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秦般若与梅长苏的较量,为何她最终一败涂地?

翊鸣Sir 2024-04-15 23:44:56

一,

在《琅琊榜》中,秦般若身为誉王的首席谋士,为誉王策划诸多计谋,使誉王在夺嫡之路上屡次压过太子一头。

第八集,当梅长苏初遇十三先生时,便对秦般若的聪明才智与细腻心思给予了不错的高度评价,坦言正是因秦般若在明处而自己处暗处,才得以在局势上略胜一筹。

然而,在与梅长苏的较量中,秦般若却最终一败涂地,这又是为何呢?

在第十八集中,誉王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他对秦般若说道:“你如此聪慧,只需将视野再放宽广些。”言下之意,便是秦般若虽聪明绝顶,但与梅长苏相比,其思维格局略显狭隘,这正是她最终败北的根源。

通过对比秦般若与梅长苏处理同一事件的方式,我们便能深刻体会到两人格局之不同。

二,

第十集中,梅长苏巧妙策划了妓馆杀人案,令誉王势力中的吏部尚书何敬忠之子何文新失手杀害了文远博之子。事后,何敬忠向誉王求救,但誉王担心此事会牵连刑部,因此置之不理。何敬忠因过度焦虑而病倒,无法处理公务。

此时正值吏部平和弃考时期,本是稳定人心、笼络人心的绝佳时机。秦般若提议以换死囚之计救出何文新,以稳定人心。誉王采纳了这一建议,成功救出何文新。

然而,秦般若在策划此计时,并未深谋远虑,导致梅长苏通过何敬忠病愈上朝之事察觉到了誉王的动作,进而借太子之手一举削弱了誉王、吏部与刑部的势力。

秦般若虽屡出奇谋,但在换死囚一事上,却未能从全局出发,虽救一人,却失全局,得不偿失。

面对类似困境,梅长苏的应对策略则截然不同。

三,

第三十六集中,悬镜司守尊夏江为扳倒心系赤焰旧人的靖王,抓捕了赤焰旧人卫峥。梅长苏在权衡利弊后,提出应以大局为重,放弃营救卫峥。然而,靖王坚决要求营救,甚至不惜与梅长苏决裂。

梅长苏在两难之下,巧妙设计,请卫峥的义父、药王谷谷主救出卫峥,且未牵涉靖王。

事后,夏江上告靖王参与营救,但因无证据,梁帝仅将靖王禁足于王府。此时,言豫津利用纪王目击悬镜司夏东押送卫峥的证据,于是便进宫向梁帝禀明事实成功说服梁帝,结果梁帝想到夏江可能参与夺敌,以此诬陷靖王,便下令查封了悬镜司,把夏江打入了大牢。

靖王因此祸得福,赢得了梁帝的信任。梅长苏不仅成功营救卫峥,还巧妙借力打击了夏江,未留任何把柄。

从这件事便可看出,秦般若的全局观念与梅长苏相比,相形见绌。

四,

在第十四集中,谢玉为削弱梁帝对禁军统领蒙挚的信任,在除夕夜暗杀了出宫赐菜的内侍及护送禁军。梁帝震怒,责怪蒙挚护卫不力,停职杖责20大板,并限其三十日内破案。

秦般若抓住机会,建议誉王进宫为蒙挚求情,以拉拢蒙挚。然而,梅长苏却反对这一做法。最终,誉王进宫求情,不仅未能如愿拉拢蒙挚,反而遭到梁帝的训斥。

在这件事上,秦般若仅考虑到向蒙挚示好,有利于誉王拉拢禁军力量,却未站在梁帝的角度思考问题。梁帝担忧皇子拉拢禁军统领,导致皇权受到威胁,因此绝不允许此类事情发生。

秦般若因过于看重眼前利益,忽略了全局利益,故败于梅长苏之手。

秦般若的失败,正警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取舍,提高思维高度。

首先,我们要具备大局意识,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即使个人利益暂时受损,只要对全局有利,我们仍应舍小我为大我。其次,我们要避免斤斤计较,与人相处要大方得体,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我们走向更高的位置。

《琅琊榜》谢家倒台后,最看不上的谢弼竟成了最值得依靠的孩子​

写文不易,点个“赞”和“关注”呗,感谢大家,感谢平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下集更精彩)

1 阅读:153

翊鸣Sir

简介:生活点滴,一个普通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