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那些月入 10W 的人,早就看破了这个成长密码

别让奖励偷走你的热情:如何找回失落的自己?在这个被绩点、KPI、年终奖和“别人家的孩子”裹挟的世界里,我想先问大家几个扎

别让奖励偷走你的热情:如何找回失落的自己?

在这个被绩点、KPI、年终奖和“别人家的孩子”裹挟的世界里,我想先问大家几个扎心的问题:

你是否常常在深夜里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明明工作很努力,薪水也不错,但每天早上睁开眼的那一刻,心里只有沉重的“不想上班”的念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你明明很爱画画,可当父母开始说“画好一幅给10块钱”之后,你反而越来越不想拿起画笔了?

又或者,为了那个所谓的“年终大奖”,你逼着自己疯狂加班,结果拿到钱的那一瞬间,你不仅没有想象中狂喜,反而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厌恶?

如果这些场景让你觉得似曾相识,那么请相信,你不是一个人。我们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以为只要有足够的奖励,或者足够的压力,人就会有动力。但事实是,这种外在的驱动力,正在悄悄抽干我们的灵魂。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像一颗棋子,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推着走?

今天,我要带大家读一本能够颠覆你认知的心理学经典——《内在动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他是自我决定论的创始人。这本书在心理学界的地位极高,可以说它是破解人类动机密码的“圣经”。

在这本书里,德西教授用40年的研究告诉我们一个真相:那些试图用金钱、名声、奖惩来激励我们的手段,往往适得其反。真正让我们感到幸福、高效、充满活力的,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内在动机”。

这一期视频,不仅是讲书,更是一场关于“心灵突围”的实操指南。如果你想找回那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火的自己,请务必听到最后。

实操方法:引爆内在动力的“三个心理阀门”

既然外在的奖励靠不住,那我们该如何从内部点燃火焰呢?德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自我决定论”。简单来说,就是要想让人持续保持热情,必须满足三个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联结感。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别急,我们把这套理论拆解成三个具体的实操步骤,教你怎么在生活中应用。

步骤一:夺回“自主权”,从“不得不做”变为“我选择做”。

大家先听一个书中非常震撼的实验——“索玛拼图实验”。

上世纪60年代,德西教授找来两组人玩拼图。A组每拼好一个给1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B组没有任何奖励。结果你猜怎么着?

当自由活动时间开始,不再有人监督时,B组(没钱的那组)依然兴致勃勃地玩拼图,而A组(拿钱的那组)立刻停下来去看杂志了。更有意思的是,当奖励取消后,A组对拼图的兴趣几乎归零。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金钱等外部奖励,会削弱内在动机。 它把我们的关注点从“拼图很有趣”转移到了“我要赚钱”上。一旦我们觉得自己是为了钱、为了讨好别人而工作,我们就从行为的“本源”变成了被操纵的“棋子”。

如何实操呢?

当你面对一件不得不做、但让你很痛苦的任务(比如写周报、辅导孩子作业)时,试着转换语言体系。不要说“我必须做这个,不然老板会骂我”,试着问自己:“在这个任务中,有哪些部分是我可以自己决定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高血压患者的例子。医生命令他吃药,他很抗拒,经常漏服。后来换了个医生,对他说:“你可以选择早上吃,也可以选择睡前吃,只要每天固定时间就行。”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选择权,他的服药依从性从30%飙升到了80%。

这就是自主感的魔力。真正的自主,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意味着你的行为来自你真正的选择。 哪怕是在被限制的环境里,只要你找到了一点点掌控感,心态就会完全不同。

步骤二:设计“胜任感”,寻找“刚刚好”的挑战。

什么是胜任感?不是说你要做到世界第一,而是你要感觉到自己在“挑战中进步”。

德西打了个比方:如果水太浅(任务太简单),你会觉得无聊;如果水太深(任务太难),你会感到恐惧。只有深浅适中,你才愿意一直游下去。

如何实操呢?

如果你对工作感到厌倦,很可能是因为任务难度和你的能力不匹配。

试着给自己设定一个“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比如你是一个设计师,做图做烦了。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小挑战:“这张图能不能尝试一种我从没用过的配色风格?”或者“我能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比平时快30分钟完成?”

这种“跳一跳才够得着”的目标,能让你获得最纯粹的胜任感反馈。记住,胜任感产生于一个人接受挑战,并且在他看来确实是遇到了最理想的挑战时。

步骤三:建立“联结感”,拒绝冷冰冰的交易。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感到自己被关心、被理解、被接纳。

很多时候我们要的不是“给钱办事”,而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流动。书中提到,那些能感受到“老师真的关心我”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比只看成绩的班级高出47%。

如何实操呢?

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家长,亦或是对自己,都要学会“支持性”的沟通,而不是“控制性”的沟通。

不要说:“考不到前十名就别想买游戏机!”(这是切断联结的控制)。

试着说:“我看到你最近很努力,关于数学这门课,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是什么?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

联结是指与他人建立真实、深厚的关系。 当我们感到安全、被支持时,探索世界的勇气自然就来了。

实践场景:从“厌班症”到“职场玩家”的蜕变

说了这么多理论,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场景。

假设你是一位叫“小张”的职场人,你非常痛恨每周五的“项目复盘会”。每次开会你都觉得是煎熬,只想快点结束,你的动力完全是外在的——“不开会被扣钱”或者“为了不被领导骂”。

现在的状态:焦虑、拖延、敷衍了事。这是典型的“外在动机”驱动,你就是那颗“棋子”。

现在,让我们运用《内在动机》的方法,帮小张进行一场“动机手术”。

第一步:植入自主感。

小张以前觉得:“是领导逼我写的复盘PPT。”

现在,小张开始寻找哪怕1%的选择权。他发现,虽然复盘必须做,但“怎么做”有空间。他决定不再套用那个看腻了的旧模板,而是尝试用自己一直想学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来做图表。

他告诉自己:“这一次,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测试一下我新学的这个工具好不好用。”

哪怕只是PPT的配色、汇报的顺序是他自己定的,这种“我说了算”的感觉,就能瞬间降低抵触情绪。因为此刻,他希望能成为自己行为的本源。

第二步:调整胜任感。

以前的复盘只是流水账,太简单乏味(水太浅)。

小张决定给自己增加一点“难度”。他不再只罗列数据,而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挑战:“我能不能在这次复盘中,找出一个大家都没发现的、导致项目延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当他深入挖掘数据,发现了一个流程漏洞时,那种“我发现了!我解决了!”的快感,就是胜任感。这不再是枯燥的工作,而是一场解谜游戏。他在为活动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事。

第三步:重塑联结感。

以前小张觉得开会就是等着挨批,大家都冷冰冰的。

这次,他在会上没有只顾着防守,而是真诚地对同事说:“李工,上周那个Bug虽然延误了进度,但我看你熬夜修得很辛苦,其实那个思路挺有创意的,如果当时我们能早点配合测试就好了。”

当他开始表达真实的关心和理解,而不是指责时,同事的反馈也变得柔和了。这种团队间的“看见”与“被看见”,满足了联结的需求。

对比一下结果: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复盘会还是那个复盘会。

但小张的状态变了。他不再是一个等着下班的“打工人”,而是一个在借用公司平台打磨自己技能、维系人际关系的“玩家”。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额外的奖金,但他收获了心情的愉悦和能力的提升。这就是内在动机的力量——完全参与活动本身,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

总结:接纳自己,做回生活的主人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改变的起点是接纳自己,并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读完《内在动机》,你会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逼迫自己像机器一样运转,而是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们要警惕那些无处不在的“奖励陷阱”,不要让外在的评价体系(比如金钱、职位、点赞数)定义了我们的价值。因为当人们被金钱奖赏控制时,便会失去与内在自我的联系。

从今天起,试着在你的生活里多问自己几次:“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必须做,还是因为我愿意做?”

试着在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里,挖出哪怕一点点的自主空间;

试着给自己设置一些有趣的挑战;

试着去建立真实而温暖的关系。

记住,人生最珍贵的奖赏,从来不是终点的奖杯,而是你在奔跑时,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和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愿你能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渴望,过上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泰德读书,拆解成长好书,提炼实战方法。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