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凌晨一点,躺在床上刷了一小时手机,对着天花板一边自责一边暗暗发誓:“明天一定要早睡。”结果第二天依旧重复同样的故事。
或者这样:你在某个周一信誓旦旦地开启健身计划,办了健身卡、买了新运动服、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表,甚至还写在了备忘录里。但到了周末,那件崭新的运动服还整齐地叠在柜子里。三个月后,健身卡成了一笔让人难堪的消费纪录。
你知道应该多读书、应该好好工作、应该早睡早起、应该戒掉刷手机的坏习惯。你甚至能把这些“应该”讲得头头是道,但每次说完就像放了一个烟火,热烈过后什么都没留下。
最扎心的是,你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能坚持,我就是个没有自制力的废物?”
解决方法就在今天分享的这本书里,这本书是《福格行为模型》。它来自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B.J.福格博士。这位博士的另外一个身份你可能听过,他是许多业界大佬公认的”硅谷创业导师“,Instagram和Clubhouse的创始人都是他的学生。

这本书不会告诉你“你很懒”或“要靠意志力”。相反,它要打破一个我们都信了多年的谎言,那就是:“改变需要靠意志力”。福格博士用二十多年的研究证明,改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一个公式。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以下这个改变人生的公式。
实操方法:用一个公式轻松掌控所有改变。福格博士用了一个超级简单但超级有效的公式,概括了所有人类行为的底层逻辑。这个公式只有一行:
行为(B)= 动机(M)× 能力(A)× 提示(P)
听起来很学术?别急。我用更白话的方式翻译出来就是:想做、能做、记得做。这三个条件同时出现,行为才会真的发生。缺一不可。
第一个条件:动机,你得“想做”。
这是最容易被人高估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励志视频看太多的人,总觉得“只要心够强、信念够足,就能坚持一切”。但福格博士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动机像海浪,有涨有落。依赖它就会溺水。”
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事,周一的时候热血沸腾,信心满满要改变,但还没等到周末就萎了。这不是你的问题,这是动机的天性。情感、激情、兴奋劲,这些东西就是波浪,永远不会一直高涨。
所以如果你的整个改变计划都建立在“我要坚定意志”这个基础上,那你迟早会崩。
那怎么办呢?关键是这一点:不要依赖动机,要依赖设计。
福格博士的秘诀是,把那些你“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想做”的事,怎么变?通过绑定愉悦感。他还说过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成效最佳的改变,来自于感觉良好,而非感觉糟糕。”
具体怎么做呢?你要学会庆祝。不是那种虚伪的自我表扬,而是真的给自己一个即时的情感反馈。比如你完成了一个微习惯,不管这个习惯多小。喝完一杯水给自己点个赞,做完两个俯卧撑轻轻鼓掌,成功按时睡觉就在镜前对自己竖起大拇指。听起来有点傻?但这正是关键。因为你的大脑会记住“这个行为带来了快乐”,下次它就更愿意重复这个行为。
第二个条件:能力,你得“能做”。
这里的“能做”,不是天赋问题,而是行为的难度问题。
我见过太多人,制定计划的时候豪气冲天。“我要每天运动三十分钟”“我要读完一本书”“我要每天写一千字”。这些目标听起来坚定有力,但福格博士告诉我们一个扎心的真相:大多数失败,不是因为你不努力,而是因为你的目标太难了。
所以他给出了一条金律:“如果行动很难,就把它拆到‘让人感觉荒谬地简单’。”
什么叫让人感觉荒谬地简单?就是简单到你无法失败的程度。
比如你想养成健身习惯。别想着“每天三十分钟健身房训练”,从“穿上运动服”开始。或者只是“铺一张瑜伽垫”。或者“做一个俯卧撑”。书中提到有一个人用过这个方法,他本来立志每天要跑五公里,结果一直失败。后来他改成每天只穿好跑鞋,没必要一定要跑。结果呢?穿好跑鞋以后,他自然而然就有动力跑了。
这不是欺骗自己。这是你在用设计的方法降低行为的启动成本。福格博士说:“真正的能力提升不是训练意志力,而是消除阻力。”
还有一个魔法数字叫“一百二十秒规则”。任何习惯都能缩小到两分钟内完成。想读书?不是“读十页书”,而是“读一句话”。想冥想?不是“冥想三十分钟”,而是“深呼吸三次”。想写日记?不是“写五百字”,而是“记录一个今天发生的事”。
第三个条件:提示,你得“记得做”。
这可能是最被忽视的一个条件。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人活在幻想里,觉得“只要我想改变,我自然就会记得做”。
但请你试试看,不用任何提示,光靠“我要记得”,能坚持一周吗?
福格博士的智慧就在这儿:“最好的提示不是闹钟,是现有习惯的‘顺风车’。”这就是所谓的“习惯堆叠”。
怎么操作?你要找到你已经在坚持做的习惯,这些是你不需要任何意志力就会做的事。比如刷牙、喝咖啡、吃早餐,然后把新习惯附着在这个现有习惯后面。
具体例子:刷牙后立即做两个俯卧撑;喝完咖啡就翻一页书;吃完饭就散步五分钟。这样你就不需要额外记住“我要做某某事”,现有的习惯会自动提醒你。福格博士说:“‘遗忘’不是你的错,是提示系统该升级了。”
实践场景:从“每天刷一小时手机”到“每天读一章书”。让我给你演示一个真实场景,看看怎么用这三个条件来改变一个看起来很难的坏习惯。
场景设定:一个上班族,每晚原本计划十点睡觉,但手机根本放不下。常见的操作是:躺床上玩手机,一玩就是一到两小时,第二天早上恍恍惚惚去上班,这样持续了快一年。他也试过各种方法,删应用、把手机放客厅、告诉自己“要克制”。但都没用,最后就放弃了。
我们要帮他改成:每晚十点,在床上读十分钟书,然后入睡。
第一步:动机层面。
首先,我们不能说“你要养成读书习惯,这样你会变聪明”。这种动机太虚头巴脑。我们要问他:“你现在最想要什么?”他可能会说,“我想要好睡眠,想要第二天精力充沛”。
好,那我们就把读书的动机改成:读书能帮你放松身心,这样比刷手机更能促进睡眠。而且关键是,每天读完以后,你能给自己一个即时奖励。比如在手机上记下,“今天成功了”,或者对自己说,“做得好”。这个庆祝动作会让他的大脑将“读书“和”好的感受”画上等号。
第二步:能力层面。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他原来的目标是“每晚读书”,明显不够具体。我们要拆得更细:
第一天:把书放在床头柜上,就这样。
第二周:打开书,不管读不读,就打开放在床边。
第三周:每晚读一句话。(是的,就一句。)
第四周:读一段话。
第五周:读五分钟。
第六周:读十分钟。
看起来很慢?但这就是福格博士说的魔法:“微小到不可能失败,是持续行动的唯一密码”。你知道一个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的人,最终比那些立目标说“我要练出八块腹肌”的人,练得更多吗?因为一个在持续积累,一个在反复失败。
第三步:提示层面。
现在,他的现有习惯是什么?刷手机。我们要把这个“坏提示”变成“好提示”。
具体操作:把手机放到卧室外面(断绝诱惑)。然后用一个已有的习惯来提示读书,比如“洗完澡就读书”,或者“换上睡衣就读书”。这样,换睡衣这个习惯就成了“去读书”的自动提示。福格博士说:“‘遗忘’不是你的错,是提示系统该升级了。”
结果。
开始的前一周,他会有些不适应。但因为读书的难度被拆得无比简单。他不会失败,因为失败的机制被消除了。然后每天读完,他给自己一个小庆祝,大脑开始有正面反馈。到了第三周,他已经能稳定坚持。两个月后,他每晚能读三十分钟,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想读,而不是“逼迫”自己。
最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一次依靠“意志力”。他只是在用行为设计的力量。
总结:改变不需要拼意志力,只需要懂设计。我把今天的核心总结成三句话:
第一,改变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动机、能力、提示三者缺一不可,但都可以被设计。你不需要是个超人,只需要把目标拆小、把提示做好、把庆祝做实。
第二,最颠覆的改变智慧是:放弃意志力,拥抱微习惯。福格博士说过:“小改变不是大改变的垫脚石,小改变本身就是改变。”每一个微小的成功都是真正的成功,累积起来就是生活的改变。
第三,改变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当你用设计代替苛责、用微习惯代替宏大目标、用庆祝代替自责的时候,改变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我最喜欢福格博士的一句话:“行为设计的终极目标:让改变轻松如呼吸。”还有这一句:“不要责怪无法改变的人,要重新设计行为。”
这两句话改变了我对改变本身的理解。我意识到,那些“改变失败”的人,从来不是失败在意志力上,而是失败在设计上。一旦你懂得如何设计自己的行为,你就拿到了改变人生的钥匙。
这把钥匙,就是《福格行为模型》想教我们的。
泰德读书,拆解成长好书,提炼实战方法。欢迎关注点赞评论,我们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