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无作为,劝君读读文徵明

每日轻读书 2024-02-22 09:45:38

文徵明像

江南,天下第一等风流富贵之地,温柔迷人之乡。

在这里,才子佳人,白衣卿相。

数百年,文徵明就在这里出生。

然而,到了八九岁,他还连话都说不好,直到十几岁,才会说话,妥妥一个笨小孩,无数人都觉得他不会有出息。

在那个年代,读书人进士及第,那就是无数人的梦想。

笨小孩文徵明,在这样的洪流里,追逐名利,他不断参加考试,不断将答卷交上去,可是每次都是名落孙山。

考到五十多岁,还没考取,他活成了那个时代的失败者。

他对科举已经绝望了,朝廷却因为他的诗画上的名气,给了他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当,可文徵明毕竟与官场心性不和,没多久,就辞官归隐,从此无心仕途,放舟南山。

活得越来越像自己。

他本是他人眼里的笨小孩,却最终成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取得了令人仰慕的艺术成就,在浩如烟海的漫长历史中,成为一个令人欣赏的灵魂。

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并称画史上的“明四子”;和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诗史上的“吴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宠并称书法史上的“吴中三子”。

当无数达官贵人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之中,这些有趣的灵魂,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盏明灯,不断指引我们,去探索生命的秘密。

文徵明像

01

大明成化六年,天下一等的风流富贵之地——苏州府,发生了很多事情,那一年,大名鼎鼎的书画家沈周,44岁,那一年,风流天下的唐伯虎出生了。

也是那一年十一月初,文徵明在这里出生。

文家是士族家庭,书香门第,在苏州小有名气,文徵明出生的时候,父亲对儿子充满希望和祝福,他根据二十八星宿,给儿子取名文壁,希望儿子能如星辰一般人生灿烂。

文徵明的母亲,善于画画,是文徵明画画的第一位老师,丈夫出去游学,她在家照顾公婆,教育孩子,全力支持丈夫的学业。

文徵明三岁的时候,父亲文林金榜题名,天下皆知,成了温州永嘉县令。

此后数年,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然而,文林虽然拿到了铁饭碗,但饭碗里也经常没饭,朝廷拖欠俸禄,一家人生活紧巴巴的,没办法,只能将妻儿送回老家。

不幸的是,文徵明随母亲回老家后没多久,母亲就生了病,不治而亡。

7岁的文徵明,成了没有母亲的可怜孩子,跟着外婆生活了几年。

更不幸的是,正常孩子,七岁的时候都开始入学启蒙了,但文徵明却连话都不会说,亲人朋友都觉得,这恐怕是一个傻子。

每颗种子,都会在足够饱满和成熟的时候发芽。

在那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再等等,急于绽放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02

成化十六年,已经十一岁的文徵明,终于学会了说话,总算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了。

进了学校,文徵明也没有什么天才的表现,反而普普通通,大家都不看好他,觉得他没前途。

唯有父亲文林,一直坚信,儿子天赋异禀,将来必定大器晚成。

在学堂,一切都是为科举服务,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文徵明当然不喜欢这样僵化的教育,没有人会喜欢充满束缚的东西,但他却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

13岁,父亲前往山东任职,文徵明随父亲一同前往。

三年后,他又随父亲一起前往京城。

再次回到苏州,文徵明已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他认识了和自己同岁的唐伯虎,开启了江南四大才子最初的序幕。

不久后,文徵明结识了徐祯卿,又于弘治二年(1489年)结识了祝枝山。

至此,江南四大才子全部登场,他们将来往后的岁月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此时的祝枝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人,善书法,工诗文。

而文徵明此时,还在刻苦学习,广泛阅读,他没有天赋异禀,只是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他和朋友们诗歌唱和,一起购买古人文集著作。钻研文章写法,很多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人,觉得这几人真是不可救药。

那年岁试,文徵明参加考试,主考官一看他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奈何字写得太丑。

于是,文徵明直接成了三等人。

文徵明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于是发愤学习书法,当别人学习的时候,他在读书写字,别人出去玩的时候,他也在读书写字。

每天,都要写几遍智永和尚的千字文。

不仅如此,他还临摹苏轼、黄庭坚、米芾的行草,在他的努力下,书法大有进步,令人刮目相看。

当你真正用心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收获,如果没有,那就请再用心一点。

文徵明《浒溪草堂》局部

03

弘治二年(1489),文徵明十九岁,他在承天寺里游玩,看了沈周的画作《长江万里图》,内心震动不已。

十九岁的文徵明,想要学习画画。

于是,他想拜师沈周,一开始,沈周不希望文徵明因为学画,耽误了科举考试,他告诉文徵明说,自己喜欢绘画,这是一种命,可文徵明年纪轻轻,可以努力考功名。

然而,文徵明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心想学画画。

此后,他就跟着沈周学画。

此时的沈周,已经六十多岁,是江南最有名的画家,他不事功名,与名士为友,品性高洁。

文徵明跟着沈周,他学的,不仅是沈周画画的技巧,更有沈周为人的精神和品格。

对于文徵明,沈周是非常欣赏的,他推算文徵明的生辰八字,最终用“聪慧”二字评价文徵明。

对于文徵明来说,说他笨的人很多,因为八九岁说话都还不利索,直到十来岁,才学会说话,这样的人,和很多少年天才比起来,简直是太普通,近于笨。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文徵明之所以能在同代里成为翘楚,靠的不是天赋,而是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沈周对文徵明的教授,可谓倾囊相授,他不仅教文徵明画画,在艺术观念、诗歌格调、人生态度上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徵明。

他告诉文徵明:

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运生动为妙,意象易及,而气运别有三昧,非可言传。

大概就是说,术容易学到,但道却不容易学得。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

04

自从当年考试,因为字太丑名落孙山之后,文徵明就苦学书法。

弘治四年(1491),21岁的文徵明去滁州探望父亲,得到了父亲的朋友李应祯的指点。

李应祯非凡人,乃是江南知名的书法家,为人执拗,遇见不喜欢的人,管你是谁,一通臭骂。

所以,那些来求字的人,经常遭其怒骂。

这人还很奇葩,不高兴的时候,个把月都不拿笔,不写一个字。

有一次,李应祯看到文徵明在模仿苏轼的风格,他大声告诫文徵明,不要模仿别人。

他说:

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

每个人都要走出自己的风格,总是模仿别人,最多也只是成为他人的替代品。

经过李应祯的提点,文徵明的书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弘治六年,李应祯就去世了。

文徵明《真赏斋图》局部

一个人,是不断成为自己的,只有自己不放弃自己,才能最终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了你,你也不要放弃自己。

就算全世界都觉得你成不了什么事,但如果你认定了,你就坚持去走,一直走,总有一天,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算最终没有成功,一路所见,也会让你的灵魂更加丰满。

文徵明不是一个天才,但他很努力,父亲还让请一些在各方面有成就的朋友指点文徵明。

他跟随吴宽学习诗文,学习诗画鉴赏。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的时候,最好是多多尝试,不要怕走弯路,因为也许某条弯路上,就有我们想要寻找的东西。

很多人总是想走捷径,可是人生,从来没有捷径,除非你跟在别人身后,过一种二手的人生。

文徵明88岁小楷《跋唐人双钩万岁通天帖》

05

弘治五年(1492),文徵明22岁。

这一年,他结婚了。

妻子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她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文徵明得以安心学习。

在书信里,文徵明亲切地称自己的妻子为“三小姐”,因为她在家中姐妹里排行老三。

弘治八年(1495)秋,文徵明二十五岁,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名落孙山。

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考,依旧名落孙山,而好友唐伯虎,复习了几天,高中第一。

文徵明怀疑自己真的很笨。

两次考试,两次落第。

但文徵明并不焦虑,他不担心没钱生活。

文林一直都是家中的顶梁柱,有他撑着,文徵明可以专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而不必考虑太多,但在1499年,在温州就任的文林突然病重。

文徵明得到父亲病重的消息,急忙赶往温州,但还是晚了,他赶到温州时,父亲已经死去了三天。

文林死前,有人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我男子死即死,再复何言?

文林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所以死后,温州士绅自发捐献了千两银子,为文林办理丧事。

然而,文徵明知道,父亲要是活着,一定不愿接受这些钱。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他写信答谢捐钱的人,他说,父亲做官,清清白白,最后走得堂堂正正,如今若是收下这些钱,就是给父亲抹黑。

这些人一看,觉得文徵明很愚笨。

但笨得可爱。

文徵明行书《秋声赋》局部

父亲死后,在继母的主持下,兄弟几人分了家,文徵明的日子,没有之前那么宽裕了,但也过得下去。

弘治十四年(1501),次子出生,文徵明的负担更重了,他虽然能靠撰写文章书画获得钱财,但此时的他,名声不显,所以收入有限。

他还是想努力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1504年,他考试,落第。

1507年,再次科考,再次落败。

每三年,他考一次,一直考到1522年,他考了七次,次次都名落孙山。

再加上此前的两次科考,他已经考了九次了,已经年过半百,还是没有考上。

文徵明心灰意冷,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困顿考场,不由感叹:

年日以长,气日益索,因循退托,志念日非,非独朋友弃置,亲戚不顾,虽某亦自疑之,所未潦倒无成,龌龊自守。

他还写诗感慨:

安心是良药,此外复何营?

考不取功名,就卖文卖画,但他的画还不值钱,一幅画几两银子。

他没有成为一个科场官员,没有科场得意,但他却成了一个风骨颇佳的文人。

有时候日子艰难,青黄不接。他不得不找朋友借米下锅。

一个人要经历很多很多,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人要经历很多很多,才知道要在艰难的尘世之中守住自己的内心,注定要接受很多考验。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局部

06

科场失意,文徵明就和朋友们诗画唱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彼时,唐伯虎因为科场舞弊案,终生不得参加科考,也回到苏州,过着癫狂自由的生活。

文徵明与唐伯虎,交往甚密,但唐伯虎已经名满天下,而文徵明还在努力积累。

有时候为了生命,唐伯虎也创作仕女图,创作美人图,但文徵明总是拒绝这一类活动,就像他不近妓女。

文徵明喝唐伯虎等人交往,他们谈苏州名人雅事,也谈诗文典故,有时候他们也流连青楼。

文徵明不近妓女,因此,朋友们酒经常捉弄他,有一次,朋友邀请文徵明一同游览石湖,提前请一个妓女藏在船里。

船行到湖中,朋友叫出妓女作陪,文徵明急忙要求靠岸,朋友却要求快速向湖中心划去。

文徵明平时不爱洗澡,因此脚很臭,臭气熏天。

眼见朋友有意捉弄自己,文徵明没办法,就解下自己的裹脚布,挂在朋友头上,逼朋友靠岸。

刚一上岸,文徵明拔腿便跑,快速离开。

文徵明《千岳竞秀图》局部

科场失意,但文徵明的画却越来越好,书却越来越好,就连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他出入苏州名园,也让自己渐渐成了一方风景。

他也曾为名利奔走,在第九次科考失败后,朋友写信给工部尚书,希望其推举文徵明。

1523年,五十多岁的文徵明,远赴京城,希望能闯出一番事业,然而终究事与愿违,只得到了一个翰林院待诏之职,这就是一个没有品级的官职。

他不是吃官场饭的,很多事情他应付不来。

才离开没多久,他就开始思念故乡,不断请辞回家,但都并没有得到应允。

入京后,很多同僚都向文徵明求画,但都惨遭拒绝,他的画,不是谁都给的,于是就有人嘲讽文徵明,说他应该去西殿当供奉,不要在翰林院侮辱别人。

流言传入文徵明的耳朵里,他很不舒服。

他请辞回家,却又得不到准许,最终,文徵明终于凭借自己不懂做人的耿直性格,得罪了人,也把自己送回了家。

一个人,只有做让自己舒服的事,才能过上舒服的生活。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无论多么出色,也算不上成功。

文徵明《幽风图》局部

07

1528年,58岁的文徵明回到苏州,老友唐伯虎、祝枝山已经死去多年。

再次归来,文徵明已经成为江南名流。

回到家里,他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己的庭院,他在院子东侧修了书房,取名“玉磐山房”,在院子里种了两棵梧桐树。

此后三十多年,他都住在这里,写诗,作画,写字,在梧桐树下吟诗。

别人看见了,都觉得这事神仙日子。

年纪越大,文徵明对园林就越是感兴趣,继“玉磐山房”之后,他陆续修建了玉兰堂、歌斯楼,虽然很小,但很美。

他对朋友戏称,自己家的亭台阁楼,都是诗文图书中虚拟的,并没有其他富豪商贾那样的精美。

他游山揽胜,成为山水的歌咏者,画自己喜欢的风景。

他玩着玩着,渐渐玩成大家。

一个人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写过的文字,都会渐渐成为他灵魂的养料。

文徵明《山居图》

年纪越大,文徵明越是自在,名气渐大,生活也日渐宽裕,他可以有很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画了很多画,都跟自己的游历有关,他和朋友游览天平山,归来后就作了《天平纪游图》。

他和朋友游惠山,归后就是《惠山茶会图》。

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幅有关园林的画作,还画了很多画。

那个年代,人生七十古来稀,年纪越来越大,他的老友大多走了,唐伯虎五十多岁就死了,祝枝山也走了,徐祯卿也走了。

文徵明继续看这个世界。

文徵明《雅士闲居图》局部

08

从五十多岁回到苏州,文徵明就是苏州最著名的书画家,经常有朋友来拜访他,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他成了苏州人的偶像,很多人在佛前祈祷说,生子当如文徵明。

除了写诗绘画之外,他最喜欢的,就是和朋友一起欣赏好的作品,打开一卷收藏,细细观看。

他也喜欢看童子唱戏,喜欢听艺人说书。

晚年,文徵明每天吃过早饭,还要来一点点心。

吃午饭的时候,一定要来一点黄酒。

文徵明《雅士闲居图》局部

嘉靖二十八年(1549),文徵明踏入八十,苏州很多知名人士为他贺寿。

八十岁后,他很少外出游览,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冬天穿着厚厚的红绒衣,戴着帽子,坐在书房的窗户下晒太阳。

嘉靖三十八年,文徵明九十岁,成了耄耋老人。

这年二月二十,文徵明还在为人写一篇墓志铭,写着写着,他感到身体很累,就靠在椅子上休息,手里还拿着笔。

这一休息,他就再也没起来了。

一代名士,落下帷幕。

文徵明死时,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但都比较便宜,每一幅画,都不到一两银子。

然而,大约二十年后的万历年间,文徵明的作品价格翻了几十倍。

他走了,但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盏灯。

那是对美的追求,对诗的追求,我们这个世界太缺乏美了。

文徵明《松壑高逸图》

09

古人云: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去读这些有趣的人物,以他们为镜,便可以照出我们身上的庸俗,我们的生活没有美,没有诗意,也没有崇高的追求。

我们很多人,营营役役,忘了诗和远方,忘了生命的真实,被世俗的名利捆绑,被世俗的潮流裹挟着,势不可挡地奔向某种生活。

然后在这种生活里,庸庸碌碌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而古代的那些人,他们也许很穷,但他们的内心,很丰富,他们朋友相聚,谈的是诗文雅事,他们泛舟湖上,悠悠安然,三五好友,吟诗作对。

可是多年后,我们没有经受物质的贫穷,可是我们的内心,却前所未有的贫困,我们的灵魂前所未有的困顿。

这不仅仅是世界的问题,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文徵明这一生都在成为自己,可是我们很多人,却总是忘了自己。

文|不有趣灵魂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