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饭后胃胀、隐痛或反酸?这可能不只是普通胃不舒服,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发出警报。这是一种胃黏膜逐渐变薄、胃腺体减少的慢性疾病,不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不加干预还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四大病因,别等中招才重视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导致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元凶,可通过不洁餐具或食物传播。自身免疫问题: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胃黏膜细胞,造成持续损伤。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长期高盐、辛辣、酗酒、吸烟等都会持续刺激胃黏膜。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胃病或自身免疫疾病的人群需格外警惕。
五大症状,千万别硬扛
消化不良:胃胀、早饱、频繁嗳气,是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的典型信号;上腹部疼痛:隐痛或灼痛,尤其在进食后加重;体重莫名下降: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不足导致;贫血相关症状:因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可能出现乏力、头晕、脸色苍白;反酸与恶心:胃黏膜屏障受损,胃内容物容易反流。
科学诊断,胃镜检查是关键胃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本病的标准,能直接观察黏膜萎缩程度,区分是否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配合血清学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抗体、自身抗体等)和胃功能分析,可全面评估病情。
积极预防,从生活习惯开始
阻断幽门螺感染: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制,注意餐具消毒,不吃生冷可疑食物;有症状早筛查:持续胃部不适或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建议及时胃镜检查;定期免疫监测: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应定期检测相关抗体;养成护胃饮食习惯:三餐规律,少盐少辣,多摄入新鲜蔬果与全谷物,戒烟限酒。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常见,却不容忽视。科学认知、积极预防、定期检查,是守护胃健康、远离胃癌风险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