失的法国的雄心,马克龙期望借机重塑法国的全球性领导角色。

正是基于此,这位法国总统近来在俄乌战争中的姿态出现了180度的变化,从“鸽派”转变为“鹰派”,更是在西方大国特别是北约主要成员中独树一帜地提出对乌“派兵论”。

不少人对马克龙的转变感到惊愕。然而这事实上是与法国及其本人追求的外交目标一脉相承的,作为一个实际的二流大国,法国在战后一贯不甘处于这一地位,总想发挥世界一流大国的作用,因此其外交政策往往标新立异,富于机会主义色彩,近年来,马克龙刻意突出欧洲的战略自主,宣扬欧洲建立独立的军事能力,在世界舞台上掣肘华盛顿,并从美国的对手中寻找伙伴。

假如华盛顿对援乌抗俄联盟的领导削弱,甚至特朗普第二次担任总统,那么对马克龙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目标来说,是一个有利因素。他一直鼓吹的欧洲建立自己的军事能力的主张将会获得更大范围的盟友认同,直到加快落地。

在此情况下,即便以美德为首的盟国和北约坚持反对,马克龙始终在此问题上不改口,甚至有消息显示,巴黎已经做好部署,准备单独采取行动,将一支1500人的外籍军团于不久后率先投入乌克兰。

马克龙不惜单独行动、不求助于盟国和北约而采取出兵乌克兰的大胆行动,从法国历来的外交政策目标和马克龙本人的地缘政治目标来理解,就顺乎逻辑了。

美国及其盟友早已明确表明,对俄乌战争的底线是不允许俄罗斯赢,不允许乌克兰输。

假如华盛顿的角色削弱,北约和欧洲的角色加强就不可避免,阵营对抗加强的结果产生三个可能的前景:

一是战争不得不扩大,法国、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及其他西方盟友直接参战。

在这一形势下会不会迫使更多西方国家介入,甚至北约作为集体参与,进而演化为新的世界性战争,是一个有待观察的趋势。

二是俄乌战略相持局面难以化解等各种因素使外交日渐占据上风,为寻求“最不坏”的目标,华盛顿、北约、欧盟及乌克兰不得不达成一致,同意在基辅作出一定让步的条件下,与莫斯科媾和。

这一形势实际上在最近一年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近期的北约会议上浮出水面。

事实上如同西方及基辅的同情者不希望看到乌克兰失败那样,其他一些国家也不愿意在莫斯科看到相似的结果。这两股力量的博弈、较量和对抗将决定俄乌战争的方向。

三是阵营对抗迫使更多国家选边站队,最终打破对立双方的力量平衡,其中一方获得了压倒性优势,并在向对方的施压中取得成功,促使战略相持局面结束,战事出现突变,一方在军事上成功压制对方,并使其接受己方结束战争的方案,重建和平、欧洲和世界秩序。

0 阅读:2

海蓝聊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