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这地界,打远古就是百越人的地盘,山多水密,先民们靠渔猎刀耕活了千百年。
秦汉时纳入中原版图,闽越国的城郭埋在地下,瓦片上还沾着当年的烟火。
后来中原战乱,一波波人扛着家当南迁,翻过武夷山,把中原的耕织、文字带进深山,和畲族、回族的先民掺在一块儿过日子,
方言里还留着古汉语的调子,像老井水似的醇。

宋元时,泉州刺桐港火得发烫,波斯商人的驼铃、南洋水手的号子混着海风飘了几千里,瓷器、茶叶顺着海路卖到天边,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头一站。
可后来海禁一来,千帆齐歇,只留下清净寺的尖顶、开元寺的石柱,默默记着当年的繁华。
山里头的人不服输,靠着肩挑手扛,
硬是在石头缝里种出粮食,把宗族规矩刻进骨子里。

如今,客家土楼还像老乌龟似的趴在山坳里,一砖一瓦都藏着防御的智慧;
闽南古厝的燕尾脊翘向天空,妈祖庙的香火常年不断,林默娘救难的故事还在海边流传。
畲族的山歌、惠安女的头巾、武夷岩茶的醇厚,都是福建的魂。
这地方,见过盛世繁华,经过大风大浪,却始终凭着一股韧劲,把日子过得扎实又有味道。
今天,跟您聊聊福建的十大非遗美食……

这口“春到人间一卷之”的古早味,藏着四百年前的烟火故事。
明代同安蔡复一遭陷害,需49天抄完九箱文书,妻子李氏急中生智,将面粉抹热锅成薄皮,裹炒菜卷成筒送他嘴边。
“婆饼”因此得名,厦门话“婆”“薄”同音,遂成“薄饼”。
这典故载于《同安县志》,比《燕京岁时记》“富家食春饼”的记载更添人情味,连林语堂都馋这一口,说“厦门薄饼,没比这更香的了”。
2017年,薄饼制作技艺列入福建非遗。
饼皮薄如蝉翼,透光能见指影,裹着虾仁、香菇、高丽菜、糯米饭,蘸甜辣酱咬下,
鲜甜咸香在舌尖炸开。闽南人吃薄饼爱说“包金包银”,图个吉利。

传说绕着秦始皇的舌头打转,
当年他南巡到福州,嫌鱼刺扎喉,厨子急中生智用刀背砸鱼取肉,剁泥包猪馅,煮成“无刺鱼丸”。
汉唐造船术兴盛时随海船漂向世界,
明末陈振龙引番薯入闽,番薯粉让鱼丸皮更弹润,终成今日“皮薄如纸、爆汁如泉”的模样。
2007年,永和鱼丸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
老福州人管它叫“脱核如荔枝”,咬开皮要像剥荔枝般利落,
肉馅得带着虾干酱油的鲜香,一口下去“咕噜”冒汁。
现在福州街巷的鱼丸店,
仍用瓷匙敲碗招徕顾客,“锵锵”声里藏着“没有鱼丸不成席”的乡俗。

藏着八百年光阴的魂。
唐末“十八姓随王入闽”时,北方挂面随着移民的脚步踏入闽地,最初粗如索,竖直拉法,叫“索面”。
到了宋代,黄庭坚笔下“汤饼一杯银线乱”的雅致模样才初现,
清末林至华更创十七道工序,
和面要搅、拌、搓,抻面需抻、振、弹,十小时手工活计,让面细如发丝却韧如弓弦。
本地话“长面”与“长命”谐音,一束束晾晒的线面,银丝千缕似老寿星长须,故称“长寿面”,
孩子出生吃“三诞酒”(“三”与“生”同音),
老人寿辰送“寿面”,红白喜事总少不了这碗“太平面”。
2015年它入市级非遗,2017年登省级名录。
这面干而不酥、柔而不湿,入锅易煮快熟,久煮不烂,柔韧滑润,嚼不粘牙。
最妙是那碗茶油拌线面,药食同源,暖胃更暖心。

明朝时,它便以“摃糖”名号在闽南茶配里崭露头角。
闽南语“摃”是捶打之意,花生与麦芽糖经木棒反复敲击,黏稠成块,甜香四溢。
乾隆年间,这糖香飘到玳瑁山金仙岩,
寺僧用乌龙茶配贡糖待客,乾隆大悦,当场赐名“佛手茶”,
并钦点贡糖为朝廷例贡,从此“白水贡糖”成了皇家贡品,
二百多年间从白水镇销往东南亚,成了侨胞舌尖上的乡愁。
这糖的魂在“二准三快”:
炒花生要火候准,糖浆熬煮要火候准;捶打、包馅、切块得快如闪电,慢一秒便硬如磐石。
成品香酥醇美,咬下时“咔嚓”一声,甜而不腻,花生香混着麦芽糖的焦香,像极了闽南人的直爽与温润。
2015年它入选漳州非遗,2019年升格省级非遗。

始于唐,2022年入选省级非遗。
传说莆田林妈乐善好施,常以红团济贫,
仙人化道人食其三年红团后,指点风水宝地,言“葬此子孙科甲蝉联”。
后林氏九子皆中进士,成就“一门九刺史”佳话,福建“无林不开榜”由此流传。
这红团,红得像莆仙人的心肠,圆得似月团圆,蒸时垫鸡蕉叶,香气漫过老街青石板。
红团皮用糯米粉掺红曲揉成,印模刻“福”“寿”等吉纹,
内馅分甜咸,绿豆沙清甜,糯米馅软糯,咸口加香菇虾米,
咬开时热气裹着米香窜鼻。
莆田人腊月廿七必做团,婚嫁、祭祖、过年都少不了它。
当地有句俚语“红团包绿豆,岁岁吃老老”,道尽对长寿的期盼。
如今红团登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清代粿印“凤凰牡丹”纹样惊艳世人。

得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说起。
那年,山东颜仁贵在永春酿醋时,五岁儿子不慎将糯米酒撒入醋坛,
竟酿出酸中带香的“意外之喜”。
这坛“错酿”的醋,后来成了顺德堂的祖传秘方,
加酒发酵的工艺,让醋香醇厚,酸而不涩。
南宋时,颜氏避战迁居永春,明宪宗尝后赐“顺德堂”匾,自此老醋成贡品,
御医还发现它能治太子腮腺炎,宋宁宗食之腹胀愈,龙颜大悦,老醋由此扬名。
2009年,这古法酿醋技艺列入福建非遗。
永春老醋以糯米、红粬、芝麻为料,经50余道工序、
三年陈酿,色泽棕黑如墨,酸中带甘,醇香浓烈却不刺喉,
含氨基酸及活性菌,能调味更治病。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安海抗倭时,
士兵们捞滩涂上的海蚯蚓煮汤,剩了碗隔夜冻。
老将军拔剑戳起冻块,没成想这“黑坨坨”比活鱼鲜蟹还馋人,从此“土笋冻蹦三蹦,神仙站不稳”的民谚就在闽南传开了。
郑成功收台时也凑过热闹,
士兵挖土笋充饥,他偶尝凝冻的汤,惊觉“凉丝丝的鲜,比热汤更勾魂”,
这意外之喜后来成了安海人祖传的饭桌宝贝。
这冻子灰白透亮像琥珀,咬起来脆生生带着弹牙劲儿,蘸点永春老醋、甜辣酱,酸辣鲜甜直往喉咙里钻。
2010年晋江非遗名录收了它,2022年又升格福建省级非遗。

这碗“肉包肉”的传奇,得从南宋理宗年间说起。
浦城官员真德秀的家厨林阿荣误将肉丸捶成薄如蝉翼的皮,
裹馅后形似飞燕,御史大人拍案叫绝,赐名“扁肉燕”。
明嘉靖年间,这道手艺传到福州,与鸭蛋共煮成“太平燕”,
福州话里鸭蛋谐音“压乱”,寓意“太平”,
从此“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成了老福州的规矩。
肉燕皮是门绝活,选后腿精肉捶打千次成泥,混上罗源番薯粉压成薄纸,晒干后白如玉、韧如弦,咬一口软嫩中带脆,像极了燕窝的滑溜。
2007年同利肉燕制作技艺列省级非遗,2022年依海肉燕也加入非遗行列。

古称“馌”,沙县话读起来“馌”就是“吃的意思”。
它源起夏商周,随中原移民南迁,与闽地稻作文化交融。
2021年5月,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李纲谪居时,赞板鸭“禽肉之上品”;烧麦源自山西“稍梅”,沙县人改良后皮薄如纸,馅多似星,蘸豆豉油吃,鲜得人直咂嘴。
芋饺更绝,芋头和木薯粉揉的皮,滑溜似泥鳅,咬开是香菇笋干肉馅,香得人眉毛都要飞起来。
扁肉更绝,一斤面能擀出四百张皮,薄得透光,
馅是敲打的肉泥,脆生生的,汤里撒把葱花,香得人魂儿都要飘走。

这名儿透着股子邪性。
清光绪年间,聚春园郑春发在“福寿全”基础上改良,用绍兴酒坛煨着海参、鲍鱼、蹄筋等十八种山珍海味,
封坛时飘出的荤香竟勾得隔壁寺庙老和尚翻墙来尝!
这“佛闻弃禅跳墙来”的典故,正应了福州人说的“真嗲”,香得连佛爷都动了凡心。
2008年,这道菜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靠的就是那坛“软嫩柔润、荤而不腻”的功夫:
老母鸡、猪骨熬的汤头打底,绍兴黄酒吊鲜,
食材层层码放文火煨足八小时,开坛时酒香裹着荤香“轰”地窜出来,汤色褐亮如琥珀,
喝一口黏嘴又回甘,连汤渣都舍不得剩。

所以你看,这些吃食从唐宋的烟火里一路走来,
在福建人的灶台上活成了今天的样子。
老街上,薄饼在铁锅上滋滋作响,鱼丸在沸水里翻滚如活鱼。
那些山海的滋味、先人的故事,都被卷进一张饼,煮成一碗汤,在你我舌尖上重新活过来。
尝一口吧,这哪里是吃东西,
是咬住了千百年不改的福建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