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收税时不收钱?

日远字不泯 2024-02-15 19:33:26

因为收钱是对朝廷有利,收粮是对老百姓有利。这里有个简单的经济学现象。如果朝廷不收实物税,只要钱。那老百姓日常生活挣不到钱,只能把种出来的粮食、织出来的布卖了换钱。那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供大于求。粮价布价肯定回下跌。那老百姓只有只能卖出更多的粮食布匹来凑够税款。而商品更多,供大于求更严重,物价更往下跌。

唐德宗时期就实行过两税法。一年收两次税,只要钱,不要实物。实施了一段时间,有人就反映以前一匹绢4000钱、一斗米200钱,现在一匹捐不到800钱,一斗米不到50钱。这就是因为卖的太多了,物价严重下跌。收的税钱还是那么多。老百姓为了凑足税钱,不得不卖掉四五倍的布匹粮食。赋税就等于提高了几倍。

那反过来,对朝廷来说,收钱其实是符合短期利益的。以前收上来的都是粮食、布匹,运输、储存、调配都很麻烦,还有损耗。现在收的都是钱,想要什么物资再花钱从商人手里买。物价本来也便宜了。但这是短期利益。长此以往,老百姓受不了,大量逃亡做流民了。

而且唐德宗时期的两税法,一开始就把征税的指标分摊到各个地方了。你们县以后年年都得给我收出来这么多钱。那很多老百姓已经跑了,就只能向没跑的老百姓收更多的税款。同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原本不想跑的老百姓也跑了。于是后来两税法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中国历史上明清以前基本还是以实物税为主。那为什么明清时期可以摊丁入亩,不收实物只收钱了呢?因为货币总量不一样了。明清有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明清之前,中国的货币一直是铜钱。历史上中国的铜产量不够高,每年新造的铜钱跟不上经济发展。这也就是通货紧缩。如果官方发行大额铜钱,或者减轻铜钱的重量,又会导致严重的报复性通胀。所以市场上本来就是货物少、铜钱多,收货币税就等于逼着老百姓再卖出海量的货物。铜钱的总量还是那么少,那结果肯定是谷贱伤农。

而明清时期,白银成主要货币了。甚至还因为白银太多而出现了通货膨胀。而且以前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自给自足。老百姓卖粮也没那么多人买,市场上没有那么大的需求。到了明清,城市居民、非农生产者大幅增加。他们本来就需要买粮食,有需求又有货币。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0 阅读:52

日远字不泯

简介: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