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看了深圳大学,才知道时代变了,也该清醒了

博学的小扒菜 2024-04-25 23:47:24

当我将一所三非高校与985高校进行对比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我这是胡扯。

但这件事,每年都困扰着很多考生和家长——深圳大学和末流985该怎么选择?

深圳大学,是深圳市的“亲儿子”大学,每年的经费高达80多亿,超过了半数985,无论是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生源质量,都非其它双非院校能比。

这所大学,与所处的城市一样:年轻、活力、富有创造性。

当然,很多人还是介意它非211/非双一流的身份,因此并不会考虑它,尤其是不打算在深圳就业的同学。

那么,放弃深圳大学,选择中国海洋大学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作为一所985综合性大学,虽然综合排名在全国各所大学里常年在四十几名上下浮动,我们学校的存在感,的确不高。

正如魔兽对战时,选择了不死,就是选择了贫穷一样,选择了海大,就是选择了低调。

在山东以外的地区,自报家门时,这个名字不会给你带来多少的自豪感,因为搞不好你还会被问到“这是一所几本大学”这样的问题。

海大在这方面能给你的,也就是211/985这么一个标签了,这个标签填简历的时候还是比较好用的。

举两个例子感受一下:

1、不知道外省的同学有多少是我这样的情况。

内陆人,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班主任表示没听过海大这么一所学校。

周围的人听了我报的学校,都以为我要去北京读书。

2、某期江苏卫视综艺节目《一站到底》的一道题目是:请问中国海洋大学位于我国哪座城市?

变成老生后,我常常说这是一所二流大学,但是,我从来不后悔来到这里。

第一年来海大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自由(没人管)。

到了学校,我基本就让同来的老爸/老妈歇着去了,入学手续,绿色通道,缴住宿费等等,都是自己搞定,当时行远楼还没盖好,行政办公室都在工程学院,那一级一级台阶爬上去,有种要去朝圣的感觉。

看见门口立着的家长止步的牌子,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事儿都靠自己了。

这种感觉在后续选课/上课/学习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

一本教学计划,然后学长简单培训了一下怎么用选课系统,就要自己开始制定选课计划了。

这个学期上什么必修课,选修课,都是自己拿主意,同一门课,选哪个老师,选哪个时间,也是自己拿主意。

专业课之外的其他课需要投权重分,这门课这个时间选的人多不多,投多少权重可以选上这门课,自己拿主意。

我们好一点是住在学姐环绕的大三楼层,各种聆听选课跟投权重分的经验之后,给自己制定了选课计划。

做错决定就选不到课,我总觉得学校在变相的教我们这帮新生怎么学会自己承担行为的后果。

虽然选不到课可以去申请,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你绝不想去的。

学习的自由度也很高,自习全凭自觉,所以好的人很好。

不好的人,就跟我一样,临时抱佛脚。

因为这样自由,大一第二学期的我一度陷入了迷茫之中,学习一落千丈。

所以说,自由是把双刃剑,有了它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当控制不好自己的时候,越自由,越容易无所事事。

所以最后还是那句,在这里读书从大一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懂得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

这所学校有很厉害的,也有很菜的,还有我这样很普通的。

有什么样的野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就去走什么样的路。

没人会像在高中时候那样督促你学习,也没有班主任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一切决定,都出自于自己。

关于对学校学术水平的吐槽:

海大真的是只有海洋相关的专业厉害,听说海洋局一大波一大波的都是自家校友。其他专业貌似都多多少少的在吐槽,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但是不比又不行,不然没法进步。

这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难题。

我们计算机本科的同学,总觉得自己的专业在学校里学术水平垫底,但是专业课的时候也能望见其他专业的学生过来旁听转专业。

我的研究生同学毕业工作以后,跟我讲,他刚去的时候,一比学校,发现新入职的员工的毕业学校都比海大强,他心里很心虚。

但是开始干活的时候,他很适应,反而是其他人有问题都来问他。

这当然是个例,但是我觉得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

已经在海大的,吐槽抱怨都没问题,但是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只抱怨只失望而不去改变这种现状。

努力利用好海大能提供给你的条件,去争取自己的最大化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如果你能上清华北大,也不会在海大呆着。

既来之,则安之,安不下来趁早退学,重考之。

不在海大,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打算来这里的,我唯一的建议就是,选好专业,做好规划,摆好心态,然后来燃烧你的小宇宙吧,无任欢迎!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行政化严重,好老师不少,但总想着挂学生科的也不少。

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数冷血、懈怠,感受不到这是一所所谓以学生为本的学校。

作为一个学生,因为出国的缘故,总是跑行远楼和自己的学院团委,对着每一张冷冰冰的脸算好的,一个劲给你找麻烦的真不算少.

偶尔一个会嘘寒问暖,真的会让我惊诧半天。

随便问个某文件、证明要去哪里开,甚至得到过看“sha子”一样的白眼和甩给我的文件。

在海大的快乐时光,基本都是在学生社团得到的,很开心于环保和公益,也认识了很多青岛不同高校的学生。

个人经历对学校评价难免片面,现在在国外读书。

在国外读书,真切感受到每一个老师领导工作人员都在交往中给人暖意,都会尽可能减少学生的麻烦,即使是学生的错,也愿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习/生活非常舒服。

本人并没有把自己的过错推给学校,我也愿意承认在海大遇到的很多麻烦也源于我自身。

但打心底,我不会以我在海大念过书为荣。

你们觉得呢

0 阅读:2

博学的小扒菜

简介:带你了解高校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