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广场爆炸案之六字遗言

第五仁哥 2024-03-07 17:26:09

1987年7月17日午夜,京城中心的一声巨响惊扰了周围几公里正在沉睡的人们。居民们纷纷从家中走出,聚集在胡同里,彼此询问着这突如其来的巨响究竟是何原因。这声响究竟源自何处?直到次日,即19号,报纸上的报道才揭开了真相的面纱——有人在京城中心广场制造了一起爆炸案。

那么,这个敢于在京城中心广场实施如此胆大妄为之举的人究竟是谁?爆炸发生后不久,他就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被警方迅速捉拿归案。随后,他被迅速判处了死刑。在被判刑之后,他留下了六个字,这六个字既令人心痛,又让人深感同情。

这起中心广场爆炸案迅速传遍了全球,甚至引起了海峡对岸的关注。人们纷纷表示,竟有人敢在中心广场搞破坏,这实在是令人震惊,其性质之严重不言而喻。

爆炸事件后,来到广场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情,想要一探究竟,看看犯罪分子究竟在广场的哪个角落制造了这场破坏。广场到底被炸成了什么样子?看过现场后,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犯罪分子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会选择在广场实施破坏?一时间,这起爆炸案的内幕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

爆炸现场惨不忍睹,凶手竟然选择在纪念堂北门附近实施爆炸,具体位置就在纪念堂北门东侧的工农雕像下面。虽然当时没有摄像头,且事发午夜时分,但整个事件的过程仍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当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一些群众到广场周边散步纳凉,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发展。其中一位名叫郭建中的目击者看得尤为清楚。那天他和女友正在纪念堂附近约会,坐在东南角的路灯下。而他们正对的方向,正是纪念堂北门。据郭建中回忆,铁栏杆外的东侧有一个花坛,那里坐着一个男人,穿着花白衬衫和米黄色裤子,身高约一米六。他背着一个巨大的旅行包和一个黄色的手提包,行色匆匆。他向西边匆匆走去,步伐坚定而迅速,仿佛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在召唤他。就在他离开的那一刻,大约是11点40分,仅仅十分钟之后,纪念堂的北门就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

当时正在执勤的战士常春平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描述说,那个人从纪念堂北门东侧的石雕旁走出,背上背着一个大包,手里还提着一个东西,他迅速地向北走去。没过多久,大约是晚上11点50分左右,那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就发生了。

爆炸声响起后,公安局的刑侦技术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紧接着,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赶到了现场了解情况。经过勘察,他们发现用优质水泥和钢筋制成的塑像群体下部被炸毁了,尤其是位于炸点中心的女民兵塑像,下身也被炸裂,积石边沿也被炸得变形。距离塑像十几米外的纪念堂,警卫室和岗亭的玻璃被炸得粉碎,医务室的铁门也被炸得扭曲变形,就连纪念堂的特制玻璃也有部分被震碎了。

这起爆炸事件的影响极其恶劣。炸毁的雕像虽然可以修复,但考虑到这是在北京的中心广场,是城市的心脏地带,这起爆炸案带来的社会危害远大于一般的爆炸案。那么,凶手到底想干什么?他能否逃脱法律的制裁呢?

事实上,他根本无处可逃。不仅警察不会放过他,人民群众也不会放过他。爆炸案发生仅仅十几分钟之后,凶手就被缉拿归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目击者称,凶手点燃导火索后,立即向北边走去,但还未走到南北大街,身后的炸药就爆炸了。此时,上文提到的正在和女友约会的郭建中见状,迅速向凶手的方向跑去。与此同时,广场上执勤的公安干警和联防队员也迅速赶到。郭建中将所看到的情况简要地向公安干警做了说明,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干警们一同冲向凶手的郭建中,突然得到了一位骑自行车群众的帮助,他毫不迟疑地接过自行车,载着一名女联防队员疾驰向凶手逃离的方向。他一路紧追不舍,直至历史博物馆的北端,却未能发现凶手的踪迹,这让他焦急万分。然而,通过观察凶手逃跑的方向,他断定凶手应该已经向东逃逸。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女联防队员继续向东追击。当他们追至公安部大门前时,郭建中终于发现了凶手的身影。尽管夜色已深,但天安门广场的灯火通明,使得他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凶手的背影。他确信,眼前这个人正是他们追捕的凶手。于是,他加速蹬车,然后一跃而下,迅速跑到凶手面前,将其拦截。

面对突如其来的拦截,凶手试图装傻充愣,声称自己只是来京城游玩、晚上出来散步的。然而,在郭建中的几句盘问下,凶手的回答漏洞百出、矛盾重重。尤其是他手上明显的黑印,更是无法掩饰的事实。就在这时,警车赶到现场,凶手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在警察的逼问下,他最终招供,承认了自己制造爆炸案的罪行。从爆炸发生到凶手落网,整个过程仅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这一成功的抓捕行动,与郭建中的英勇果敢和见义勇为的精神密不可分。

凶手邓麒麟,年仅25岁,来自湖北农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他在北京制造这起特大恶性爆炸事件呢?他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经历呢?这些问题令人深思,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的深刻反思。

邓其林,一个25岁的年轻人,于1962年在湖北省通城县降生。他的人生起点并不顺利,父亲在他出生前四个月就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他们,母亲在万般无奈下嫁给他人,继父却待他如亲生儿子,给予他无尽的关爱。

邓其林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坚持将他送进学堂。然而,时代的动荡让他的学习生涯充满坎坷,从小学到初中九年时间,他未能学到多少真正的知识。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性情大变,对贫穷的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心中充满了自卑和自命不凡。

1981年,县里征兵的消息为邓其林带来了转机。他怀揣着逃离农村、成为城市人的梦想,毅然报名参军。他并非出于对军队的热爱,而是听说当兵可以学到手艺,复员后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机会进入大城市。经过严格的审查和体检,他顺利成为一名军人。

然而,进入军营后,邓其林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他被分配去当炮兵,这让他倍感失望,原本期望学习技术的梦想破灭。从此,他开始混日子,度日如年,只盼望服役期能快点结束。

在军营中,邓其林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意识到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军事技能和文化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邓其林逐渐适应了军营生活,也慢慢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他开始对炮兵工作产生兴趣,并主动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他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终,在服役期满之际,邓其林已经不再是那个自卑、自命不凡的青年。他变得成熟稳重,充满自信和责任感。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勇敢面对现实,努力提升自己,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离开军营后,邓其林凭借在军队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实现了从农村青年到城市人的转变。他感激那段艰难的经历和磨砺,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他每天都期盼着时间的流逝,希望一切能尽快恢复原状。三年,他就在这样的期待中度过。复员后,他回到了家乡,但这三年的时间,他并没有学到部队的技术,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作风。然而,他的眼界却因此大开,对物质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

他渴望过上优渥的生活,却又不愿付出辛勤的努力,脚踏实地。为了享受,他自认为几年的军旅生涯足以让他有资格向村干部索要补助。这还不够,他甚至向省民政厅提出要求,希望能被安排到城镇工作,一心想要成为城市人。在那个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他对成为城市人的执念让他决定试一试。

不久之后,他自信满满地向村里推荐自己担任民兵连连长,想要尝尝权力的滋味。但村干部了解他的过往表现,认为他不适合这个职位,于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从那时起,他开始怨恨这片养育他的土地,认为这里埋没了他的人才。

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怨恨,他离开了家乡,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片天地。他来到了安徽的一个矿山,虽然待遇优厚,但他却难以适应艰苦的工作,每天稍作努力就疲惫不堪,因此收入微薄。不久,矿山实行承包责任制,他自告奋勇地承包了矿上的一个伙房。然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把伙房搞得一团糟,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最终结算时,他还亏损了几百块钱。矿上要求他赔偿,但他却不肯,最终在一个夜晚偷偷逃回了家中。

1986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出于对复员军人的照顾,安排他在烟花鞭炮厂工作。这实际上是一个工人指标,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然而,他依然认为这份工作配不上他,每天都过得吊儿郎当。他深感自己的才华被埋没,觉得厂里分配给他的工作是对他的轻视。他坚信,以自己的能力,足以胜任厂长之职,而现在却只能作为普通工人,这让他倍感失落。这种心态逐渐演变成了他对周围一切的厌恶。在工厂里,他变得沉默寡言,下班后便将自己关在屋内,沉浸在书籍和报纸中。

阅读报纸时,他像一位尖锐的评论家,对报纸上的每一篇报道都进行批判。他看待问题的眼光变得挑剔,对工厂的不满也日益加剧。他觉得自己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改变工厂中的不正之风。

因此,他将自己视为社会改革者,开始频繁地写信上访。然而,他的上访信往往充斥着空洞的大道理,缺乏实际依据,因此得到的总是相关部门委婉的拒绝。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揭露社会的不公。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引起更高层领导的重视。最终,他决定采取极端行动,计划炸毁县委大楼。然而,在最后一刻,他改变了主意,认为这样做的影响范围有限。他想要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于是决定在京城中心广场制造爆炸事件。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购买了炸药、雷管和导火索等物品,并带着全部积蓄来到了京城。然而,当他到达中心广场时,发现游人众多,他不敢贸然行动。就这样,他的极端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在广场的东侧花坛旁,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直到晚上11点40分左右,广场上几乎空无一人,他才悄悄地从花坛旁越过隔离铁栏,敏捷地躲入纪念堂北门工农雕像背后的阴影中。他掏出炸药包,轻轻地放在雕像的基座上,随后点燃了导火索。尽管他内心充满了紧张,心跳如鼓,手也抖得厉害,但他还是成功点燃了导火索。爆炸声响起时,他已经越过隔离铁栏,向广场的东北方向逃去。当他走到历史博物馆正门时,爆炸声在他身后响起。他回头看了一眼,脸上闪过一丝得意的笑容,但脚步并未停下。

他顺着历史博物馆一路向东,离爆炸现场越来越远。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仿佛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而且还没有被人发现。然而,他的想法过于天真了。1987年8月26日,京城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邓麒麟爆炸一案。在明亮的法庭灯光下,邓麒麟那黑黑的皮肤和细细的双眼显得格外猥琐。他被判处死刑,但他不服,提出了上诉。

1987年9月5日,京城高级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后,维持了原判,并下达了对邓麒麟执行死刑的命令。当他接到终审判决书时,全身颤抖,再也无法保持那种自命不凡的神态。他低声说:“我想见见母亲。”这六个字让人感叹他的可怜与可恨。如果他早点收起那份自命不凡,脚踏实地,孝顺父母,或许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一个年轻人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里亲手毁了自己,真是令人痛心啊。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