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债两月涨一万亿,中国继续狂抛不止,特朗普开始“胡言乱语”了

短短两个月,美国国债就冲上了38万亿美元的大关,像极了信用卡刷爆的那一刻,只不过这次刷的是全球的信心。与此同时,中国继续

短短两个月,美国国债就冲上了38万亿美元的大关,像极了信用卡刷爆的那一刻,只不过这次刷的是全球的信心。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稳步减持美债,脚步坚定得像已经写好的剧本,而刚刚重回白宫的特朗普,这几天的话越来越听不懂了,一会说“我们可能会谈”,一会又说“没什么可谈的”,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自己都搞不清楚方向。

这三件事加一起,不仅是美国财政的“高烧不退”,更是全球金融格局的一次悄然转向。

债务狂飙,信心下滑:美国财政的“高风险区”

38万亿,这不是电影票房,而是美国国债的最新数字,而更让人捏一把汗的是,这里面有一万亿,是在短短两个月内新增的,换句话说,美国财政部这两个月打债券的速度,比印钞机转得还快。

不是因为经济好,而是因为政府差点又要“关门”了,财政部只能拿出老办法,继续借,这种“借新还旧”的玩法,已经不是稳健操作,而是像在玩火。

这次激增的债务,还不是偶发事件,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的减税,虽然在口头上是“释放活力”,但实际上是把国库的“水龙头”关了一半,公司税少收了,但国防、医保、社保开支一分不少,还年年加码。

结果就是,入不敷出成了常态,在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公开讲话中,她也不得不承认,现在发债已经不是应急,是“新常态”。

但问题是,市场可不傻,过去大家买美债,是觉得这玩意儿稳,像银行存款一样安全,可现在,养老金、主权基金、甚至一些央行都开始悄悄撤了,他们不是不喜欢美元,而是不再相信美国能一直还得起钱。

利息支出已经快赶上军费了,一旦利率再升点,美国可能连利息都供不起了,这时候再看美债,还能叫“无风险资产”吗?

更大的隐患是,这种债务失控不仅伤自己,也可能拖累别人,一旦评级机构下调美国信用,市场立马跟着波动,美联储也会陷入两难,加息怕压垮债市,不加怕通胀卷土重来。

这种不确定性,正是全球金融体系最害怕的,而今的美国,正在把自己推向一个“借债—通胀—再借债”的螺旋怪圈里,连刹车都找不到了。

中国减持,美债不再“香”:全球金融秩序在悄悄转向

面对这场债务海啸,中国的选择是,继续减持美债,不是炒作,也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一个早就开始的系统性调整,这几年,美国频繁把金融当成政治工具,动不动就冻结资产、切断交易渠道。

说白了,中国是怕哪天自己辛辛苦苦存的钱,被人一句话就“锁仓”了,所以,减持不是赌气,是分散风险的理性选择。

最近几个月,中国的美债持仓已经降到了十年来的新低,但中方手法并不激进,都是小步快走,避免引发市场恐慌,这种“温水改锅”的方式,其实更像是对外释放一个信号,我们开始考虑别的选择了。

黄金、欧元债、甚至本币互换,都在成为新的储备选项,在多个国际场合,中方代表也强调,这不是“对抗”,而是“维稳”。

而这股去美元化的风,早已不是中国一国之事,俄罗斯早就开始用卢布结算能源,巴西也在推动本币交易,欧盟则力推欧元国际化,就连一些传统盟友,也在悄悄减少美元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这些年正在缓慢下滑,虽然还远没被取代,但“绝对主导”的地位已经开始松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减持行为就更有战略意味了,它不只是财务操作,更像是一种金融外交的“软脱钩”。

中方清楚,不能一下子全撤,但也不能再把鸡蛋都放在美国篮子里,通过亚投行、“一带一路”本币结算、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中国正在悄悄织一张多元化的金融网络,美国如果继续靠“发债搞定一切”的老路走下去,未来可能连最重要的债主都守不住了。

特朗普语焉不详,折射出的政治失能与系统性焦虑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特朗普最近说话开始“玄学化”,比如他提到中美可能会谈,也可能不会谈,听上去像在算命。

而这种模糊,其实并不是无心之举,他需要给国内市场打个预防针,让大家别太紧张,同时也在对外放风,看看有没有人主动来搭话,但问题在于,除了说说,他拿不出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框架,中方也没接招,谈不谈压根没安排。

这种模糊,其实是美国对华政策混乱的缩影,一边制裁,一边谈合作,说白了就是既想打压,又不想真的撕破脸。

但这么多年下来,效果如何?芯片禁令伤了中国不假,但美国本土企业也断了不少供货链,尤其是苹果、高通这种全球布局的科技巨头,财政部长贝森特曾公开表示,希望政策更具连贯性,但在政治极化的氛围下,这样的呼声连风都传不出去。

而政策的摇摆,不只是在外交上“拉胯”,更在国内引发了一连串麻烦,比如最近美国多地出现大规模抗议,主题非常直接,房价太高、物价太贵、生活太累,民众不满政府大手大脚花钱,尤其是看到白宫还在烧钱装修办公室的时候,感觉就像自己在还债,政客在享福。

这种情绪在选举年格外敏感,也为特朗普制造了一个“甩锅”的好机会。

但问题来了,特朗普说得多,做得少,他可以把锅甩给前任、甩给中国、甩给民主党,但终究改变不了一个现实,美国财政已经失控,而政治系统却没有修复能力。

两党斗得你死我活,预算案年年卡壳,债务上限成了政治秀的道具,这种制度性病灶,才是美债危机背后最大的风险,不是美国没钱,而是没人能管账。

从更高的角度看,美国当前遇到的不是某一届政府的问题,而是一整套治理逻辑的失灵,过去靠美元霸权、全球吸金,美债就是全球“储蓄罐”。

现在信任动摇、持有人撤退,这个罐子也开始漏水了,如果美国还沉浸在“我们是世界中心”的老思维中,不愿面对现实、调整策略,那它在未来全球金融秩序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边缘。

美国债务风暴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信任与治理的试金石,当中国以减持回应风险,全球以多元疏离美元,美国必须直面财政根源而非掩盖伤口,特朗普的模糊言论终难平息内部沸腾,唯有重塑政策连贯性、平衡收支,才能稳住摇摇欲坠的信用基石。

世界正在搭建新舞台,若美国仍耽于旧梦,恐错失改革良机,未来不属于拖延者,而属于那些在变局中夯实底气的国家。

信息来源: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 美国债务状况因“停摆”雪上加霜——2025-10-24 08:42·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