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定居美国10余年,78岁却回国“捞金”,她凭啥被称“人民艺术家”

编辑丨苏木文丨苏木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78岁高龄归国,本应是叶落归根的佳话,却因一张888元
编辑丨苏木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78岁高龄归国,本应是叶落归根的佳话,却因一张888元的画展门票,将人民艺术家的尊严推上风口浪尖。

当荣誉可以被明码标价,当情怀成为敛财工具,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消费人民的信任?

荣誉是人民给的

1961年,23岁的祝希娟凭《红色娘子军》火遍全国,这部电影有多火?

上映后大半中国人都见过她饰演的吴琼花,那个从苦役犯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姑娘,眼神里的倔强和力量,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这份火不是偶然,为演好角色,祝希娟提前三个月扎进海南深山,跟着当地娘子军后代学农活、练军姿,把自己晒得跟山里姑娘一样黑。

电影里有场吴琼花被鞭子抽打的戏,为了真实,她让道具组用真鞭子抽,后背满是红痕也没喊停。

也正是这份较真,让她拿下新中国第一个百花奖影后,颁奖礼上,周恩来总理亲自与她共舞,郭沫若为她题诗冲出铁笼为自由。

这份荣誉,不是靠头衔堆砌的,是观众用口碑投出来的,是时代对用心演戏的最好认可。

1998年,58岁的祝希娟随丈夫移居美国,很多人以为她要去享清福,可她却在异国他乡折腾起来,创办琼花艺术影视公司,就为给华裔演员争口气。

那时的美国影视圈,华裔演员大多只能演服务员、黑帮这类刻板角色,祝希娟不服:我们也能演有血有肉的故事。

她牵头制作《北京人在纽约》,把中国人在海外的奋斗与挣扎搬上荧幕,这部剧后来火回中国,成了无数人美国梦的启蒙。

但她没止步于光鲜,看到很多移民在海外的困境没人诉说,她又拍了《百老汇100号》,真实揭露华人租房难、职场歧视等问题。

这部剧太敢说,遭到美国当地媒体联合抵制,可她一点不后悔:艺术不能只唱赞歌,得替普通人说话。

在美十年,她没给自己贴过国际大师的标签,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帮华裔演员找机会上,有人劝她包装自己更赚钱,她却说:演员的根在角色里,不在头衔里。

演得了戏做得了公益

2016年,78岁的祝希娟回到中国,面对是不是回来捞金的质疑,她没多说,直接进了剧组,用行动回应一切。

82岁那年,她接拍电影《空巢》,饰演一位独居老人,为还原角色,40度高温天里,她裹着厚厚的棉袄拍戏,一天工作16小时,中暑了喝瓶藿香正气水接着来。

有人问她这么大年纪何必较真,她却说:空巢老人的苦,得演真了才有人关注。

更让人动容的是,拍完这部戏,她把全部片酬捐给了自闭症儿童机构,后来有人问她不心疼吗,她笑着说:钱够花就行,能帮到孩子更有意义。

除了演戏,她还把精力放在关注空巢老人上,牵头创立空巢老人关爱基金,亲自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剪指甲,甚至最后自己也住进养老院。

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更真实地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以前演老人,现在成了老人,才更懂他们需要啥,她的话朴素却实在。

回望祝希娟的一生,没有买过花哨的头衔,没有搞过天价演出,却活成了人民艺术家的范本。她的坚守,藏在一个个细节里。

有人说现在的艺术家变了,可祝希娟用一辈子证明,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会把人民挂在嘴边,而是把为人民落在行动上。

结语

她的作品是给观众看的,她的行动是给社会暖的。

就像她自己说的:演员这行,拼到最后拼的不是名气是良心。

而这份良心,正是人民艺术家最珍贵的底色,不是一张纸的荣誉,是一辈子的坚守。

参考资料:

中国妇女《新中国第一位“影后”:祝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