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造车反复横跳,又要恢复造车?库克究竟为哪般?

江瀚视野 2024-05-16 16:01:27

最近几年,如果要问手机产业市场有啥趋势的话,造车无疑是各家手机巨头们的普遍选择,从大家熟悉的华为问界、小米Su7再到早就涉足造车的三星,在这其中苹果无疑是最纠结的那个,虽然始终没有正式承认造车,但是苹果各式各样造车的消息早就让大家非常熟悉,就在前不久苹果放弃造车的消息刚刚传来,最近苹果又被传出要重启造车,库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一、反复横跳的苹果造车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苹果公司正与美国某一造车新势力洽谈重启“苹果汽车”合作的可能性,其中呼声最高的是Rivian。

早在今年3月Rivian R2发布会的现场,Rivian创始人兼CEO R.J. Scaringe两度效仿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标志性演讲名言——“One more thing(还有一件事)”,还在发布会结束时短暂地双手合十摆出祈祷的姿势,似乎是在向乔布斯最常展示的一个习惯致意。这一系列动作在当时便被媒体解读为在“吸引苹果公司的关注”。

2月28日,多家媒体报道称,苹果公司似乎要搁置并取消投入10年时间、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所有开发计划,汽车团队的大多数员工将被转移到人工智能部门,未来参与对苹果愈发重要的生成式AI开发项目。

对此,电动汽车分析师索耶·梅瑞特表示:“苹果花了10年时间尝试制造电动汽车,拥有162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太难了,而且利润太小——即使定价10万美元。最初,苹果希望它是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他们没有车队,没有真实世界的数据,也没有经验来实现这一目标。”

有意思的是,彼时消息一出,苹果的股价持续上扬。这或许意味着资本市场对苹果造车项目并不看好,苹果此前在造车项目上投入颇多、布局颇久,但进展并不顺利。如今造车行业已整体降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苹果停止造车计划应该是个正确的决定。

2014年,苹果启动智能驾驶项目“Titan(泰坦)Project”,在苹果库比蒂诺总部附近的一个秘密基地,汇聚了1000多名汽车工程师和专家,秘密研发兼具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汽车。而在之后的近十年内,苹果造车就在完整造车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两种路线中摇摆。

二、库克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在科技巨头纷纷涉足汽车产业的背景下,苹果公司的造车计划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其造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充满了反复与波折。从最初的“泰坦计划”到后来的搁置,再到如今似乎又要恢复造车,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与调整?

首先,库克如果真的放弃造车心中的不甘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出行领域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代表了技术的前沿,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特斯拉的崛起,以及国内新势力如问界的崭露头角,都是这一趋势的有力证明。苹果作为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一引领未来科技趋势的机会。

面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出行领域的巨大商业机遇,任何一家有远见的企业都不会选择忽视。苹果若放弃这一领域,将意味着失去一个可能的战略制高点,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遗憾。特别是在看到小米等竞争对手跨界造车并取得显著成果后,这种不甘更为强烈。

更何况苹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硬件、软件、服务、数据为核心的生态闭环。而汽车作为集成了这些要素的综合性智能平台,与苹果的生态闭环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涉足汽车行业,苹果可以进一步扩展其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无缝的智能化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苹果公司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放弃造车这个机会显然是不甘心的。库克作为苹果的CEO,自然也希望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将苹果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延伸到汽车领域,所以反复犹豫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其次,苹果在手机、电脑上的成功也让其找代工合作成为了可能。苹果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成功,与其卓越的供应链管理和代工生产模式密切相关。在面对汽车制造这一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时,既然自己亲自下场已经被证实是不可取的方式,找人合作无疑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采用代工生产模式,苹果可以显著减轻资本压力,因为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生产设施、购买设备、招聘和培训工人等。同时,代工模式可以使苹果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以保持竞争优势。此外,代工模式还有助于苹果将更多资源集中于自身擅长的设计、软件开发和用户体验优化上。苹果一直以来都以其卓越的产品设计、先进的操作系统和出色的用户体验而闻名于世。在汽车制造领域,苹果同样可以凭借其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通过代工模式,苹果可以在保持对关键技术控制权的同时,利用合作伙伴的制造能力和资源,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这种灵活性使得苹果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也是当前不少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普遍玩法。

第三,将沉没成本重新激活也是库克必须的考量。在过去的十年里,尽管造车项目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搁置,但苹果在自动驾驶技术、电池技术、车辆设计等方面的投资和研发并未白费。这些投资构成的沉没成本,如果就此放弃,无疑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苹果内部的“泰坦计划”已悄然进行了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和研发成果。这些成果虽然还未转化为市场可见的产品,但它们是苹果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宝贵无形资产。这些专利和成果不仅代表了苹果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也为苹果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新激活这些资源,通过合作或重组项目,将有望减少浪费,并可能成为苹果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苹果可以考虑与汽车制造商、技术供应商等合作伙伴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开发智能汽车产品。此外,苹果还可以利用其在品牌、用户生态、软件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智能汽车产品提供独特的价值。

第四,新能源汽车与苹果的人工智能战略更是相辅相成。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在各个行业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于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来说,人工智能不仅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其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

汽车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理想应用平台,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苹果恢复造车计划,从人工智能战略的角度来看,是其实现人工智能战略延伸和拓展的重要一环。

通过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苹果可以将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应用到汽车产品中。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汽车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更智能的交通决策、更便捷的人车交互等功能,从而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同时,通过与汽车制造商的合作,苹果还可以将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优势整合到汽车产品中,实现跨平台的无缝连接和互动。例如,苹果可以将自家的iOS操作系统、Siri语音助手、Apple CarPlay车载系统等应用到汽车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驾驶体验。

因此,库克这一系列看似前后矛盾的操作无疑是一种更慎重的选择,不过既然苹果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官宣过造车,这一系列的猜测只是猜测而已,我们不妨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看看库克后面到底怎么选?

0 阅读:33

江瀚视野

简介: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结合,资深互联网金融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