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锤!《红楼梦》不是清朝历史,核心故事的历史原型都和清朝无关

君笺雅侃红楼 2024-03-22 09:37:58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都说《红楼梦》是清朝故事,又是皇家权争又是江宁织造曹家故事。根据原文的伏笔来看,三大重要故事线,没有一个是发生在清朝的事。

或者只能说曹雪芹架空历史,在给清朝书写一座“警世钟”,以史为鉴,以警今人更合适。

《红楼梦》在借历史以鉴今人,不是以故事隐写历史,这是先后、是非的问题。

本文将要讲的三件事,涉及贾家创业、守业和败业三件大事。看看曹雪芹在贾家不到百年的历史中,引用了哪三些重要的历史典故以佐证兴亡,以史为鉴,和相关的历史典故。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贾家的历史,就是三件大事左右了兴亡:宁荣二公建功立业,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事和虎兕相逢大梦归。由兴到亡有条不紊的展开。下面就讲一讲这三件事。

一,宁荣二公建功立业

宁荣二公追随先帝建功立业,被封为宁国公和荣国公,建立京城贾家八房,富贵将近百年。书中的贾家,基本等同于京城贾家。

原文对当年宁荣二公的功业记录比较少,但从原文的蛛丝马迹,能够发现那段对应的历史。

宁荣二公武将军功,且被封爵为宗室爵位,与史家和林家的功臣爵位绝不相同。

焦大当年跟随宁国公从军,从死人堆里将宁国公背出来,可见战争的惨烈。

林家五代列侯,比宁荣二公早了两代。说明宁荣二公追随的先帝,起码是王朝的第三代,且是军功坐上了皇位。

宁荣二公最初在南京当官,有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宁荣街。后来迁往京城,被分了敕造宁国府和敕造荣国府,这下历史范围就瞬间缩小,基本有了历史原型标的。

贾琏奶娘赵嬷嬷说祖上曾与扬州一带监造海舫,更进一步锁定了出海的大海船。

宁国府的贾代化任京营节度使,相当于三大营设总督京营戎政,更将历史进一步缩小。

结合以上线索,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宁荣二公辅佐先帝建功立业的故事,是曹雪芹借鉴了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的典故。

林家侯爵比贾家公爵早了两代,表明林家类似朱元璋的开国功臣,贾家是追随朱棣的靖难功臣。

朱棣靖难之役后,“叔叔睡了侄儿的床”当了皇帝不久,就迁都北京,南北二京的设定就此展开。

也正是朱棣迁都北京后,才出现了当时王公贵族府邸在南京有一处,在北京也有一处,且是敕造的情况。皆因北京是姚广孝奉旨督造的。

而迁都北京后,便发生了郑和下西洋监造海舫,以及兵出漠北设立京师三大营的故事,与《红楼梦》所写贾府经历的故事,基本严丝合缝对应。

可见宁荣二公追随先帝建功立业的历史,就是借鉴自朱棣的靖难之役。

不过朱棣取代朱允炆,永乐取代建文,是小宗取代大宗,历史评价并不高,却是成为整部《红楼梦》的主基调。

贾家宁荣二公,荣国公是弟弟,爵位比荣国公高一等。

宁国府贾敬是继子二儿子当家宁国府。

荣国府贾政是次子当家荣国府。

保龄侯史鼐是弟弟取代哥哥继承爵位。

王家老二王子腾也是更出色。

薛家薛蝌也比薛蟠更好。

所有的二爷都有善终,但大爷非死即伤,注定《红楼梦》是个小宗取代大宗的故事,也注定要败亡于这件事上。果然,贾家就出事了。

二,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事

秦可卿死后,薛蟠将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樯木棺材板献出来。不是秦可卿身份多重要,而是义忠亲王老千岁的身份太重要。

(第十三回)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

义忠亲王如何“坏了事”先放下,可薛蟠父亲亲自给他带来的这副“樯木棺材”,明显是万岁木。是帝王所享用之物。

贾政看出其珍贵,才劝贾珍“此木非常人可享”,奈何贾珍不听。

薛家能为义忠亲王准备万岁木,说明他具备资格成为帝王。这个身份是注定其他藩王、王子不敢的,除非义忠亲王是太子。

薛家作为四大家族之一,公然支持义忠亲王,也预示了四大家族的暗中立场。

然而,义忠亲王竟然坏了事,没有当成皇帝。计算薛蟠父亲去世的时间,以及朝廷的情况就会发现义忠亲王坏了事后,薛蟠父亲和叔叔先后去世薛家败亡,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这段历史显然不是清朝故事。

义忠亲王作为前太子,他“坏了事”的结局竟然是连准备好的棺材板都不能享用,可知下场极为惨烈。

而他死后,太上皇退位,皇帝登基,显然是皇帝与义忠亲王争夺皇位,贾家为首的四大家族支持义忠亲王,这件事在历史上似乎屡见不鲜,但实际最有名的非玄武门之变莫属。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生兵变冲突,李建成被杀后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唐太宗。依旧是小宗入大宗之事。依旧是二房“得位不正”。

而太上皇退位后,居于大明宫,也从大明宫内相戴权得以佐证就是借鉴自唐初这段历史。

皇帝将四大家族支持的义忠亲王干掉,让他们做扶龙之臣的希望落空,双方必然不和睦。

贾家作为老臣,对“得位不正”的皇帝,就像焦大看不起贾敬、贾珍父子一样,骄狂自大不放在眼中。

皇帝对贾家等四大家族,乃至于四王八公老臣的不忠不顺,自然更不放心。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你死我活”的结局。

贾府的败亡只是一方面,重点还是皇帝对四王八公这伙老臣的削藩夺爵。

君臣不睦互有算计就是“虎兕相逢”。

三,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的判词中引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五月榴花神潘淑在孙权晚年病重时,不辨是非参与进了皇权之争。导致她被宫人莫名其妙缢死。

第二个典故是鲁国大夫季康子专权,想要吞并颛臾氏壮大自己,对鲁国公甚不敬。

孔子的弟子冉友和季路当时在季氏身边做家臣,认为不妥便问计于老师。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说在其位谋其政,要有责任担当。季氏有错就要劝谏,以德威服四海,而并非行武力暴政。

这两个典故的共同点都是在说正确的是非观,以及责任和义务。

潘淑作为皇后,她儿子已经是太子,却趁着皇帝病重而图谋,是典型的不辨是非。

季氏为鲁国臣子,却不忠顺国君,对内乱用兵事。冉友和季路作为家臣应该明辨是非,起到扶持于正的作用,而不应该听之任之。

两个典故的意思是说贾元春作为贤德妃,是沟通皇帝与贾家君臣关系的桥梁,奈何她二十多岁不辨是非,心胸和见识与同为帝王妃的妹妹贾探春相去甚远。

她自怨自艾于娘家将她送入宫中,又抱怨皇帝对她无宠。就像判词图画中的香橼一样“心有不甘”,满心怨怼,元者,怨也!

结果一场元春省亲,不但败光贾家家财,更因相应太上皇旨意而彻底与皇帝闹掰。

贾家掌握军权,元春判词中的弓,以及大明宫内相戴权卖给贾珍的五品龙禁尉,焦大追着贾蓉骂“红刀子进白刀子出”,王熙凤说:“告我们谋反也不怕”以及“聋·子放炮仗”等伏笔,都注定贾家与皇帝最终就是“虎兕相逢”,导致贾元春惨死,贾家被抄家。

而关于贾元春之死,元春省亲当晚她点的《乞巧》出自《长生殿》,脂砚斋批语《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便注定了“虎兕相逢大梦归”的原型,对照的是马嵬驿之变。

安史之乱后,唐明皇携带杨贵妃和太子李亨西逃入蜀,在经过马嵬驿时天降大雨。禁军哗变逼迫唐明皇杀死红颜祸水的杨贵妃和祸国殃民的堂兄杨国忠。杨贵妃被赐缢死,杨国忠父子被杀,杨家灰飞烟灭。

随后唐明皇入蜀,太子李亨西去灵武称帝为唐肃宗,尊唐明皇为太上皇,是为李白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与《红楼梦》中太上皇与皇帝一样。

太上皇为残阳,代表旧势力。

皇帝为新月,代表新势力。

所以,《红楼梦》里的日月便隐喻了太上皇与皇帝。元春省亲被放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为贾家之祸,在于暗示皇帝势大未来会对贾家不利。

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源于白居易在牛李党争的新旧势力倾轧之下所作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说明《红楼梦》开篇,新旧势力的冲突就非常激烈。

贾元春像杨贵妃一样,在一场类似马嵬驿的冲突中被皇帝下旨缢死,她的堂兄贾珍和儿子贾蓉也因此被杀。是为“虎兕相逢大梦归”,“造衅开端实在宁”。

而杨贵妃被缢死,五月榴花神潘淑被缢死,贾元春也被缢死。她们既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是不辨是非的典型,

贾家和四王八公在类似马嵬驿之变的冲突中被消灭,皇帝削藩夺爵成功,彻底没有了老臣威胁而掌权。

纵观贾家的崛起,典故源于靖难之役。转折典故源于玄武门之变。败亡典故源于马嵬驿之变。是与清朝历史全然无关的。

如果硬要与清朝故事结合,勉强与康熙皇帝诛鳌拜,平三藩类似。可这样的故事历史上哪朝哪代都一箩筐。就说刘邦杀韩信、英布,朱元璋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等,不也是类似?

曹雪芹显然是借鉴历史讲故事,而不是讲故事影射历史,读书人倒也没必要多思多想。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岂不正是唐太宗的话?贾家面对的皇帝,恰似唐太宗的气魄,他们不忠不顺岂有不败?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2 阅读:1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