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影回忆录

骆氏春秋 2024-03-09 00:23:28

大学是在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上的,入学不久就获悉学校每个周末都有免费的露天电影看,条件很简陋,真的是一个土操场,还需要自己带凳子去。

除了下雨天没法放映以外,每个星期都有,这样算下来,一年有三十场左右(寒暑假当然没有),四年看下来,应该有一百场左右。但回想起来,真的说不出几部电影片名。

现在想来原因有二,一是所选的电影质量不高,娱乐有余,深度不足;二则自己那时的观影水平也确实有限,外行看个热闹,看完就忘了。

印象中,有一部电影是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书生与女鬼的爱情故事。那个女鬼名叫“连琐”,在观影的过程中,有个男生拖着怪腔怪调高喊“连锁反应”,引得全场大笑。

大学最后一年,换场地了,原来的露天电影改到体育馆了,且入场需要每人交一元钱,当时我们都大四快毕业了,各人有各人的事,所以很少去看了。

大学期间看电影的第二条途径:学校的电化教室会不定期放映电影,每票二元,相对来说,好电影的比例较高,印象中看了《与狼共舞》、《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大学期间看电影的第三条途径:学校旁边的边家村不仅有电影院,还有众多的录像厅。有本校学生想挣快钱,短期承包录像厅(周末),虽然他们很努力地把小广告发到每个宿舍,但是因为掐不准学生的观影兴趣,所放映的录像往往不合学生口味,没多少人去看,最后反而赔了钱。

我真正能够“放肆”看电影,要等到毕业以后,互联网兴起,在网上找片,相对容易。那几年,看了很多很多电影,在看了常规电影以后,觉得不过瘾,又把那些“禁片”找来看,结果发现“禁片”比常规电影好看的多,比如张艺谋、贾樟柯、娄烨等豆瓣评分最高的电影都是“禁片”。

要“看懂”电影,有些真的需要年龄和阅历。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其实二十岁左右就看过了,当时觉得还不错,但等到三十多岁以后,又找出来看了一遍,这一次直接给导演跪了:那一抹红让人印象深刻。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一顿饭要吃五个包子才能吃饱。那么直接吃第五个包子能不能吃饱,当然不行,前面那四个包子是打基础的。我大学时看的电影,就是前面吃的第一,第二个包子,有了他们作为基础,后来才慢慢学会了如何看电影,如何懂电影。

其实大学真的不是光读四年书这么简单,所经历的一些事情,会或多或少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