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效能管理三板斧系列之一:云成本管理

毕马 2024-05-11 10:24:40

云成本管理:云成本管理深度解析,从IDC到FinOps的云服务高效管理之道

毕马威联合头部股份制银行,探索平衡效率与成本的云成本管理之道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纷纷上云,IT规模指数级增长,云成本管理不仅是企业追求高效运营与成本控制的关键一环,也是近年企业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公有云的企业往往通过组建FinOps团队的方式,通过解读公有云账单、选取适当的公有云采购策略、构建资源-服务-系统-应用-业务的穿透管理视图来管理和优化企业上云的成本;而当企业规模更大、对安全性要求更高时,往往会采用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策略,在这样的情况下,云成本管理变得更加复杂,企业从底层部署IDC机房开始,通过构建资源池,建设云能力提供服务,从而支持前端应用,私有云的构建使得云成本的管理链路更长、参与方更多、成本管理更复杂,本文围绕云成本管理展开探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掌握从IDC成本到云服务使用的全链条成本管理之道,亦是帮助企业提升科技风险管理综合能力。

云成本管理的痛点

第一层: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改变了传统资源“预采建用”的模式,面临预算评估与实物资源配置失准的困局

IDC即互联网数据中心,是企业传统IT架构的基石。云数据中心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硬件设备的采购、维护以及电力、冷却等基础设施的支出。业务需求与科技需求规划不准确、业务需求对资源消耗存在波峰波谷的现象,使得成本预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如何有效管理庞大的资产投入、确保资产的充分利用以及降低运营成本,是云数据中心的核心痛难点。

第二层:技术基因使云成本更易产生“成本黑箱”

由于云服务的构建本身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云资源的使用又具有按需申请、动态调用的特性,因此云资源分配和云成本管理极其复杂,在实操中很容易形成“成本黑箱”。如何提高云成本度量的透明度,即云资源建设方知道成本向哪去,云资源使用方知道成本从哪来,是云服务建设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云服务的使用方缺乏有效手段对成本进行控制

云服务的使用方在成本控制方面普遍表现不足,其中资源配置不当是导致云原生成本浪费的重要原因。在业务设置时,部分团队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倾向于获取超过实际工作负载所需的资源。云原生技术的本质是“用冗余换可用性”,但由于资源的易获取性,多区域部署、多副本配置、多可用区容灾以及容器资源预留等技术手段常被采用,以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行。尽管这些做法在保障业务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它们也带来了不必要的开支,并存在开支失控的风险。因此,需要有成本管理机制提高云服务使用方的成本意识,帮助他们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更为高效和经济的云原生应用部署。

探索平衡效率与成本的云成本管理之道

创新采用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与“计量计费”两本账的管理理念,尽量减少IT资源的错配、闲置,准确度量IT成本投入、判断实际收益,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市场化运作的机制进行成本管理:依据“谁收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原来大锅饭式的资源分配改造为商品化经营的运作模式,驱动IT服务交付和成本管理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和成本管理的最优配置。

第一层:分析云数据中心的成本构成,探索适当的管理模型

如果我们将云数据中心的成本进行拆解,可以将其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部署、运营三类。基于这样的成本结构不难发现,云数据中心在对外提供资源时,很大一部分是固定成本,如机房的建设或租赁成本,物理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的采购成本、软件采购成本等;另外一部分是变动成本,如水、电、部署设备的人力成本等,当固定成本占比较高时,云数据中心的整体成本特点是“总成本不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剧烈波动,而单位成本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业务量和云资源消耗的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测越准确,越可以更好地指导机房建设、设备采购,减少“设备多采、使用率不足,设备少采、业务扩展受限”等情况。

第二层:云服务建设方基于云架构对资源消耗方式的变化,探索新的成本管理路径

在传统的IT资源配置模式中,应用系统单独配置IT设备,系统与IT设备之间对应关系明确,这样做的优点在于系统之间的资源边界清晰,易于管理和维护。然而,传统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业务单元(如某一具体应用/服务)与计费单元是一一对应的,这意味着IT设备的采购、运营和维护成本可以直接映射到业务单元的账单上。账单即成本,每一项IT资源的投入都能清楚地看到财务上的回报和支出,但该模式难以满足业务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

云技术架构下,IT设备基于虚拟化能力实现资源共享,应用系统按需调用云化资源,调用方式是动态的、灵活的、可伸缩的。该模式在提供更安全可靠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同时,云服务建设方作为承载业务需求、安排云资源买采的桥梁,更加难以准确追踪和预测云资源的消耗、规划等情况。因此,基于云技术架构的成本管理模式亟待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探索云成本管理的实践中,通过充分分析云资源的消耗模式,领悟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以下核心概念至关重要:云技术架构下对资源的消耗一定要引入时间概念,“IT设备资源不局限于设备实物,对资源的消耗方式是一定时间内的资源使用权(服务)。”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携手头部股份制银行,帮助云服务建设方基于“标准成本法”构建一套完整的云成本管理体系,即“基于标准成本和运营能力的计量计费体系”,对内通过对云服务各项资源的成本进行预先设定和监控,以实现成本控制、决策支持和绩效评估的目标;对外提供服务目录和计量计费能力,通过计量计费将云成本公平、合理地计量至云服务使用方,构建了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基于这样的管理思路,能够帮助云服务建设方达成以下管理目标:

资源精益管理:更精细地了解和控制云服务成本结构,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成本预见性:通过预先设定成本标准,企业可以在决策前预估成本,有利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投资回报率计算;体现技术能力:在成本模型中设计技术能力因子,通过单位成本的数据体现技术能力的变化;体现运营能力:在模型中设计运营能力系数,体现服务方现有的运营能力,帮助服务方持续监控和改进运营能力,指导规划未来的采购需求;强化成本意识:有助于提高全员对成本的关注度,鼓励员工寻找并实施成本节约措施;改进决策质量: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判断服务定价、服务组合策略以及新技术投资的合理性。

第三层:云资源使用方充分理解“计量计费”,引入FinOps成本管理实践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云成本黑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云技术架构下资源的采购和使用方式存在容量错配的问题,由于云架构的按需调用是动态、灵活的,采用传统的实际成本分摊方式会使得云服务单位成本波动较大,因为传统的分摊方式可能会出现“用的多、摊的少,用的少、摊的多”的情况,尤其是跨期用量发生剧烈变化时,成本分摊结果反而不具可比性,这样的分摊方式从资源使用方的角度难以认可,往往会质疑成本分摊结果不公允、不科学、不合理。

相反,如果采用由云建设方事先提供云目录,明确标准规格、标准单价,通过计量计费模式,将云成本按量计费给云资源使用方,这样就可以实现“用多少、花多少”的实际效果。

当采用计量计费的管理模式时,云资源使用方可以更多地关注资源适配及成本优化空间,如:

充分利用资源:通过监控识别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以及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常用手段如自动扩缩容、采用预留实例或节省计划等策略;制定与管控预算:建立合理的预算框架,设定消费阈值和预警机制,确保团队在可控范围内使用云资源;选择恰当的服务规格:不同规格的云资源对应不同的计费标准,选择适合业务需求的云服务器规格、存储类型、数据库大小等,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有效降低成本;选择恰当的采购策略(如建设方提供多种采购策略):不同的采购策略会影响计费账单;建立责任中心:推动各个业务团队对其使用的云资源负责,通过精细化成本管理,促进全员参与到成本管理行动中;建立成本效益文化:培养一种注重成本效益的文化,让开发人员、运维团队和财务团队都具备基本的云成本意识,并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他们对云成本优化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概括来说,云成本管理需要持续精进与优化,随着企业对云服务的依赖不断加深,有效管理云成本不仅是控制IT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要手段,更是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战略课题。随着技术和市场的演变,企业在云成本管理之路上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在享受云计算带来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同时,最大化经济效益,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云成本管理将进一步融入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稳健成长的重要支撑。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0 阅读:2

毕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