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进逼北京,却因补给不足失利,洪秀全: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

江舸 2024-03-07 10:32:46

十九世纪中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得极其迅速。

在离开广西之后太平军先后转战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最终沿着长江顺流直下攻取重镇南京,并在此建都,给本就破败不堪的清王朝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在建都后不久,太平天国又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连战连捷,兵锋直逼北京城下,大量清廷官员甚至用告假的理由外逃,足见其威慑力。

但最终由于后援不力,太平天国的北伐之战功亏一篑,那么洪秀全为什么不给予北伐军更多的支持呢?

太平天国运动开展的时候,正是清政府内忧外患最为严重的时候。

当时清军在和西方列强的战斗中节节败退,高额的战争赔款让清廷的军费变得捉襟见肘,清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士兵的军事素养也令人堪忧。

因此在太平天国起兵之后,广西等地的清军根本无力进行镇压,在太平天国的义军规模不断扩张之后,清军更是被杀得丢盔弃甲。

洪秀全在起兵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先后攻下武昌和南京两座重镇,这让人们产生了清军不堪一击的印象。

但事实上清军在经历了短时间的手足无措后,便迅速组织军队赶赴战场,准备剿灭太平天国义军。

在洪秀全建都南京后不到十天,一直对他们紧追不舍的清军将领向荣,率部一万七千余人绕道秣陵关,在紫金山旁建立起了江南大营,准备向城中的太平军发动进攻。

没过一个月,清军将领陈金绶和胜保领兵自六合赶赴扬州,琦善随后又从浦口赶来,在距离南京城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江北大营,对南京城形成了巨大威慑。

当时太平天国众人在南京尚未站稳脚跟,因此并没有主动出战的能力。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清军频频用火炮攻击南京城,七桥瓮、钟山要隘以及南京城东南的各处堡垒相继被清军攻陷,这让太平军陷入了极度不利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彼时清廷正在积极调兵遣将,各地的部队都在向南京方向集结。

由于太平军在此前并没有建立根据地,因此一旦南京陷入重围,他们将很难维持后勤补给,纵使义军战斗力强过清军,也难逃城破身死的结局。

面对这一危局,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在商议后,决定派出一支队伍进行北伐,以此吸引清廷的军事重心北迁,缓解南京城面临的压力。

在最开始的设计中,东王杨秀清被任命为北伐军的统领,但之后杨秀清对这一安排产生了抵触情绪,便任命西王萧朝贵麾下的林凤祥、李开芳等人为北伐军的首领。

在他们出发之前,洪秀全特地召见了几人,向他们面授机宜,洪秀全要求他们:

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夺地糜时日!

即要求北伐军务必一路杀向北京城,不要耽搁。

对于太平天国北伐的目的,历史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有人认为这是洪秀全的“围魏救赵”之策,目的在于缓解都城压力,为发展赢取空间。

还有人认为太平军的北伐是为了达成他们的终极目的,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在笔者看来,第一种说法显然更加有说服力。

首先,如果洪秀全真的想通过北伐推翻清廷的话,那么此战一旦成功,主将必然获得极高的声望和地位。

从后面太平天国的政治斗争中,我们不难看出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对于权势的迷恋,他们自然不可能让这样的大功旁落。

但杨秀清非但没有主动请缨,还推掉了主帅之位,这说明北伐并不是太平天国的主要发展方向。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北伐军在取得胜利之后,依然没有得到充足的后勤补给的原因,毕竟从战略角度而言,这支军队就是“弃车保帅”中的弃子。

而且在太平军攻下南京之后,其领导层的思想已经发生了转变,我们经常说太平天国的失利和领导阶层的腐化有直接关系。

此时的他们虽然还没有被声色犬马腐蚀,但已经有了鲜明的领土意识。

但出征前洪秀全却叮嘱林凤祥等人千万不能贪图攻取城池,而是要尽一切努力向北京进军,这和太平军的新发展模式格格不入,这也说明了北伐军的战略地位。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洪秀全对北伐军的期望不过是吸引清军的注意力,缓解南京方面的军事压力。

但林凤祥等人却在北伐中打出了惊人的战绩,他们不但连战连捷,更拿下了京畿重镇天津。

在北伐军不断北上的过程中,京城中早已经风声鹤唳,很多官员纷纷找各种借口逃出京城,百姓们也携家带口逃到乡下避难,这足以看出北伐军的强大战斗力。

但随着北伐的不断深入,北伐军孤军深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在到达北京周边的时候,这支军队已经处于强弩之末了,缺少后勤补给的他们又偏偏遭遇了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的围攻。

最终林凤祥败走连镇,李开芳于冯官屯被俘,北伐军至此全军覆没。

虽然北伐最终没能毕其功于一役推翻清廷,但其确实达成了牵扯清军精力的作用。

在北伐开始之后,咸丰便将全国的兵力征调到了北京周边,还派人征收了黄河上的所有船只,防止太平军渡过黄河。

这些行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江南和江北大营在这段时间里也就受了冷落。

当时向荣部不但没有得到增援,其麾下的部分将领还被抽调到了北方战场,这让江南大营的兵力被严重削弱。

向荣曾经上书咸丰,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旧部调回江南大营,但咸丰却回复道:

汝必要江北兵,可将汝首送来!

可见咸丰此时一心想着自己和北京城的安危,对于南京前线的问题早已经不闻不问了。

在这段时间里江南和江北大营针对南京的进攻频率和烈度,都出现了显著下降,这让太平天国政权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而且清廷防御重心的整体迁移也为其后续的西征等扩张作战提供了契机。

可以说北伐军以牺牲自己的代价,为太平天国换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

虽然北伐是太平天国的权宜之计,但由于其初期的战绩太过辉煌,因此有很多人做出了假设,即如果洪秀全全力发动北伐,那么他们很有可能一举攻下北京城,这样中国近代历史可能就会改写。

但笔者认为情况并非这么简单,首先北伐军之所以能够连战连捷,主要是因为这是一支职业化的部队。

而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宗教性政权,如果其要弃南京北伐,就必须要带上大量百姓(信众),这会对他们的行军速度和作战能力产生影响,无法和北伐军相提并论。

其次太平天国的核心人员多来自于广西,贵州等地,这些地区的百姓在起义前备受压迫,因此有着强烈的反清意识。

但在北伐途中,义军要经过的是清朝的核心地区,这里的百姓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意愿。

而且相较于南方百姓,北方百姓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更加排斥,太平天国军队的民众基础并不乐观。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清廷的军队虽然战斗力较差,但其在数量上拥有绝对优势。

而且当时清廷对于各地军队的指挥权依然稳定,更关键的是,这个系统依托于官僚体系而非北京这个地点。

清朝末期皇室两次因西方列强侵略而出逃,但清廷的命令体系依然通畅。

这说明即使洪秀全真的拿下北京,只要他没能捉住咸丰,那么清廷依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大军前来勤王。

那时候的太平天国将要面对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己的大军,而且不像南京尚有长江天险可以依仗,想要守住战果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洪秀全全力北伐的假设,实际上并不成立。

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曾经被李秀成列为天朝十误之首,他认为这次战斗白白折损了军队的有生力量。

但事实上当时如果没有这支北伐军孤军奋战,那么南京城将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太平天国也不可能发展到之后雄踞东南的态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伐实际上是太平天国统治层的一步妙手。

但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在北伐军取得胜利,且南京之围得到缓解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给予林凤祥等人支援,这导致北伐军的胜果全部被葬送。

这说明了他们的短视和自私,这也是后来太平天国走向衰落的关键因素。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太平天国北伐新论》,刊登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0 阅读:15

江舸

简介: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