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水淹没开封,亲王只能乘船逃命:记天顺年间的大明周王家族

楼哥看明史 2024-01-03 22:37:52

前言: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四月,明英宗咬牙切齿地同意了一件事情:修缮开封周王府。作为开国之初的那一批藩王,周王府以北宋皇宫旧址作为基础,修建得极为富丽堂皇而且规模宏大。

修缮这样一座高等级王府,需要耗费大笔资金,皇帝自然舍不得。然而由于黄河大水,周王府已经被淹了两回。现任周王朱子埅的祖父周定王朱橚,毕竟和英宗的曾祖父太宗文皇帝朱棣是亲兄弟。不看僧面看佛面,皇帝也只能来一次大出血。

癸未,命修周王府。初河决开封城,王府皆沦水中,至是王以为请。故有是命,仍命俟农隙时为之。—《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一》

周王府前的石狮子

那么周王府为何会被水淹?周王家族在明英宗天顺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周王府的兄终弟及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九月,明代第四任周王朱子垕去世,享年三十五岁,谥曰靖。谥法“恭已鲜言”曰“靖”,意思就是恭己正身,少言而中,算是一个美谥。然而很可惜,这位周靖王并无子嗣。

当然这不是周王府第一次出现大宗绝嗣的现象,早在明英宗正统年间,第二任周王朱有燉薨而无嗣,朝廷命其庶弟祥符王朱有爝以“兄终弟及”的方式进封周王,即周简王。周简王共十三子,周靖王即其长子,故而周藩有的是人选可以再来一次“兄终弟及”。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九月,阳武侯薛琮出任正使,给事中陈嘉猷出任副使,持节册封周靖王第二弟通许王朱子埅袭为周王,通许王妃王氏进封周王妃。

天顺年间周藩宗室世系图

朱子埅,生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周简王朱有爝庶次子,生母孟氏。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九月册封为通许王,南城兵马副指挥王斌之女王氏为通许王妃。

世子妃乌龙事件

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收到开封府送来的讣报,称周世子妃祝氏去世。皇帝有些懵圈,你朱子埅不是没有嫡子吗?哪儿来的周世子,还妃?闹哪样呢?英宗开动脑筋又想了想,对祝氏这个名字似乎有点印象。

结果一查之下,皇帝吃了一惊。这位祝氏,竟然是周靖王朱子垕的正妃。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九月,二十岁的朱子垕被册封为周世子。一年之后,南城兵马指挥祝善之女祝氏被封为周世子妃。

明代亲王妃与亲王冠服

而朱子垕在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五月袭封周王,仅仅一年多以后就去世,尚未来得及为祝氏更换王妃的金册和冠服。不过说实话,此事也看得出通许王朱子埅的人品。你在进封周王之初,就让正妻王氏从通许王妃变成了周王妃。可你大嫂祝氏一直都是世子妃,三四年来就这样视而不见吗?最终英宗下诏追封祝氏为周靖王妃,才算了结了这桩乌龙事件。

壬戌,追封周世子妃祝氏为周靖王妃。祝先以世子袭封周王,未久而薨,祝氏未得封。至是卒,故追封之。仍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六》

周王府岁禄

虽然眼里没有大嫂,但新任周王朱子埅对钱袋子却看得很重。在进封之初,朱子埅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本府的岁禄只有一万石。

当年由于太宗皇帝和周定王是亲兄弟,周府的岁禄一度高达二万石,且全支本色。周简王进封之初降为一万石,此后经过他的多番争取,又重新恢复到了二万石,不过其中本色米的份额削减为一万四千石。

明英宗夺门剧照

而在周靖王袭封之后,岁禄又降为了一万石,且其中本色米只有五千石。对于朱子埅来说,现在是争取待遇的最好时机。因为当朝皇帝靠着夺门才重新登上皇位,明显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不得不施恩于宗室。

不过英宗也不是好糊弄的,周定王和太宗固然是亲兄弟,到他这一辈早已疏远了很多。二万石的岁禄可以恢复,但全给本色不可能。最终周王府只拿到了名义上的二万石,因为米、钞三七分兼支的缘故,实际到手的本色米不过六千石而已。

戊午,命周王子埅禄米仍给二万石。周王洪武中给岁禄一万石。太宗、仁宗累加至二万石,历定、宪、简三王皆因之。景泰中靖王初封,命如洪武例给一万石。至是王陈情以请,命仍给二万石,米钞三七分兼支。—《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五》

黄河之水天上来

开封又称汴梁、大梁,北临黄河,紧依汴水,地处黄泛平原腹地。而穿城而过的惠民河与广济河,又使得开封的水运交通极为便利,被《如梦录》称赞为“八方之冲要,腹心之重地”。

开封古城

在明朝建国之初,曾经将汴梁称为“北京”,作为帝国的陪都。朱元璋甚至在诏书中做出表态,他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往来巡守”。

然立国之规模固重,而兴王之根本不轻。其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朕于春秋往来巡守。—《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

后来之所以取消了开封陪都的地位,恐怕和黄河的威胁不无关系。开封因黄河而兴,亦饱受黄河之苦。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之际,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不想着怎么正面抗敌,反而掘开黄河堤防,将原本富饶的中原地区冲成了白地。

杜充此举,使得黄河改道,由原本从东北方向流向渤海,改成了从东南方向注淮入海。自此以后,黄河河道日益南趋,开封与黄河的距离也越来越短。周定王朱橚在就藩开封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隐患。

开封龙亭:周王府遗址所在地

靖难之后,朱橚趁机向哥哥朱棣提出将王府迁往洛阳,得到了新天子的同意。要知道洛阳是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的封国,连护卫都已经有了名字:洛阳中护卫。此事来回扯皮多年,直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黄河大堤加固之后,周王府才正式留在了开封。此事在周王和伊王之间造成了隔阂,朱㰘曾经向朝廷打小报告,称朱橚这位五哥“出语忿恨,心不可测”。

乙酉,周王橚言: “汴梁水退,堤防稍固。乞惟修旧宫居之,免劳民力。”上嘉其言,遂罢洛阳之役。—《明太宗实录卷四十三》

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六月底,开封附近“霖雨”,也就是连绵大雨,黄河水位也因此快速上涨。七月初四日,开封城外的土城被淹。两天以后,开封城北门被洪水冲垮,史称“城中稍低之处水深丈余”。明代一丈约合三米左右,城内积水如此之深,故而“官舍民居漂没过半,公帑私积荡然一空”,整个开封城宛如人间炼狱。

开封悬河示意图

面对这样的天灾,纵然是朱子埅这样的宗室亲王,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奈之下,周王殿下带着宫眷,以及河南三司官员,乘着舟筏“避于城外高处”。然而宗室高官有船坐,老百姓只能自谋生路。虽然朝廷第一时间调集了邻近州县的舟筏前来支援,然而史称“死者已不可胜纪”。兹事体大,英宗命工部右侍郎薛远赶赴开封督工,一定要处理好善后事宜。

黄河冲决,为患非小。卿须多方设法消除水患,筑塞河堤,务令坚完。仍巡视下流,开通疏浚,以泄城中积水,尤先抚恤被灾之家。—《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三十》

这次水灾除了让王府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以外,留档的“宗支底册”被彻底泡烂,祭器、袍服等件也被全部渰没,需要朝廷重新赐给。

周王府宗室郡王

在明代宗藩之中,周王一脉始终占据着第一大家族的地位。虽然发生了两次兄终弟及,但周定王有十六子、周简王也有十三子,包括现任周王朱子埅也有七个儿子。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九月,通许王朱子埅进封周王的同时,其第八弟子朱垗封汝南王、第九弟朱子墟封颍川王、第十弟朱子圪封义阳王、第十一弟朱子墽封泌阳王、第十二弟朱子埯封汝阴王,河阴怀僖王长子朱同镳袭封河阴王。

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七月,周王第十三弟朱子塼封临汝王,庶长子朱同鏕封睢阳王。

汝阳王朱子坣

朱子坣,汝阳恭僖王朱有煽庶长子、周定王朱橚之孙、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曾孙,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袭封汝阳王。

这位汝阳王殿下自袭封以来,本来也没有什么绯闻,但是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王府内却发生了一件恶性事件:内使春彬被府中军校六人打死。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朱子坣动作很快,立刻向朝廷上奏称春彬此人在府中欺瞒作弊,本身就有罪。但是英宗没有惯着他,反而一顿骑脸输出,表示春彬是朝廷派到你府里的,你打狗也不看主人吗?就算他有罪,你不应该“具奏处置”吗?谁给你的权力动用私刑?

朝廷之制,凡犯罪者,不分大小轻重,必付有司鞫治明白,然后处之以刑。今不问其罪当死与否,辄便敺死,是恣意任情非法之正也。—《明英宗实录卷三百十五》

当然,区区一名内使,打死也就打死了,英宗并不会真的追究汝阳王,只是告诫他“若再蹈前辙,必贻后悔”,也就是再犯不恕。

结语:除开宣德年间不知天高地厚的汝南王朱有爋、新安王朱有熹以外,周王一脉宗室,至少到天顺年间为止,表现还算是中规中矩。不过也许是实在闲极无聊,大家伙最大的爱好就是生孩子。

除了前文提到的周定王、周简王,其他郡王的儿子也一大堆,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遍地都是。河南一地的岁禄,一向是朝廷最头疼的开销之一。那么整个周王家族在明宪宗朱见深继位以后又有哪些故事呢?我们放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讲。

1 阅读:50

楼哥看明史

简介:主攻明史,希望能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样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