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绍兴老人田间遭五步蛇咬伤,携蛇尸就医获及时救治

2025年6月上旬,浙江绍兴一位69岁的徐姓老人在田间劳作摘菜时,不幸遭遇意外。一条藏匿于草丛中的毒蛇突然发起攻击,咬伤

2025年6月上旬,浙江绍兴一位69岁的徐姓老人在田间劳作摘菜时,不幸遭遇意外。一条藏匿于草丛中的毒蛇突然发起攻击,咬伤了他的手部。据徐师傅事后描述,当时他感到手部一阵如针刺般的剧痛,同时观察到一条头部呈明显三角形(俗称“烙铁头”特征)的蛇迅速逃窜。凭借长期生活在乡村的经验,徐师傅迅速判断出咬伤自己的是毒性猛烈的五步蛇(学名:尖吻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致命威胁,徐师傅展现了惊人的冷静与果断。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立即追赶那条试图逃逸的五步蛇,并用脚将其踩死。随后,他将蛇的尸体装入随身携带的袋子中,迅速赶往就近的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寻求救治。

抵达医院后,徐师傅带来的蛇尸发挥了关键作用。急诊医生通过直接观察蛇的形态特征,立即准确识别出其为剧毒的五步蛇,从而得以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匹配并注射了对应的抗蛇毒血清。得益于送医及时和精准的治疗方案,徐师傅的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情况稳定,正在康复过程中。据了解,徐师傅曾有过参军经历,其遇险后的沉着应对,为后续的成功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然而,其自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却存在误区。在被咬伤后,徐师傅曾请邻居帮忙包扎伤口。对此,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徐林森明确指出,被蛇咬伤后,首要的自救措施应是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以尽可能清除伤口表面残留的蛇毒,并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专业医疗救助。徐林森医生特别强调,对于五步蛇这类含有血循环毒素的毒蛇,其毒液可导致被咬部位剧烈肿胀、疼痛、组织坏死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诸如用嘴吸吮毒液、切割伤口试图放血、或过紧地捆扎肢体等民间流传的土方法,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加速毒素扩散、造成更严重的局部组织损伤甚至坏死,或引发肢体缺血等并发症,必须严格避免。

医学研究表明,毒蛇咬伤后的黄金救治时间通常在2小时以内,正确的现场处置对预后至关重要。其核心原则包括:首先,伤者务必保持镇静,避免情绪激动或奔跑,因为任何加速血液循环的行为都可能促使毒液更快地在体内扩散。伤者应立即停止活动,采取静坐或平卧姿势,并将受伤肢体置于低于心脏水平的位置。其次,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观察并记住蛇的外形特征,如体色、斑纹、头部形状等关键信息,或者使用手机在安全距离拍摄蛇的照片或视频。这些信息对于医院后续快速准确地辨识毒蛇种类、选择正确的抗蛇毒血清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主要储备有针对眼镜蛇、蝮蛇、五步蛇和银环蛇这四类主要毒蛇的抗蛇毒血清,精准识别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第三,伤口初步处理应严格按照科学指引进行,即持续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若需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进行绑扎,务必注意松紧度要适度,以能容纳一根手指为宜,并且每间隔30分钟需松开绑扎2至3分钟,以防止肢体因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徐师傅携带蛇尸就医的行为虽然在本次事件中帮助医院快速确诊,但专业医生也指出这种做法存在潜在风险。首要风险在于无法完全确保毒蛇已彻底死亡,濒死状态下的毒蛇仍有可能发动反击造成二次咬伤。其次,徒手接触毒蛇尸体,其毒牙或体表仍可能残留毒素,存在通过皮肤微小伤口或粘膜接触渗入人体的可能性。因此,更安全且推荐的做法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手机拍摄清晰、全面的蛇体照片(尤其注重头部和身体斑纹),提供给医护人员作为辨识依据。

时值夏季,正是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尤其在植被茂密的山区、丘陵地带以及农田区域,蛇咬伤事件进入高发期。在绍兴、梵净山等类似环境区域活动时,公众需提高警惕,加强防护。专家建议,在进行田间劳作或野外活动时,应穿着具有防护作用的高帮靴和厚实的长裤;进入草丛前,可先用长木棍等工具进行“打草惊蛇”,驱赶可能藏匿的蛇类;有条件的可随身携带简易蛇伤急救包,内备绷带、消毒液等基础物品。一旦不幸被蛇咬伤,务必保持冷静,立即按照上述科学方法进行初步处理,并迅速拨打120。在送医途中,可利用如“赛伦100蛇伤防治”等专业平台查询附近具备相应抗蛇毒血清储备的医院信息,同时持续观察伤者的呼吸、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变化。

‌本次徐师傅的事件中,他的果敢行动确实为救治争取了时间窗口,但其主动追赶并踩踏毒蛇的行为本身蕴含极高风险,并不值得效仿。公众在遭遇类似险情时,应将人身安全置于首位,依靠科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自救与求救,而非逞一时之勇。截至6月13日,徐师傅康复进展顺利,此事件也为夏季户外活动安全敲响了警钟,提醒人们敬畏自然,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险与自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