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B站上看完两季《慈悲街》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比以往我看美剧的速度要快很多。一方面,恐是因为只有12集,本就不需太多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部剧虽然融合了众多美剧元素,但却跳出了美剧的以往风格,以一种更深刻的形式,试图阐释更深远的精神。
发现《慈悲街》,完全是出于偶然。
但许多事情都像是宿命论里的“天注定”。

纵观《慈悲街》这部剧,我认为吸引我的是其立意与电影构图,是没有在大背景下沦为规规矩矩的美版正剧。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来自北方的男爵夫人Mary Phinney进入了由南方大族Green家族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经营豪华酒店改造成的专门治疗战争伤员的Mansion House Hospital工作。
在这个半封闭的医院里,她遇到了精神契合正在离异的男医生Jedediah Foster,她引导着南方佳丽Emma Green找寻自身价值并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她遇到了有梦想的黑人工人Samuel Diggs和美丽的洗衣女工Shalita Grant。
在医院外面,是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叛军与联盟军的多次交火。

这部剧的素材来源于这座医院医生和护士的回忆录及往来信件,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剧中,代表着美国最中坚力量的他们不断的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面对梦想、内心、传统、亲情、爱情、自我,他们不断的探索和蜕变。并逐渐成长为独立的,肩负使命的,拥有自身信仰和原则的人。




虽然,《慈悲街》的大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但它并没有成为美版的“战争神剧”。甚至在整部剧中双方交火的场景都几乎不存在。
唯一能证明战争背景的,是不断抬进医院的伤员和不断去世的伤员,是白人与黑人之间身份地位的悬殊,是剧中人物口中讲述的“北方佬一定会被打的落花流水”,是最后那封印有宣告南北战争结束的《解放奴隶宣言》的报纸。

不曾以血流成河,血肉模糊的暴力血腥画面来强化战争,但整部剧都能让人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伤残的士兵,丧命的士兵,食不果腹的士兵,物资紧缺的医院、窃取情报的间谍,以及大发军火财的大族。这些又都真真切切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时局纷乱,战火焦灼。
未曾正面说战争,却无时无刻不在说战争。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巧妙,能让人在不见战火时便深刻明白战火所带来的灾难。

相对密闭的空间内,一群人为了自身的信仰而不懈努力,他们或是先天就优越的白皮贵族,或是为了生活的自由人,或是仅仅为了活下去的“违禁品”。在医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名利场上的虚荣腐败、权力与苟且,亦能感受到追逐梦想和坚持信仰的机敏聪慧。
与聪明人打交道,要想活下去,只有两种路可选。要么你比他们更聪明,总是先一步洞悉他们;要么就安心做一个蒙昧的人,简单的追求活着就好。

这让我想起了2016年由雷佳音、陈数、李光洁主演的《和平饭店》,它是一个比《慈悲街》还要密闭的空间。
与《慈悲街》不同的是,《和平饭店》除了信仰使然,更多的是为了求生。所以,虽然画面精美,演技在线,但总归是小气了一点,浅薄了一点。相较之下,《慈悲街》更值得称赞。
因为,它不是人在求生欲爆发时所作出的本能反应,《慈悲街》里的大部分角色,都是生命得到保障,可以自由选择去留的。没有“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他们历经种种仍能选择坚守,诚然是需要勇气的。
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他们透过了内心,遵从了自我。

除了大背景的巧妙描摹,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南北内战时期的这一群人物,是他们所作出的一切探索和努力。
在更深的立意中,《慈悲街》通过不同的人物为我们讲述着不同阶段下我们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不同阶段下我们可能会作出的选择。
这些,我们能够通过历史知识窥探一二,也能够从剧中窥探一二。
南北战争中,黑人的地位极其低下。他们可以被买卖、虐杀、强暴、奴役,是一件私有物,是主人的私有财产。
奴隶之间,无法因为爱而结合,因为主人会担心自由结合后他们所生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财产。女奴隶可能会被主人家里的男性,甚至任何白种人所强暴。他们的孩子,会被当作一件商品去售卖,然后重复自己的一生。

但,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反抗的地方就有觉醒。
即便是奴隶,是“违禁品”,他们也会渴望“自由”,也会渴望“爱情”、“梦想”。
这些渴望,成了他们觉醒的关键。
人一旦有了所求,身体里的反抗因子与不甘因子便会全然苏醒。那时候的他们,似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拥有势在必行的决心,还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

不管是Mary Phinney,还是Emma Green,或者是Shalita Grant,她们虽共为女性却代表了三个不同的阶级,也代表了三种不同状态、层次的女人。
有人的天赋不需要疼痛唤活,她只需要目睹过他人的挣扎与不幸,便能开始成长。
含着金钥匙出身的贵族少女——Emma Green。
是这样的人。
她善良、稚嫩、对人生充满了迷惑,偶尔怯懦。
遇到Mary Phinney之前,是父母的乖乖女,穿最美的束腰大撑裙,哪怕勒到到喘不过气来。

所以,第一次去医院的她与之格格不入。
后来,在Mary Phinney的影响下她渐渐寻得了自己所想要坚持的事情。哪怕,不被父母所接受;哪怕,意味着置身危险中;哪怕,会有失去青梅竹马爱人的风险。
她主动的从温室中走出来,成为一朵傲霜花。
成为与Mary Phinney一样的心怀悲悯的医护人员,成为了那个坚韧的、温柔的、有力量的全新Emma Green。

漂亮的黑人洗衣女工——Shalita Grant。
Shalita Grant便是那类在疼痛中挣扎的人,他们是处在水深火热里的本体。有些人从中可以蜕变,有的人则永远湮灭其中,成为无辜牺牲品。
为了与唯一的儿子相聚,她忍受着好色的后勤管理的侵犯,拒绝者对她好的Samuel Diggs。
最后,因为不想生下后勤管理的孩子而永远失去子宫。
生死间徘徊过的人,是不会再轻易被人世间的苦闷所惊扰的。
Shalita Grant不再矇昧,她离开了所在医院,同她的儿子。
往后路途依然险恶,但有Samuel Diggs曾给她的指引,有即将废除的奴隶制。生活的光,越来越强,越来越亮,Shalita Grant会成为一个开窍的女性。

女主Mary Phinney所代表的是什么呢?
我更愿意相信她是一种意识所指,是当时美国大背景的凝缩,是整个故事最提纲挈领的部分。
她是位白人,有着最优雅的一切,是美国当时的上等人。但,同时她又是一位寡妇,是一位丧失了靠山的羸弱妇人。
人种上的优势和性别上的弱势,让她成为一个矛盾体。
这大概也是暗示着当时美国一方面在世界上的老大形象,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内忧的隐患。

想要成长,或者说想要达成合一的效果,自我突破势在必行。
对女主而言,医院染疾便是她的历炼。这场急症,是她完成蜕变所必须经历的,就像美国想要达成合一,废除奴隶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样。
无需惧怕山高海深,她需要做的都是在历史推进的时候,以完成蜕变为目的而进行的成长。
她们三人的成长和解放,正是那个时代美国的成长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