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起,一位身着碎花旗袍的中年女子倒在地上。她身中七弹,临刑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赴死。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英勇就义的女子,竟是浙江镇海名门朱家的四小姐。
朱家花园的千金小姐在浙江镇海城关,有一座气派的朱家花园,当地无人不知朱云水的大名。作为镇海渔业公会会长,朱家可谓家财万贯。1905年冬,朱家第四个女儿出生了,取名朱贻荫,小名桂凤。
这个在姐妹中排行第四的女孩,从小在“憩园”长大,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念私塾、学诗词、练书法、习刺绣,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她曾用娟秀的笔迹写下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字里行间透着她当年的气质与才情。
后来,她拜书法界泰斗沙孟海为师,老师为她改名“谌之”,字“弥明”,寓意永远光明磊落。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温婉的江南女子,日后会走上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富家千金,在22岁那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亲友都瞠目结舌的决定——她答应了一桩包办婚姻,要远嫁沈阳,做一个丧偶男子的续弦妻子。
意料之外的婚姻1927年,朱枫第一次看到未来丈夫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子成熟稳重,比她年长不少。媒人介绍说,他叫陈绶卿,是奉天兵工厂的总工程师,前妻病故,留下四个孩子。
这门亲事是父亲朱云水一手安排的。按照常理,像朱枫这样条件的姑娘,完全可以找个门当户对的未婚青年。但她只看了照片一眼,就顺从了父亲的安排。
“我愿意。”朱枫轻声说道,语气平静得让人意外。
母亲心疼地拉着她的手:“你可想清楚了,这一去就是关外,天寒地冻的,还要给四个孩子当后娘……”
朱枫微微一笑:“既然父亲觉得合适,想必不会错的。”
就这样,朱家四小姐告别了江南水乡,远赴冰天雪地的沈阳,开始了她作为续弦夫人的生活。
婚后,朱枫一下子成了四个孩子的后妈。但她没有半点生分,全是真心实意地疼爱他们,慢慢也赢得了孩子们的信赖。后来,两个男孩被姑妈接去照顾,剩下两个女儿——陈宜和陈莲芳(小名阿菊),留在朱枫身边,由她带着。
和陈绶卿一起生活的几年里,朱枫也迎来了自己的亲生骨肉。1929年,他们的女儿在沈阳出生,取名朱晓枫,小名叫“珍妮”。这个小生命的到来,让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关系更加紧密了。
就这样,朱枫带着三个女孩一起生活。她们四个人的关系,说是母女吧,又像姐妹,命运的绳结从此紧紧系在了一起,再也分不开。
这段看似寻常的婚姻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朱枫的人生轨迹。
烽火中的觉醒九一八事变的炮声,震碎了朱枫平静的生活。
1931年9月18日夜晚,沈阳城外的爆炸声把朱枫从睡梦中惊醒。她推开窗户,看见远处腾起的火光,听见越来越近的枪炮声。
“快,带孩子躲进地窖!”丈夫陈绶卿急匆匆地冲进房间,脸色凝重。
那一夜,朱枫紧紧搂着两个吓坏了的女儿,在地窖里听着外面不绝于耳的枪声。她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国破家亡。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走出地窖,映入眼帘的是满目疮痍的街道、仓皇逃难的人群。曾经繁华的沈阳城,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我们该怎么办?”朱枫望着丈夫,声音颤抖。
陈绶卿长叹一声:“兵工厂已经被日军占领了,我不能再为日本人做事。我们得离开这里。”
亲眼目睹东北沦陷的惨状,朱枫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开始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该如何自处?富贵荣华在民族存亡面前,又算得了什么?
然而,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1932年,陈绶卿因病去世,朱枫成了寡妇。她带着两个继女,回到了浙江镇海娘家。
走上革命道路回到镇海后,不到三十岁的朱枫把大家族的青少年们聚集起来,办起了私塾。她不仅要抚养两个孩子,还要教导族中的晚辈。
七七事变的爆发,让朱枫再也无法安于教书育人的生活。她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们一起参加抗日宣传队,上街散发传单、救护伤员、表演抗日剧目。
那个曾经温婉的朱家四小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街头高声歌唱抗日歌曲、演讲动员的巾帼女性。
更让人惊讶的是,朱枫开始变卖家产,将大量财产捐给了革命事业。
她在镇海民众教育馆举行义卖展览,出售自己多年创作和收藏的金石、书画、手工艺制品,所得全部捐献抗战。
1938年初,朱枫向党领导的出版事业——新知书店捐款500元。这笔钱在当时堪称巨款,要知道,新知书店迁往武汉时的全部股本也只有五百大洋。
这还不是全部。1939年,她帮助台湾爱国志士李友邦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又捐出800元,解决了义勇队初建时的经济困难。
同一年秋天,朱枫做出了一个更加艰难的决定——将自己年仅10岁的亲生女儿朱晓枫送往皖南新四军军部。
送别女儿的那天,朱枫紧紧抱着女儿,轻声说:“去吧,为了我们的国家。”
年幼的朱晓枫泪眼婆娑:“妈妈,你会来看我吗?”
朱枫强忍泪水,点了点头。她知道,此一去,山高水远,兵荒马乱,不知何日才能重逢。 望着女儿远去的背影,她的心如同刀割,但她更深知,在国家存亡面前,个人的亲情必须让路。这个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如今要交给国家和革命了。
为了给新四军随军书店筹集资金,朱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举动——她将外婆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她的三克拉钻戒从银行保险箱中取出,变卖后一分不剩地全部捐献。
“这可是你的传家宝啊!”朋友劝阻道。
朱枫平静地回答:“国家都要亡了,还要传家宝做什么?”
意想不到的姻缘在朱枫投身抗日救亡的同时,一段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感情悄然降临。
朱晓光——朱枫第一任丈夫陈绶卿的外甥,比朱枫整整小了11岁。这个曾经在朱枫开办的私塾里读书的年轻人,在日渐相处中,对这位丧偶的舅妈产生了超越辈分和年龄的感情。
起初,朱枫对这段感情是抗拒的。
“晓光,你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我是你的舅妈,而且比你大这么多。”朱枫严肃地说。
朱晓光却目光坚定:“在我心里,你早就不是我的舅妈了。你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女性,是我愿意共度一生的人。”
这段感情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一个是丧偶的舅妈,一个是年轻的外甥,年龄相差十一岁,在常人眼里简直是不可理喻。
但朱晓光的执着最终打动了朱枫。两人冲破世俗的偏见,走到了一起。
更难得的是,朱晓光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在新知书店工作。他们不仅是爱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皖南事变中,朱晓光不幸被捕,关进上饶集中营。得知消息的朱枫心急如焚,立即展开营救。
当时的上饶集中营戒备森严,常人根本难以接近。但朱枫没有放弃,她通过组织斡旋,疏通了国民党上层关系,获准进入集中营探望。
朱枫前后三次冒险进入集中营,为朱晓光送钱、送物、送药。当时的朱晓光在盛夏感染了回归热,全身血脓斑斑,病弱不堪,若不是朱枫及时送药相救,恐怕性命难保。
后来朱晓光与狱友越狱成功,靠的正是朱枫送来的盘缠。
奉命赴台1945年,朱枫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她在中共地下党开办的贸易公司、钱庄主管财务,并兼管地下党情报部门的经费。
1948年,朱枫奉命调往香港,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地即将结束在香港的工作,准备回内地与家人团聚时,一项特殊的任务落在了她的肩上。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解放台湾箭在弦上。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总参谋部急需选派干员赴台湾从事情报工作。
考虑到朱枫地下工作经验丰富,机智灵活,更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作掩护,组织决定将这项重大绝密使命交给她。
原来,朱枫的继女阿菊和女婿王朴(王昌诚)都是国民党军统干部,王朴时任台湾省警务署电讯管理所主任。利用这层关系,朱枫可以名正言顺地前往台湾探亲。
就在这时,朱枫收到了继女陈莲芳从台湾的来信:“母亲大人,我刚生了孩子,很希望您能来台北家里小住一段时间……”
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朱枫拿着信,内心充满矛盾。她何尝不想与亲人团聚?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自己的亲生女儿朱晓枫了。
“我应该接下这个任务吗?”朱枫内心挣扎着。
经过深思熟虑,她还是选择了服从组织的安排。多年后,了解她的战友徐雪寒回忆说:“朱枫终于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慷慨从命。”
虎穴藏身1949年11月25日,朱枫自香港维多利亚码头登轮赴台。11月27日,抵达台湾基隆港。
到台湾后,朱枫按照预定计划,住进了继女阿菊家中。利用探亲的便利,她很快与台湾地下党负责人蔡孝乾接上了头,随后又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吴石将军取得联系。
在台湾期间,朱枫与吴石将军秘密会晤七次,传递了大量重要军事情报。吴石将拍摄有《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等绝密资料的微缩胶卷交给朱枫。
这些情报极为重要,包括国民党东南区驻军番号、人员数量,以及飞机、大炮、坦克等装备情况。
朱枫在台湾的工作进行得出奇顺利。1950年1月14日,她托一位富商朋友带信回上海家中,信上只有简短的七个字:“凤将于月内返里”。
她满心期待着与亲人团聚的时刻,却不知危险正在逼近。
英勇就义1950年初,台湾情治部门加紧了对我党地下组织的侦缉活动。2月初,蔡孝乾被捕后叛变,供出了朱枫和吴石。
危急关头,吴石派副官聂曦中校给朱枫送来“特别通行证”,帮助她搭乘军用飞机逃至舟山。
朱枫在舟山装病,住进沈家门存济医院,等待时机返回大陆。然而,特务的魔爪还是伸向了她。1950年2月18日,朱枫在医院被捕。
被捕后,朱枫不愿受辱,毅然取出藏在内衣里的金项链,吞金自尽。然而,她被看守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
在狱中,朱枫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连国民党保密局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此种维护重要工作,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之纪律与精神,诚有可取法之处”。
1950年6月10日,朱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时年45岁。同时遇害的还有吴石将军、聂曦上校和陈宝仓中将。朱枫是四人中唯一的女性,就义前她高呼革命口号,从容赴死,观者无不动容。
魂归故里朱枫牺牲后,她的遗骸去向成谜。家人多方打听,始终没有结果。
直到2010年,在多方努力下,朱枫的骨灰才在台湾被发现。2010年12月29日,一架运送朱枫烈士骨灰的飞机从台北直飞北京。
当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时,朱晓枫的女儿徐云初眼圈红了,她用几乎耳语般的微弱声音说:“外婆,回家了。”
2011年7月12日下午,朱枫烈士的骨灰终于回到家乡宁波。这段回家的路,英雄走了60多年。
如今,在朱枫的故乡镇海,她的故居被保存下来,建立了朱枫烈士纪念楼。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瞻仰,聆听她从富家千金到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