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水两岸的两座城,成了西周的国都,沿用了近三百年

泽霖文史 2024-05-05 09:09:02

陕西西安丰镐遗址是西周时期都城遗址,是伴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一起成长发展的重要遗址之一。丰镐遗址于1933年,被前北平研究院史学会的徐旭生、苏秉琦先生等在沣河沿岸开展第一次考古调查时发现。

周文王灭崇后,在沣水西岸营建了丰京,将都城从岐周迁至丰京;周武王时在沣水东岸建立了镐京,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而镐京则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

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将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京、镐京定为都城。作为西周王朝的国都,是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丰镐作为西周首都,沿用了近三百年。

丰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宏伟的先河,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制,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

武王灭商之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他采用分封制,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到各地,建立起诸侯国。并让这些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同时,这些诸侯国也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

随着疆土面积的扩张,武王也深刻意识到,镐京与新征服的地区相距太远。他本计划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但这一想法还未来得及实现,就突然病逝。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承了王位,是为周成王。周成王继承了武王的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营建一处新的城邑,即洛邑,也就是成周。不久,洛邑与武王所建的镐京一起,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后来,周成王又将部分殷商遗民迁入洛邑,洛邑成了西周实际意义上的东都。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在丰镐地区进行过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历时八十多年,发现包括大型建筑基址与宫殿区,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遗址,以井叔家族墓地为代表的大片墓地,多处青铜器窖藏等在内的一大批西周遗存,为全面掌握丰镐遗址地下遗存分布状况以及探索和研究丰镐遗址聚落布局及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丰镐遗址被发现,到迄今的考古、研究工作,专家们得出结论,可以确定丰镐遗址是西周的都城遗址,并初步建立了西周考古学文化分期及年代序列,奠定了西周考古学的基础。先周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探讨和研究先周文化、商周断代提供了重要资料,确定了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的划分标准。

0 阅读:0

泽霖文史

简介:观文物之瑰丽,品历史之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