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新江湾城板块的融信世纪江湾小区引发关注。贝壳平台显示,该小区5套93平方米的二手房源统一挂出1460万元总价(折合单价约15.7万元/平方米),另一套同户型挂价1470万元。这一现象被网友质疑为业主组建“价格同盟”,试图通过集体控价抵御房价下跌。但中介回应称,业主“互相不认识”,后续挂牌者仅是参考了早期价格,并非刻意联盟。目前小区在售的13套房源中,仅5套价格相近,其余单价从13万至18万元/平方米不等,差异显著。

业主敢于统一高价,源于小区两大核心优势:
教育资源稀缺:对口杨浦区优质学校复旦二附校,学区价值成为房价重要支撑;
生态资源独特:地处上海市区唯一原生湿地板块,拥有15万平方米湿地公园,叠加近两年板块新房断供,供需关系紧张。历史数据也显示其价值潜力:2018年开盘均价仅9.23万元/平方米,2022年高峰期单价曾冲至19.9万元/平方米,四年实现翻倍增长。

业主的“保价策略”面临三重挑战:
价格严重倒挂:当前挂牌价(15.7万/㎡)比9月实际成交价(13.7万/㎡)高出近15%,而周边新盘建发海宸均价仅11.1万–11.6万元/平方米,性价比优势分流购房需求;
带看量低迷:高价房源近30天内带看次数仅0–2次,几乎无人问津;
内部联盟脆弱:中介透露部分业主实际可议价,且小区内67平方米户型未参与统一挂牌(最低单价13.7万元/平方米),预示“同盟”易因急售业主降价而瓦解。

类似现象在多地涌现:
苏州浒关板块业主呼吁“守住价格底线”,抵制低价抛售;
南京有房东一夜涨价550万元,以表态“暂不卖房”;
广州黄埔业主发布千字文倡议“抵制中介压价”,建议撤盘或内部消化房源。这些行动反映业主对资产缩水的焦虑,但市场规律下,多数“价格同盟”因缺乏成交支撑而失效。

当前二手房市场正经历深度转型:
购房逻辑变化:买家从关注“投资潜力”转向重视居住品质、得房率等实际价值;
政策引导:2025年《住宅项目规范》强化房屋建设标准,倒逼市场回归理性;
去泡沫化加速:上海超90%小区下调挂牌价,以价换量成主流。业主若固守“纸面富贵”,可能错失变现时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