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照片你怎么说?跟陌生大叔在古镇逛两小时,就赚2千块,你的景观设计专业是这么用的?”
班长把手机拍在我面前,屏幕上是我和刘大叔在古镇巷口的合影——他指着墙面问问题,我拿着笔记本记录,身后是爬满爬山虎的老墙。周围同学的目光像聚光灯,刺得我眼睛发疼。
我没急着抢手机,只是从背包里掏出那本画满草图的笔记本,翻到当天的记录页:“这是我当天做的景观调研笔记,这是节点改造草图,这2千块,是刘总付我的景观咨询费,不是什么‘陪看风景的报酬’”。
我的“景观梦”,是从老家村口那条坑洼的小路开始的。学景观设计后,我总想着把专业用到实处,帮乡村把破旧的角落改造成能留住人的风景。可梦想刚发芽,就被“没钱”困住——乡村调研要路费、要设备,我兼职给设计公司绘图,一个月才赚3千,连买台专业相机都不够。
为了攒钱又不耽误学习,我养成了“调研式逛景区”的习惯:周末去周边古镇、公园,带着卷尺测步道宽度,用手机拍植物搭配,记录哪些设计让人舒服,哪些又藏着隐患。城郊的青溪古镇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的老巷韵味足,可破败的墙面、杂乱的电线总让我可惜。
那天我蹲在巷口画草图,对着斑驳的墙面叹气:“要是种点本地的紫藤和爬山虎,既能遮丑又不破坏老墙,比刷白灰好看多了”。
“小姑娘,你懂景观设计?”身后传来浑厚的声音。我回头看见个穿休闲装的大叔,手里拿着古镇规划图,眉头皱着,“我叫刘建国,想把这古镇改造成乡村旅游点,找了好几波人,方案都不接地气。你刚才说的,倒说到我心坎里了。”
原来刘大叔是做乡村旅游开发的,青溪古镇是他的新项目,可现有方案要么太商业化,要么只讲保护不讲实用。“我今天就是来实地看看,你能不能以专业视角陪我走一圈,说说你的想法?”他递过烟,被我摆手拒绝,“我是学生,专业知识肯定够用,您要是觉得有价值,给点咨询费就行。”
我们从古镇入口开始走,我手里的笔记本没停过:“入口的石狮子太新,跟古镇风格不搭,不如换成本地老石匠雕的拴马桩”“这条主街的石板路缝隙太大,雨天容易积水,得用糯米灰浆填补,既复古又实用”“那棵老槐树周围全是水泥地,得留足透气孔,不然树活不长”。
走到巷尾的老戏台时,我停下脚步,随手画了张草图:“戏台前的空地太乱,可以用老青砖铺出扇形图案,摆上几个石磨当桌子,游客能歇脚,拍照也出片。旁边种两棵石榴树,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
刘大叔凑过来看草图,眼睛越睁越亮:“我找的设计院,画的图倒是漂亮,可没你说的这么细,连本地植物都考虑到了。你这两小时的建议,比他们谈了一周都有用。”他当场掏出手机转账,“这2千是定金,下周你把详细方案做出来,我再给你5千。”
我盯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手都在抖——这是我第一次靠专业知识赚这么多钱,足够支付我去偏远乡村调研的路费了。可我没料到,这桩体面的生意,会变成校园里的“桃色新闻”。
拍照的是同专业的同学,那天她刚好去古镇采风,看到我和刘大叔边走边聊,就拍了照发在班级群里。加上有人听说我两小时赚2千,流言瞬间变了味:“肯定是靠脸赚的”“景观设计哪能这么值钱”“说不定是被包养了”。
我没跟同学争辩,只是熬夜把青溪古镇的改造方案做了出来——15页PPT,包含植物配置表、节点改造图、成本预算,甚至标注了哪里能买到本地老青砖。交方案那天,刘大叔拿着方案拍板:“就按你这个来!”
真相大白是在一个月后。刘大叔的古镇改造项目启动,他特意带着项目海报和我的设计方案,开车来学校找我,刚好碰到之前议论我的同学。“小姑娘,我来请你当项目顾问,这是给你的报酬。”他举着海报,上面“景观咨询顾问”后面,清清楚楚写着我的名字。
他把我的设计方案递给围观的同学:“你们看看,这是她两小时赚2千的底气。她知道青溪古镇该种什么树,该铺什么砖,知道怎么把老祖宗的东西留住,又能让年轻人喜欢。这不是陪看风景,这是专业!”
同学翻着方案里详细的植物资料和改造草图,红着脸没说话。之前拍照片的同学走过来,小声说:“对不起,我没搞清楚就乱传,你的方案真的太专业了。”
现在,青溪古镇已经改造完成,我设计的石榴树戏台成了网红打卡点,刘大叔给我寄来照片,说周末游客都排到巷口了。我用赚来的钱,组织了“乡村景观调研小队”,带着同学去偏远乡村,帮村民做小型景观改造。
有人问我,被人误会时委屈吗?我总会拿出那张古镇改造后的照片:“委屈,但我知道,靠专业赚的钱,每一分都干净体面。那些被误解的时刻,反而让我更清楚,把技能练到极致,才是最硬的底气。”
很多人觉得“体面赚钱”要坐办公室、穿西装,可对我来说,蹲在古镇巷口画草图是体面,用专业知识帮乡村变美是体面,靠自己的本事赚来的每一分钱,都比任何流言蜚语更有分量。
年轻人的体面,从来不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把热爱变成价值。你的专业,就是你最体面的名片。
你有哪些“被误解的专业技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为专业点赞,为体面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