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川郡、函谷关与咸阳——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卅)

用户_194574 2024-04-10 01:05:47

在秦灭周之后,作为周王朝都城的洛阳,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尊贵地位。但是,由于自西周武王遣周公旦开始营建雒邑起,洛阳就是始终作为周王室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双中心之一,而在平王东迁之后,洛阳更是成为了全国文化交流的中心。所以,虽然早已不复昔日都城的繁华,但仍是当时天下中最繁华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如果要说起洛阳在秦王朝的地位的话,恐怕就要先提到一个秦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废封建而施行郡县制!至于这个封建和咱们后世所提到的封建是否是同一个概念,这个话题也没有在这里探讨的必要。但郡县制,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体系改革。我国也正式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秦国所设立的第一个郡,是秦惠文王时期军事家司马错灭蜀后,在现在重庆和四川省部分区域设立的“巴郡”。而在灭周之后,秦在大体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以东,黄河以南,新郑以西,北汝河以北的区域内,设置了秦国东进入关之后的第一个郡。由于该郡同时包含了黄河、洛水和伊水三条重要的河流,于是得名“三川郡”。

关于三川郡,在学术界也确实有些小争议。那就是有关三川郡治所应该是现在的洛阳还是郑州市荥阳地区的争论。这我还专门查阅了不少的相关资料,实际上,在包括《史记·秦本纪》等史籍记载中,似乎均未出现过有关“三川郡治所”所在的记录。而后世为何会出现洛阳说与荥阳说的争议?以我对于所查阅资料的理解来看,认同洛阳说的,基本是基于在建立三川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以现在的洛阳地区为主要区域,而在秦灭周之后,对于洛阳城并没有进行破坏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状态,并且把在当时看来对社稷有大功的吕不韦拜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十万户什么概念?据记载,洛阳在成为吕不韦封地的时候,由于连年的战乱以及诸多周王室贵族与望族的搬迁,大概剩余50-70万人。当然了,这应该统计的是以洛阳城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类似于现在市区与县区的区别。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人口大都市。要知道秦统一六国时,人口且不过1500万左右。而且,如果研究了当时秦国的政治状态就能明白,当时的吕不韦,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丞相,而是秦国重要最重要的政治方略的规划者与推进者。吕不韦受封后,就真的是将居所也迁至了洛阳,并在洛阳完成了史家巨作《吕氏春秋》。所以,实际上是以洛阳为中心建立起的三川郡,将治所设置在洛阳城,也是一个相当合理的解释。

然而,另一个荥阳说,也颇有道理及依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三川郡郡守,秦丞相里斯的儿子李由就始终在荥阳驻守。直至陈胜、吴广起义,起义军攻打三川郡,李由正是在荥阳死守,让战局僵持,从而导了致起义军的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后来楚国项氏崛起,项羽、刘邦攻陷三川郡,李由也是战死在了荥阳以东的雍丘。至于这两种说法,个人认为都有道理,并没有哪个可以有很直观的证据能够更加准确的证实。是不是治所,不会影响洛阳在三川郡的地位,而荥阳,在当时所被倚重的,也更多的是“鸿沟”的运河交通能力,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于国际化陆路与水路交汇港口的意义存在。

三川郡对于秦国的意义重大,前文中提到过,它是秦国东出函谷之后,在中原地区设立的第一个郡。而从军事意义上来说,三川郡就成了秦国进攻中原各国的一个前线指挥部。灭韩、赵、魏三国,实际上就是以三川郡作为发起点展开的,尤其是掘“鸿沟”水淹大梁,更是堪称经典兵家经典。同时,三川郡又是最早意义上“中原”与“中国”的所在地,所以,三川郡又有着“秦三十六郡之首”美称。

其实在秦时期,有关洛阳的记载并不太多。但有一点恐怕就连洛阳人也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据说所留下的唯一一首诗作,写的竟就是在洛阳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释智匠所编,唐代之前对乐府诗记录最完整的著作《古今乐录》中的《祠洛水歌》:“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祷,色连三光。”据传,该诗作是秦始皇在洛阳祭祀洛水时所作。至于真实与否,实际上并不可考,也没有必要再过多讨论。个人认为,没有明确证据推翻或者证实的,就且认为是存在的。

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在洛阳祭祀洛水,原因也很简单。先秦古籍《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河图洛书”。这个在本系列的文章之前已经有专门的篇幅聊到过,就不赘述。相传伏羲在此领悟出了八卦,而周文王又从八卦中领悟出了阴阳五行,所以,洛阳也就是中华传统易学、阴阳五行之数的发源。再者,秦国是极其信奉五行学说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于是,在八卦五行的发源地洛阳祭祀洛水,对于秦始皇来说,就变得合情合理。

其实还有一个在我看来或许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洛阳在当时秦国的地位,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舆地志》一书中有记:“秦时已有南北宫。更始自洛阳而西,马奔触北宫铁柱门;光武帝幸南宫却非殿。盖秦虽都关中,犹仿周东都之制,建宫阙于洛阳。”说的就是洛阳在秦时,实际上是处于一个和周王朝初始阶段营建雒邑的相似境地。叫东都也好,陪都也罢,无论什么叫法,实际上就像我在本系列文章的最初几篇中所写到的,由于政治、生产力、交通等因素的需求与限制,在古代中国实行双中心甚至多中心的制度,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与周王朝一样,也是发迹于当时所谓“中原地区”的西北边陲得秦国,在灭周亡六国一统华夏之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旧是如何统治广阔而复杂的关外中原区域。秦始皇制定了将各国旧贵族迁徙他地,收缴全国兵器归为国有等防止旧国复辟的手段。但根本上,还是需要在新的国土疆域的核心区域建立更加直接和高效的另一个政治中心。而在这个上面,洛阳显然很有“经验”。于是,建都咸阳的秦国,仿周制就在周旧都洛阳建立了一套类似于西周时期“成周”的设置。也就是秦洛阳南北宫。秦洛阳南北宫建立在旧周成周之内,最早的营建与使用者是吕不韦,而以吕不韦来到洛阳时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来说,似乎也很像当年周成王委派周公旦营建雒邑时的场景。

还有一个史籍中记载的关于秦都咸阳与洛阳之间关联的事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而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做出了一项发明,就是修建“快速路”,也就是“驰道”。《汉书·贾邹枚路传》有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秦的“驰道”共分九道,其中最早修建的,就是出函谷科大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而东方道的最重要枢纽,就是洛阳。

这个驰道,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走的。基本上只有皇帝出行,或者有皇帝授意,以及紧急军务、重要行军时才能走驰道。有关驰道的标准,经后世考古与文献记载,是使用特殊工艺打造路基与路面,宽度大概是50步左右。核算下来差不多就是35-40米宽,以现在的道路规格也不算窄了。而据记载,从咸阳到洛阳的驰道宽度则是在70米左右,是当时世界上人工修建的最宽、规格最高、距离最长的“快速路”。这条路,也成为秦始皇三次巡视天下的必经之路,都是从咸阳出发,到洛阳休整,再前往各地。

接下来,我想再聊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函谷关。据传,《道德经》就是老子在西出函谷的时候所著。而函谷关,也并不是单指一个地方。最早的函谷关,是秦时的函谷关,大体位置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是周、秦时期重要的关隘,更是关中与关外最直观的分界点。至于“关中”的四个重要关隘的,我在之前本系列的文章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兴趣可以翻阅。而近年来,在洛阳的新安县城以东,也出现了一个“函谷关遗址”,一开始还真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其实,在洛阳新安的这个函谷关,是汉时的关隘。而且这个关隘的形成,还颇具戏剧色彩。

汉武帝时期,官拜楼船将军的杨仆,由于战功赫赫,汉武帝论功行赏,将其封侯。但关中地区的土地都已经分封完毕,于是汉武帝就封了杨仆一个关外侯。当时的关内关外,还是以秦函谷,或者说是实际上与秦函谷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且功能相同的潼关来划分。而老家河南洛阳宜阳县的杨仆,为了不被上“关外侯”这个好说不好听的称谓,也让自己的老家成为更有荣光的“关内”,便上书汉武帝,要求将函谷关东移150里。由于当时的国力强盛,位于汉王朝疆域中心部位的函谷关的战略意义已经基本消失。也为了奖励功勋,汉武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公元前114年,楼船将军杨仆带领部下及门人,将函谷关东移至三今新安县境,称其为“新关”,旧的“函谷关”因此而改置弘农县。据说,修建新关的花费,全是杨仆自己出钱,可真是为了面子,不惜银子呀!

最后,我想提一个本不想聊,但又觉得不聊不合适的话题,那就是关于秦国都城的事。由于我这一系列文章的两个主角,就是西安与洛阳两个城市,那还是尽可能在每篇文章中都要有同时期内,两座城市的状况。然而,我也是查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但是,在秦灭周之后,似乎并没有太多关于现在西安区域的记载。我相信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从小都认为秦国的都城就是在西安,然而,这也只是一个错觉罢了。秦国,尤其是统一天下的那个秦国,在任何史料记载中,其都城都是咸阳。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从栎阳,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内迁都到由商鞅督造的咸阳作为秦国都城,直至秦亡达144年之久。到了秦始皇时期,咸阳城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章台宫、兴乐宫、六英宫、华阳宫、长安宫、信宫、甘泉宫(南宫)、阿旁宫等都在其中。实际上,当时秦都咸阳的范围包括了后来长安城很多区域范围,我想这也可能是为什么会有将秦都定义为西安的原因,毕竟占的区域大。只是后来,项羽入关,杀秦帝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屠咸阳烧宫室,火三月不灭,秦咸阳城也就此被毁。前两年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在咸阳待过一段时间,几乎逛遍了那里的各个博物馆,着实感受到了咸阳作为秦都的厚重历史。

而为什么很久以来,会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秦国的都城是在西安呢?看有人说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褒贬不一。我个人觉得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三个:第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如今最神秘的所在兵马俑,就处于西安市的辖境。而我们早就已经习惯把兵马俑与秦联系到一起了,所以,提到秦就想起兵马俑,提到兵马俑就会想到西安;第二、西安与咸阳确实太近了,我从咸阳市中心开车到西安北站,不堵车的情况下也就半个小时四十分钟左右吧,说真的我在上学的时候有挺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咸阳是西安的一个区。而现在西安与咸阳中间又成立了一个“西咸新区”,就更容易让人误会了。

最后一个,或许就是宣传的需要了。

0 阅读:1

用户_194574

简介:热爱体育 ,喜欢历史,看电影,听相声,和大家一起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