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大融合”发展!山东将实施文物主题游径工程

新黄河 2024-03-21 18:20:17

3月21日,山东全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济南召开。新黄河记者在会上获悉,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守正创新,“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持续升温。接下来,山东将着力构建“大保护”体系、树立“大考古”理念、推动“大融合”发展、塑造“大传播”格局,让文化遗产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回顾过去,山东着力织密系统保护一张网,文物保护条例、非遗条例修订积极推进,齐长城保护条例等颁布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式启动。“三孔”、泰山、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成效显著。在全国首创设置2600余个文物保护公益性岗位,实现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数以万计馆藏珍贵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抢救修复。全省普查登记非遗资源120余万项,认定非遗项目2万余项、传承人近1.5万名,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海岱考古亮点频现。近年来,山东着眼讲清楚海岱地区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贡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山东课题研究。沂水跋山遗址发现距今10万年、全世界最早的象牙铲;赵家徐姚遗址出土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陶器;焦家遗址发现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稷下学宫遗址基本得到确认。山东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项、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4项。

利用活化持续创新。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省796家博物馆年均举办展览和教育活动2.1万场,接待观众超8000万人次,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一大批遗址遗迹、文博场馆、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红色文化主题月”成为全国亮点,城子崖研学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山东连续举办7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建成1900余座非遗工坊。

下一步,山东将聚焦“四大”,一是构建“大保护”体系,统筹文物与非遗,坚持法治保障、队伍建设、资金支持三管齐下,完善党政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化遗产工作格局。二是树立“大考古”理念,自觉把山东考古置于全国考古大局考量,实施一批重点考古研究项目,为回答好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问题提供山东答案。三是推动“大融合”发展,实施“文润海岱 游读齐鲁”文物主题游径工程,推进非遗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塑造“大传播”格局,加强“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推出更多有内涵、有品质的纪录片,提升山东文化遗产传播力、影响力。

记者:石晓丹 编辑:曹梦佳 校对:刘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