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叶利钦
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
为什么说中国得防着点俄罗斯?说白了,普京今年72岁,这位掌舵俄罗斯25年的硬汉终究会迎来谢幕,万一普京的接班人是亲美派,那我们不光北部的边境安全要受到影响,就连在联合国的话语权,都有可能遭到重创!克里姆林宫的钟声敲响,普京的影子拉得老长,谁来接棒?一个亲西方的身影会不会悄然上位,让中俄边境的雪原生出暗流,联合国会场的声音孤单起来?普京这25年掌舵俄罗斯,那是从1999年底叶利钦辞职开始的。那时候俄罗斯经济乱成一锅粥,通胀率高达85%,车臣叛乱闹得不可开交,国家像散架的自行车,随时可能倒下。普京上台后,铁腕平定车臣,调整外交路线,不再一味讨好西方,转而强调主权和多极世界。中俄关系也在这过程中越走越近。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奠定战略伙伴基础。到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370亿美元,能源占了大头,俄罗斯成了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管道从西伯利亚绵延而来,支撑着我们工业的稳定运转。普京的强硬风格成了俄罗斯的标签,他的决策几乎和国家航向绑在一起,这份紧密合作,让我们共同顶住西方的压力。但话说回来,领导人总有卸任那天。普京生于1952年,到2025年已73岁高龄,健康传闻不时冒头。俄罗斯的权力高度集中,一旦他谢幕,接班人选就成焦点。外界猜测不少,比如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曾在2008到2012年任总统,那时候他就显示出对西方的柔性。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利比亚决议,俄罗斯选择弃权,没和中国一起否决。这次弃权开了北约干预的口子,战机轰炸利比亚,政权更迭,教训深刻。梅德韦杰夫这种路线,如果上位,可能推俄罗斯走务实亲西路径。俄罗斯经济七成靠能源出口,西方制裁压得卢布直往下掉,2024年汇率波动大,工厂开工不足。亲美派上台,为了解禁制裁,可能会缓和对西关系,甚至调整对华能源供应。乌克兰为加入北约,经济下滑30%也咬牙坚持,这说明政治考量有时压倒经济理性。我们不能不防,万一俄罗斯限供,中国能源链条就得紧急补位,华北工厂的锅炉压力表指针一颤,影响可不小。更要紧的是北部边境安全。中俄边境长达4300多公里,靠条约和互信维系平静。2001年条约签下后,联合巡逻常态化,黑龙江冰面上的协作成了常态。但如果俄罗斯转向亲美,美国势力可能渗入西伯利亚,建起监听站或基地,那边境就从后院变前线。历史上,俄罗斯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有过针对中国人的暴力事件,虽被压制,但火种还在。万一新领导纵容或借机转嫁矛盾,远东地区的劳工流动就得加倍警惕,国家安全直接挨打。联合国话语权也是重头戏。2024年,中俄在安理会投票一致率保持在80%以上,很多针对中国的议案都靠我们俩联手挡住。比如加沙相关决议,我们共同否决,维护了公正立场。但数据也显示,一致率有下滑迹象,从2018年的76%降到2024年的67%在大会层面。安理会虽还稳,但分歧在加沙、乌克兰议题上冒头。如果亲美接班人上台,不再铁板一块,中国在国际舞台就少了个铁杆伙伴,提案通过时,我们的声音就弱一分。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凝聚力,也得重新拉紧。俄罗斯现在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延续普京的强硬路,推“英雄时代”计划,从俄乌冲突退伍军人中选干部,甚至28岁老兵直接当区长,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路子虽能稳住国内,但极端势力抬头,也可能波及中俄合作。另一边是梅德韦杰夫式的务实,转向西方换经济喘息。2025年5月,普京任命安德烈·贝洛乌索夫为新国防部长,外界视作潜在接班信号。这人经济背景强,亲西方倾向不明,但变数大。俄罗斯民众对现状疲惫,民调显示对继任话题兴趣升温,忠诚派也开始议论。对我们中国来说,这不是要翻脸,而是得防着点。国际政治里,没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中俄是战略协作伙伴,一起应对西方围堵,但高枕无忧不行。能源上,我们已推动多元化,2024年从中东和澳洲进口增加,缓冲俄罗斯单一大头。边境安全,得靠多边机制加固,上合组织框架下,联合军演常态化,情报共享更密。说到底,我们的底气在自身强大。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安理会改革,放大发展中国家声音。俄罗斯变不变,我们的战略定力都不能松。中国有备无患,化险为夷的本事,从来不缺。稳扎稳打,守护核心利益,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就这么一步步走稳。MCN双量进阶计划
叶利钦返还我国大量领土,支持我国高速发展,为何却成俄罗斯“罪人”
叶利钦归还大片领土,助力我国军事,但为何是俄罗斯的“罪人”?2007年4月23日,俄罗斯联邦的首位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因长期受健康问题困扰,在莫斯科的家中与世长辞。中国政府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向...
“俄罗斯国师”杜金预言:下一个爆发战争的地方,不是南海也不是台海,而是在这个地方
“俄罗斯国师”杜金预言:下一个爆发战争的地方,不是南海也不是台海,而是在这个地方,不过主角还是俄罗斯!提起亚历山大·杜金这个人,在俄罗斯圈子里他被叫作“国师”,不是因为他当过大官,而是他的那些地缘政治理论,总能在关键时候搅动一池春水。杜金出生在1962年,家里是苏联军事情报系统的,父亲格尔曼·杜金就是那边的军官,这背景让他从小就接触到不少机密文件和战略思维。年轻时候,他对苏联的官方意识形态不买账,80年代就成了反共的地下异见分子,混迹在莫斯科的秘密小组里,读尼采、黑格尔那些西方哲学家,还迷上传统主义者勒内·盖农的书。他翻译了不少这些玩意儿,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玩得溜,至少九门外语在手。90年代苏联刚散架,杜金跳出来建国家布尔什维克党,和作家爱德华·利莫诺夫搭伙,这党派左翼右翼都沾点边,反对叶利钦的亲西方路线。党里人街头散发传单,喊着口号闹事,杜金的书《地缘政治基础》97年一出,就火了。这书把世界分成陆权和海权两大块,俄罗斯领头的欧亚大陆要对抗美国霸权,还预测土耳其、乌克兰这些地方会解体。军方和情报圈子看上眼了,他的想法开始渗进政策讨论。2000年代,他搞欧亚运动,拉伊朗、土耳其的激进派开会,推多极世界,反全球化,捧传统价值观。2014年克里米亚那事儿,他公开叫好,说这是帝国回血。2022年乌克兰冲突一打响,他又跳出来支持,女儿达里娅·杜金娜也跟着写文章分析,说这是文明大战。杜金的欧亚主义核心就是俄罗斯是欧亚心脏,得联手东方对抗西方。他的影响到底多大,外界争论不休。有些人说普京听他的,尤其在对外政策上,但也有人觉得夸张了,他更多是外围鼓手,实际决策层没那么直接用他的剧本。不过话说回来,他的书和演讲确实给俄罗斯精英提供了意识形态弹药,让人觉得对抗美国不是光军事的事儿,还得有文化和战略深度。杜金对北极的看法,就出自这个欧亚框架。他在多场演讲和书里强调,北极不是偏僻冰天雪地,而是俄罗斯未来的战略命脉。下一个大冲突,不会集中在南海或台海那些热点,而是挪到北极圈,主角还是俄罗斯。这话听着玄,但逻辑站得住脚。北极资源太诱人了,美国地质调查局估算,那儿未发现石油有900亿桶,占全球13%,天然气1669万亿立方英尺,占30%。还有稀土矿,价值上万亿美元,这些东西是高科技命根子,从电动车电池到导弹部件,全靠它。俄罗斯能源出口占GDP四成,北极就是它的续命药。气候变暖让事儿更复杂。冰层薄了,东北航道从亚洲直通欧洲,路程短5500公里,省20天时间,燃料减三分之一。2025年,这条道货运量翻倍,中国货轮跑得最多,跟俄罗斯船队并肩。俄罗斯早盯上这块,从经济上开发资源,保证能源安全;军事上,重启苏联老基地,新地岛上放S-400防空系统,摩尔曼斯克港停核潜艇,能20分钟打到美国本土。破冰船队也壮了,核动力船撞开厚冰,美国常规船比不了。俄罗斯还通过联合国申诉大陆架权益,扩200海里专属区,抓主导权。、可北极不是俄罗斯独角戏。美国和北约不干坐着。阿拉斯加空军基地升级,F-35战斗机部署,跑道上起飞模拟拦截。加拿大、丹麦领土争端没停,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敏感得很,北约侦察机老飞。北极理事会本想多边合作,现在影响力弱了,美俄飞机潜艇擦肩成常态,一点火星就着。2025年,俄罗斯在北极堆核武器和攻击潜艇,挪威防长直说这是备战北约。中国这边不一样,走合作路子,推“冰上丝绸之路”,参与科考、LNG项目、浮动核电站,跟俄罗斯签协议互利。2025年10月,俄中又签大单,扩展北极贸易,省油钱上千万。中国在北极理事会发声,推动规则,避免军事化。杜金的预言提醒大家,北极机会和风险并存。资源和航道拉动经济,但过度开发伤生态,摩擦升级成热战谁都吃亏。俄罗斯主角地位稳,因为它海岸线最长,基地最多,但得平衡合作和对抗。中国策略稳健,玩长线;美国北约重军事威慑,阿拉斯加成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