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学生中,只有两人去世后被两岸同时追悼,除了杜聿明就是此人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04-05 20:24:26

近代以来,黄埔军校在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建校时还是国共合作时期,所以我党的许多将领也曾在里面学习,深造。

在不计其数的黄埔学生中,他们有很多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而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人在经过多年波折,去世后被两岸同时追悼的,却只有两人,一个是众所周知的杜聿明,另一位,则是鲜为人知的郑洞国。

杜聿明名头大,是因为他算的上是国民党最能打的将领之一,除此之外,建国后杜聿明被改造成功,积极投身于两岸统一工作,也增加了他的威望,最重要的是,他还有个女婿叫杨振宁,更是他鼎鼎大名的原因之一。

郑洞国的名头没有杜聿明的大,第一是因为他是杜聿明的部下,其次他为人比较低调。

不过,郑洞国身上自然是有可取的地方,否则,他也不会如同杜聿明一般,去世后被两岸同时追悼。

说起来郑洞国成为黄埔学生,还真有一定的“趣味性”

郑洞国是湖南石门人,少年时期,他就立下了鸿鹄远志,1924年黄埔军校开始招生,郑洞国闻名前去,可惜的是他抵达广州时,报考时间已过,如不出意外,他的黄埔之行可能就要止步于此。

幸运的是,郑洞国在此时遇到了一位叫黄鳌的老乡。

黄鳌是个妙人,他报考黄埔军校时怕第一次自己考不上,就报了两次名,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第一次就考上了,如此便空了一个考试名额。

郑洞国当时想的也简单,自己报名军校完全是为了学习知识报效国家,所以他也没有往深处想,当即便顶替黄鳌参加了考试。

巧合的是,郑洞国也被录取的,更巧的是两人入校后被分配到了一个连队,一次清早点名,郑洞国顶替报考军校一事最终“东窗事发”

要说还是当时的黄埔军校纯粹,虽然校领导知道郑洞国是“冒名顶替”入校,但是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还认为他确实是个有志青年,所以轻松批评后,就让恢复了自己的真名。

郑洞国也没想到自己顶替一事就这么过去了,他对军校的领导非常感激,这件事和他以后追随,忠心于蒋介石也有一定的关系。

入了黄埔军校,郑洞国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郑洞国接连参加了东征,北伐,以及蒋介石统一中原的中原大战,在此期间,他也曾率部“围剿”红军,不过时间不长,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郑洞国最耀眼的时刻,就是在1933年领导了古北口抗战。

在此期间,郑洞国率部与日军行了八昼夜的血战,始终没有后退一步,直到后来《塘沽协定》签订,长城抗战宣告失败,郑洞国不得不率部后撤。

抗战全面爆发后,郑洞国已经成长为了蒋介石的爱将,他先是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徐州会战,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前,郑洞国命令部队炮轰日军,使得日军放弃渡河,转而奔向台儿庄。

这才有了台儿庄大捷,除此之外,郑洞国还参加了昆仑关战役,长沙会战,到1943年时,郑洞国在抗战中已经打下了赫赫名头,这一年,蒋介石又给了他一个新的任务,前往印度,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

郑洞国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能力极强,为人也很有魅力,所以在印度他与美军交往中,获得了美军的欣赏和善意。

蒋介石参加完开罗会议在归国途中,特地到印度检查军队,看到郑洞国领导的军队装备精良、队伍严整、官兵精神饱满、士气旺盛,他很是满意。

整个八年抗战,可以说郑洞国确实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因为他在抗战中出色的表现,蒋介石将他视为了嫡系将领。

第二次内战爆发后,郑洞国奔赴东北,当时他的老上级杜聿明是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司令长官,而他则仅次于杜聿明。

后来杜聿明因病回北平,郑洞国便成为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一把手”

这次内战对郑洞国而言,其实是痛苦的,他最初作为一名理想青年,是想要救国救民,从未想过与同胞在战场上相见,但如今走到这一步,他不得不成为蒋介石的“忠臣”

1948年的长春战役,我军采取了“围而不打”,这可是苦了在长春的郑洞国,随着锦州战役的胜利,我军开始攻克长春,郑洞国万万没想到60军居然起义,自此,长春被我军解放。

有着“愚忠”思想的郑洞国本来想要“拔枪自杀”幸好他的部下救了他一命,郑洞国因而也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虽然是俘虏,但是我军的肖劲光与肖华等高级对他比较尊重,还专门请他吃饭,慰问他。

酒过三巡,郑洞国提出了两个个请求,第一个,他说:“我在国民党搞了几十年,现在失败了,任凭处置,至于部下官兵,有想要回家的,希望能让他们回去。”

我军对待俘虏向来是宽容的,所以对郑洞国的请求当即应允,与此同时,郑洞国提出了第二个请求:“我被贵军俘虏,希望不广播,不登报,我也不参加公开宴会,只想做个平凡的老百姓。”

我军对郑洞国也是宽容的,同意了他的请求,之后,郑洞国离开了长春这座伤心之城,前往哈尔滨定居。

在哈尔滨,郑洞国依然在用看报的形式关注着全国各地的战局,一开始时,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一败再败,他内心非常烦躁,可是时间长了,他也是见怪不怪。

后来,郑洞国开始读马列主义的书,也读毛主席的书,直到这个时候,他的思想终于发生了转变。

1952年,郑洞国接受周恩来的邀请从哈尔滨前往北京定居,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次小小的搬家,而从本质上来说,这其实也是郑洞国在政治上的决定,他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自此,郑洞国从一名国民党将领转变为了一名爱国主义人士。

我党对郑洞国很重视,还安排他做了国防委员会委员,同时,他也被视为了九级干部,工资是每个月200多元,还配有专车,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时代,已经是很高的。

同年,毛主席还亲切接见了郑洞国,并顺手为他点烟,这更让郑洞国感慨。

此后,郑洞国开始全心投入到两岸统一的工作中,由于他在黄埔军校和国民党的特殊地位,黄埔同学会成立后,他被选为了副会长。

也正是由于郑洞国对两岸统一工作的贡献较大,因而在他1991年去世后,两岸都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在黄埔同学中,只有他与杜聿明享受了这一殊荣。

1 阅读:180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