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为什么说“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悟透孝道就懂了

作者:林淼在我国农村,现在老人去世后,子女在为他们举办隆重的葬礼后,下葬时一般都会修坟立碑一次性完工,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

作者:林淼

在我国农村,现在老人去世后,子女在为他们举办隆重的葬礼后,下葬时一般都会修坟立碑一次性完工,这是因为现在年轻人都要外出务工,这样处理更为便捷。不过,按我国传统风俗,立碑是有讲究的。俗语说“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那么,为什么说“新坟三年不立碑,立碑不出三代人”?悟透孝道就懂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新坟三年不立碑”?大家都知道,我国民间自古便有“穿孝三年”的说法,古代在朝做官的人在父母去世后,都要在家“丁忧”三年呢,那么,古人为什么在父母去世后要“穿孝三年”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是从孝道的角度看,这是子女对父母去世的一种追悼。

自古以来,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便是一种天性,所以,纵然是子女成家立业后,在潜意识中,他们仍然对父母有一种依靠的思想,因此,父母一旦去世后,子女们也会因失去父母,心理上久久不能适应,所以在父母下葬后三年内,子女们大多沉浸在悲痛与思念之中,他们根本也没有心思去思考替老人立碑的事。

另一方面,老人下葬后,修的新坟由于泥土还没有充分沉实,如果仓促立碑,在经过雨季冲刷后很容易引起崩塌,所以,“穿孝三年”也是让新坟泥石充分沉实的一个过程。民间甚至还有这样的传闻,三年孝服期间,新坟如果动土立碑,很容易犯坟,这也是古人总结的生活实践经验,这样的风险,谁家又愿意承受呢?因此,古人便规定“新坟三年不立碑”。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又说“立碑不出三代人”?这句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立碑的人不出三代。这里面又有所争议,一种说法是,从自己开始往下三代:自身—儿子—孙子。也就是说,只有儿子和孙子能够替老人立碑,再往下就没有必要了!另一种说法是,从儿子往下三代:儿子—孙子—曾孙。

按这种说法,曾孙也可为老人立碑。那么,古人为啥会立这样的规定呢?其实,这也不是古人要立这样的规定,而是现实生活中自然而形成的,诸位试想:一位老人生前能够与他有亲密来往的直系血亲中,除了儿子便是孙子,冲其量还能接触到曾孙,后面的人他可能连看都看不到,哪里还有啥感情呢?

所以,老人一旦去世,其后人愿意为他立碑的人,肯定也要与他有一定的感情,总不会让他生前都没见过的后人,来花钱费来地替一个从来没见过的祖先立碑吧!因此,这句俗语描述的便是一种人之常情!不过,“立碑不出三代人”还有另一层意思:那便是立碑时碑上的孝名不超出三代,也就是说,碑上的孝名最多写到曾孙一辈的人。

说到这里,可能又会引起争议:这怎么可能呢?难道老人的玄孙便不能上孝名了吗?那当然也不是!不过大家想想,在古代那种生存环境下,人的平均寿命特别的低,普通百姓家能够见到自己的曾孙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可能还有玄孙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这句俗语也是对古代社会人伦关系最直白的描述!

当然,现在时代进步了!人的平均寿命也更高了!民间很多高寿老人“眼观五代”的不计其数!因此“立碑不出三代人”早就行不通了!同时,按照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修坟立碑对后人的经济压力也并不大,很多家庭为了便于外出务工,老人下葬时便在当天将其碑立好,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