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如何发展的?航天员补充能量用什么餐具?从周星驰鸡公碗说起

谦奇评论 2023-12-15 16:27:22

饮食器具自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已存在,不断演进至今,已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饮食器具的演进体现了人类需求的变化,以及文明的演进,也寄托了一些特殊的感情。

比如“喜剧之王”周星驰,人称星爷最爱鸡公碗,几乎电影里面出现碗的镜头就有鸡公碗。

周星驰的前经纪人、多年的合作伙伴田鸡(田启文)就曾笑言:“这只碗就是周先生的吉祥物。”

1.《功夫》中包租公在油炸鬼那里吃早点用的是鸡公碗。

2.《功夫》中被救母子三人送裁缝三人鸡蛋时所用也是鸡公碗

3.《算死草》中周星驰弄机关时,何欢端着的那个碗是鸡公碗。

4.《赌侠》中周星驰与吴孟达吃面的时候,也是鸡公碗。

5.拍video时吃方便面,王晶姐姐端着的碗还是鸡公碗。

6.《逃学威龙1》中周星星用鸡公碗吃面。

7.《食神》比赛中装周星驰“黯然销魂饭”的还是鸡公碗。

8.火鸡谈判时,放牛丸的是鸡公碗。

10.《大内密探零零发》周星驰和刘嘉玲吃饭用的是鸡公碗。

11.《龙的传人》元华梁家仁天台饮老鼠酒时桌上是鸡公碗。

周星驰数十部电影,都有鸡公碗的“参与”,属实是老“演员”了!

为什么周星驰的电影用的都是这个碗?

这种碗在上世纪60年代的广东一带最为常见,因为它在当时“算不错的牌子”,价格也比其他碗贵。

“鸡公碗”还寓意起家、富贵、添男丁,它对农耕社会为本的旧时代有着重要的寓意,也是饮食器具的发展在上世纪的一个侧写。

现代的碗、杯等餐饮具起源于石器时代。

人类需要盛装食物,最初只能依靠最常见的泥土和石头,从而出现了最初的饮食器形态。

后来,人类将陶泥经手工制成多种形状,并用火烧,使其较坚固,以此盛装不同食物。

这个行为标志着饮食器具演进的开端。

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仰韶文化的陶制饮食器具有碗、钵、杯等,实用美观,多施彩于器物的上腹部,纹样丰富,以花卉、鸟、蛙等为主,也表达了当时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与探索。

仰韶文化相对衰落后,马家窑文化快速崛起。

马家窑彩陶饮食器具器型更多样,新增了对杯、陶勺、陶豆等器型,装饰以漩涡纹和水波纹较常见,多通体施彩。

这时的彩陶制作工艺更为细腻精致,已开始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原始起源时期的饮食器具虽经历了由单一、简陋向多样、精致的变化,但仍是服务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使用需求,功能实现是这一时期器物设计的最大特征。

夏商周时期,人类迎来了青铜器时代。

直到现在,中国人还用“钟鸣鼎食”来形容一个家族的权势熏天。

因为社会生产水平较低,当时青铜饮食器具仅服务于贵族统治阶级,底层民众只好延用上一时期较为原始粗糙的陶器饮食器具。

周朝极致崇尚“礼制”的风气,也被青铜饮食器具所体现,比如等级森严的列鼎制度,还有不同等级的纹饰。

青铜器在发展中出现了如爵、斝、盉、觚等形制、用途多样的饮食器具。

此时饮食器具底座多为三足或圆底,相较于彩陶时期放置更稳定,造型庄重,纹饰繁复,工艺精湛,体现了器物使用者奴隶主阶级的绝对统治地位。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贵族使用的青铜饮食器虽盛极一时,但还是被一直在民间盛行的陶制饮食器最终取代。

陶制饮食器因大众的广泛使用,加之时间的积淀,烧制工艺长足发展,在东汉末年,成功演化出瓷器,景德镇窑也开始于同时期开始烧制出产瓷器。

一直到宋代,因为国家政策的影响、制瓷业的生产形式和劳动组织形式也有很大的发展,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得到大幅提升。

自此景德镇开始烧制御用瓷器,“品牌”效应初现,其所出产的碗、壶、盘等青白釉陶瓷日用餐具深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喜爱,知名度也随之上升。

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官窑”,瓷器装饰形式多样,以刻花、剔花、镂空等较为常见,整体胎薄釉厚、线条刚劲、古朴素雅。

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饮食器具,大体上继承了宋代的造型风格,但此时瓷器胎体较宋更厚重,且因开始将含铁较高的高岭土加入制瓷原料,使瓷器呈现的青色更为显著,呈玻璃质感。

元代与西欧交流频繁,大量的进口钴原料,使得早在唐朝就出现过的青花瓷,釉质更细腻,各方面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大名鼎鼎的元青花出现了。

元代青花饮食器具造型多随功用而变,更简洁实用,比例和谐,线条流畅,浑厚素雅,呈现多民族融合的特征。

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丰富的内外交流,使景德镇青花瓷制作工艺日臻完美。

此时的青花瓷制作工艺繁杂,实现了陶瓷制作的标准化,造型十分精美,形式与功能兼备,纹样丰富,色彩淡雅,器物口沿边饰较为简单。

清代,统治阶级的直接影响,使得景德镇官窑发展达到鼎盛,饮食器具形制进一步完善细化,有尊、朱砂盘等。

在康、雍、乾三朝分别形成挺拔遒劲、含蓄柔和、富丽堂皇的造型风格特征,这与使用者的审美喜好有关。

到晚清,受外来文化影响,高脚杯、金银器皿也盛行一时。

到现代,中国设计界拥有十分丰富的饮食器具创新设计。

许多作品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遵循绿色设计理念,注重“守正创新”,既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在其基础上创出新意,展现出中国当代饮食器具设计的多元视角与多重维度。

航天员吃饭用什么餐具呢?

目前,航天员日常的就餐过程包括餐前的食品存取、复水加热食物、用餐以及餐后的垃圾处理清洁等过程。

而最早,2003年神舟五号上天的时候,还不具备用餐具吃饭的条件,杨利伟在太空中吃的东西中,面对全体国人出镜,后为人熟知的是一块“月饼”,也就是航天员能量餐(太空方便餐)。

在神舟五号任务,杨利伟主要食用“航天员能量餐”这种不需要加热和复水的即食食品。

航天员在太空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航天员能量餐则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帮助杨利伟保持健康和精力充沛。

航天员能量餐开始时是专为航天员研发的。

航天员所需的食物有很多特殊要求:易吸收、能量持久、营养丰盛、安全卫生、体积轻盈、携带方便等。

之所以吃航天员能量餐,是因为失重等原因,杨利伟无法按照地面上的饮食习惯进食,航天员能量餐上面附有可食用保护膜,防止掉渣,因为碎屑可能影响仪表仪器的运行,干扰视线,甚至被吸入呼吸道或进入眼睛。

航天员能量餐无需加热,随用随吃,能量也高,每100克有2234千焦的热量,并且按航天标准安全生产。

航天员能量餐含有米糠脂肪烷醇,能起到抗疲劳的效果。

现在的太空食谱已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早在神舟十二号升空时,航天员就有超过一百二十种食品供选择,包括藜麦桂花粥、椰蓉面包、酱萝卜、什锦炒饭、辣味金枪鱼等。

现在空间站的食谱,不仅分主副食,还讲究荤素搭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应有尽有,想吃冰淇淋甜点也管够。

现在的航天员吃饭的太空餐桌是特制的,它有磁性,能吸住刀、叉、勺、碗、盘等铁制餐具,桌上装有水冷却器和加热器,吃饭时,航天员腰把身体固定在座椅上,以免飘动。

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物之一,自然也随航天员一起上了太空,航天员用筷子吃饭也是常态,还曾在“开学第一课”表演过用筷子夹茶水。

大家最喜欢用什么碗吃饭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