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时光旅行者|山西·太原探寻博物馆之城

太原日报 2024-05-18 09:25:12

我,诞生在历史深处,年龄几百、几万,甚至上百万岁。

拂去尘烟漫漫,来到新时代,我又活起来。

从彼刻到此时,再到遥远的未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时光旅行者。

黄土地上的人与事、礼与祀、悲欢与旖旎、传承与生机,还有数不清闪耀星河的日常与惊奇,那些岁月信息,写满我的容颜身姿。

文物,就是我响亮的名字。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来博物馆找我吧,听我讲段故事。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次心灵深处的触动,这是一次启迪智慧的探索,通过和我交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探寻博物馆的魅力!

我在山西博物院等你探寻晋国霸业的青铜锈绿。

晋侯鸟尊

西周晋侯鸟尊,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

头部高抬,圆眼注视,冠高耸。身体丰盈,翅膀上翘,双足强健,凤尾下设象首,象鼻前卷,与双足构成立体的三点支撑。

晋侯鸟尊展现出瞩目群雄、卓尔不群的气度。

作为初代晋侯身份的象征,鸟尊的头盖内和腹底铸铭文“晋侯乍(作)向太室宝尊彝”。其中的“晋”字,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金文“晋”字,见证了一代晋侯燮父改唐为晋的历史,诠释“晋”从何来。

我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和你一起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

金镶嵌宝石戒指

金镶嵌宝石戒指,是北齐徐显秀墓中的随葬器物。有学者认为,这枚戒指来自地中海地区。

戒环两侧有狮样兽雕饰,猛兽尖耳后抿,怒目圆睁,张牙露齿,形成二狮拱卫的造型。蓝宝石戒面上,刻有一武士人物,应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有关,专家推测可能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像。

北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繁荣。当时的晋阳城是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云集。异域物产和文化被广泛吸纳,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我在山西博物院为你讲述爱情传奇故事。

晋侯夫人玉组佩

晋侯夫人玉组佩,出土于曲沃县北赵村晋穆侯次夫人墓。

晋穆侯是晋国第九任统治者,他送给次夫人一套“超级项链”,展开长度近两米,由204件玉石器构成。

玉组佩工艺精湛,线条婉转流畅、刚柔相济。出土时,将墓主人从头一直覆盖到脚。每一片玉石上,都雕刻着精美纹饰。特别是下端两只振翅欲飞的玉燕及两边的玉蚕,更是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站在玉组佩前,仿佛可以听到一位夫人款款走来,环佩叮当。

我在太原市博物馆陪你一睹春秋车阵的风采。

赵卿墓车马坑

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专权”。赵简子以卿主政晋国,挟强大武装,合诸侯之兵,戍周十载。

先秦时代,战车的数量体现着诸侯国的军事实力。赵卿墓车马坑,出土于太原,年代在公元前477年,葬有46匹马体遗骸、1辆圆舆车和15辆方舆车,其中的圆舆车,是目前全国仅见的一辆。

庞大的车马坑规格,超出同时期诸侯。在赵简子故去的二千多年后,依旧可以通过车马坑,想象到当时战旗猎猎,赵卿指挥车队、马队进攻敌营的场景。

我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与你共赴这持续千年的欢宴。

徐显秀墓壁画

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承汉晋、下启隋唐,民族融合、文明互鉴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以绘画将墓主人生前的宴飨、出行、信仰等带入地下世界,是那个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缩影。

壁画中有各类人物两百多个,包含夫妇宴飨行乐、车马仪仗和牛车出行等宏大场面,艳丽壮观,极为精彩。壁画布局和谐,将内容纷繁、人物关系复杂的画面,整合得浑然一体,堪称北朝墓葬壁画艺术的鸿篇巨制。

我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候你体悟盛世的微笑。

天龙山石窟佛首

双目微闭,嘴唇微抿,笑意含蓄,这是一尊可以让人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微笑的佛首。

天龙山石窟第8窟主尊佛首,凿于隋开皇四年(584),雕刻技术娴熟,表现手法细腻,佛首肉髻低平,面相丰满圆润,体现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是极其珍贵的石刻艺术精品。

上世纪20年代,深藏山林间的天龙山石窟被重新“发现”,震惊世界。日本古董商以考察之名盗凿天龙山石佛。石窟寺之劫,是人类文明浩劫,更是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2020年,这尊佛首回归祖国,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到祖国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跨过近百年的悲喜,佛首的微笑再一次绽放天龙山。

我在晋祠博物馆待你探索大唐繁荣的基石。

晋祠之铭并序碑

晋祠的参天古柏之中,掩映着一通稀世国宝碑刻——唐太宗李世民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俗称唐碑。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与儿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时,曾在唐叔虞祠祈福。公元646年,贞观盛世下的李世民重游晋祠,感慨万千,写下这通千古名碑,代表了他晚年的政治思想和绝妙书法。

唐碑碑文共计1203字,其中,有39个“之”字,书写风格毫不雷同,开创了我国行书上碑之先河,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巨碣。

我在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给你展示唐代人的悠然与闲适。

唐郭行墓壁画

郭行墓,是截至目前太原发掘出土面积最大的唐代壁画墓。甬道壁画及仿门楼建筑图案,是太原首次发现,填补了太原同时期考古发现空白。

墓顶为天象与四神图,墓壁均以屏风画的形式绘制,内容以树下人物、侍女奏乐等生活场景为主题。其中一幅壁画中,一位身着华美唐装的侍女悠然自得,脸上洋溢着温婉笑容,她一手指向天边,做着现代人熟悉的“剪刀手”。这一意外的古今交融,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晋祠博物馆邀你鉴赏宋代建筑艺术魅力。

晋祠圣母殿

晋祠主殿圣母殿,是晋祠现存建筑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

大殿前廊的8条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8条蜿蜒欲动的木龙,形态各异,豪放健美,历经千年,仍然能够看到鳞甲须髯,栩栩如生。

圣母殿内供奉的圣母邑姜,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的王后,姜子牙的女儿。殿内完整保存了43尊宋代彩绘泥塑像。这组塑像写实、传神,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是北宋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生活气息浓郁。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圣母殿外飞龙盘柱,周柏葱茏,仕女像带着宋代的风与月,一颦一笑似述平生。

我在双塔博物馆领你品读千年文脉。

宝贤堂集古法帖

《宝贤堂集古法帖》,由明代晋藩世子朱奇源以宋朝《淳化阁帖》《绛帖》《大观帖》和《宝晋斋帖》为底本,集刻而成。

全帖共12卷,收录了上自史前仓颉,下迄明代张弼,纵贯数千年,共计128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宝贤堂集古法帖》所收书家墨迹,篆、楷、草、行俱全,可谓历代书法全璧。

法帖最初藏在晋王府,明末,李自成攻进太原,晋王府被大火吞没,宝贤堂石刻也随之散落民间。一批热爱、尊重历史的名士,开始在马肆、断桥、荒砌之间寻访遗石。直到1980年,法帖迁入永祚寺,成为双塔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太原日报 记者 陈辛华 见习记者 常文斐

本版摄影 常文斐 李尧

1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