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命词:《金缕曲》的故事

夏小晋 2023-12-18 18:29:56

杨湜《古今词话》中记载,苏东坡做杭州太守的时候,非常喜爱一个叫秀兰的官妓。一天苏轼宴客,照例点了几个官妓助兴,偏偏秀兰睡过姗姗来迟。座中有一位府幕参军很生气,冲秀兰大发雷霆。

苏东坡疏浚西湖

苏东坡以眼色示意,聪明伶俐的秀兰,从路边盛开的石榴树上,摘下一束花亲手送给参军,其他人也纷纷打圆场,勉强平息了参军的怒气。

苏东坡开口道:“我新作一曲词,想拿给大家听听。”宾客纷纷说好,于是,苏东坡当场挥毫填了一词: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苏轼将刚刚发生的事情,巧妙写入词中,即显示了才学,又透露出风雅。写完后要秀兰当场演唱,歌声中大家尽情畅饮。

这首新曲牌名便叫《贺新凉》,后来不知何人,改一字为《贺新郎》,数百年流传之中,又名《金缕曲》、《乳燕飞》等。然而诗词史上,最让人感动的《金缕曲》词的创作故事,发生在清代诗人顾贞观身上。

顾贞观像

顾贞观(1637年-1714年),原名华文,字远平,号梁汾,江苏无锡人。自小聪颖,幼习经史,少年时代即参加了由吴兆骞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该社中他年纪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吴兆骞齐名并结为生死之交。

吴兆骞(1631年-1684年),字汉槎,吴江松陵镇人。少年时即声震文坛,主盟“慎交社”。顺治十四年(1657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人。正值春风得意之时,舆论指摘这场乡试“弊窦多端”。顺治帝下旨彻查,将主考官等多人处死。

第二年,在北京瀛台召集“复试”,场中武士林立,持刀挟两旁,吴兆骞战栗未能终卷,被革除举人名,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

满清龙兴之地——宁古塔(图片来源网络)

康熙五年(1666年),顾贞观在北京中举人,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康熙南巡时,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康熙十五年(1676),大学士明珠慕顾贞观的才名,聘他为其子纳兰性德授课,纳兰性德与顾贞观遂成忘年交。此时吴兆骞已被流放十八年。

一日顾贞观收到吴兆骞从宁古塔寄来的信,才知吴在戍边的苦况:“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顾贞观读信后,凄伤流泪,请求纳兰性德为吴帮忙。但性德与吴兆骞并无交情,一时未允。

顾贞观了解到有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过去与吴兆骞有过交往,于是四处奔走求助,但是人情淡薄,世态炎凉,无人愿意伸出援手。顾贞观一筹莫展,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金缕曲》二首,作为给吴兆骞的复信,词作哀怨情深,被称为“千古绝调”。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二首《金缕曲》,词代书信,对患难之友“悲之深,慰之至”,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缠绵恳切,感人极深,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京剧《金缕曲》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纳兰性德读后流泪,认为此词,完全可以和西汉苏武和李陵的赠答诗、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媲美,堪称文坛三件极品。他答复顾贞观,在十年之内一定设法解决此事。顾贞观反问:“人寿几何?请以五载为期。”性德慨然允诺。

吴兆骞案为顺治帝钦定,为吴减刑难度可想而知。纳兰性德求助于他的宰相父亲明珠,经过一番斡旋和花费,终于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使吴兆骞结束了流放生涯,回到了北京。

吴兆骞回京以后,马上被纳兰性德聘为馆师。

三年后,吴兆骞病故于京,纳兰性德人正在江南,得信后立即回京,为吴兆骞操办丧事,并出资护送灵柩回到吴的家乡吴江,这就是所谓的“生馆死殡”。再一年后,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抱病溘然而逝。

老友先后病故,顾贞观悲痛不已,返回家乡无锡,避世隐逸。

1714年,顾贞观卒于故里。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