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班超投笔从戎时,曾掷地有声地宣告:“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功绩早已家喻户晓,而能与张骞并列成为班超榜样的傅介子,却相对鲜为人知。

傅介子的早年经历,并无太多波澜。他出身平凡,起初只是西汉朝廷中的一名“骏马监”,负责喂养和管理御马,身份低微,在人才济济的长安城中毫不起眼。若不是西域局势突变,他或许会在马厩旁度过平淡的一生。
改变傅介子命运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匈在西域的反复争夺。自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远征匈奴后,匈奴元气大伤,汉朝逐渐掌控了西域的主导权。但到了汉昭帝时期,匈奴势力卷土重来,原本归附汉朝的西域小国开始动摇,其中楼兰国的“首鼠两端”尤为刺眼。
楼兰国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是汉朝出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必经之地,堪称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掌控楼兰,就能卡住东西方贸易的命脉,因此成为汉匈两国争夺的战略焦点。《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国“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儋粮,送迎汉使”,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然而,楼兰国夹在汉匈两大势力之间,始终摇摆不定。汉武帝时期,汉朝曾发兵讨伐楼兰,生擒楼兰王,楼兰王发誓效忠汉朝并派质子入汉。但汉武帝去世后,楼兰又倒向匈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这种反复背叛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汉朝的威严,更阻断了西域通道,汉昭帝得知后震怒不已,决定选派勇士前往西域问罪。
正是这个契机,让傅介子脱颖而出。当朝廷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身为骏马监的傅介子毅然毛遂自荐,请求出使大宛,并顺路谴责楼兰、龟兹等国的背叛行为。汉昭帝问他需要多少人手,傅介子只答“只需十人足矣”。这份胆识让汉昭帝既惊讶又赞赏,最终派给他十位勇悍随从,傅介子带着这支仅有十几人的队伍,踏上了漫漫西域征程。

傅介子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就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外交智慧。当他抵达楼兰时,楼兰王深知汉朝使者是来问罪的,故意摆下威慑阵势——在接见傅介子的宫殿内外,布满了身披铠甲的勇士,气氛剑拔弩张。但傅介子毫不畏惧,昂首阔步走进王宫,当着楼兰王的面厉声责备:“汉与楼兰本是盟友,尔等为何反复无常,勾结匈奴杀害汉使、劫掠商队?”
面对傅介子的质问,楼兰王心虚不已,连忙表示服罪,并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匈奴使者不久前刚离开楼兰,前往乌孙,途中会经过龟兹。”傅介子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决定调整行程——先完成出使大宛的任务,再转道龟兹,追究匈奴使者的踪迹。
出使大宛后,傅介子立即赶往龟兹。他直奔龟兹王宫,同样以严厉的措辞责备龟兹王背叛汉朝的行为。龟兹王同样认罪,并告知傅介子:“匈奴使者此刻正在龟兹境内停留。”傅介子当机立断,连夜召集随从,激励道:“匈奴人杀害我汉朝使者,今日正是报仇雪恨之时,诸位随我斩杀匈奴使者,扬我汉威!”

随后,傅介子带着十名随从,趁着夜色突袭匈奴使者的营地。匈奴使者猝不及防,加上人数远少于傅介子一行(仅有三十余人),很快被全部斩杀。傅介子不仅为被杀的汉使报了仇,更向西域各国展示了汉朝的强硬态度。
当傅介子带着匈奴使者的首级回到长安复命时,汉昭帝大喜过望,下诏任命他为中郎,升为平乐监。第一次出使西域就立下奇功,傅介子从此摆脱了马倌的卑微身份,成为汉朝朝堂上备受瞩目的人物。
初战告捷并未让傅介子满足,他深知西域各国“反复无常”的根源——若不加以严惩,仅靠口头责备无法起到震慑作用。于是,他向大将军霍光进言:“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汉书·傅介子传》)
霍光认为刺杀龟兹王风险过高,建议先从距离较近、实力较弱的楼兰王下手,汉昭帝同意了这一方案。傅介子临行前,特意请求朝廷赐予大量黄金、锦绣等贵重财物,他计划以此为诱饵,引诱贪婪的楼兰王上钩。

然而,傅介子抵达楼兰后,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困难。楼兰王因之前的问罪事件,对傅介子充满警惕,不仅不愿与他亲近,还在身边安排了重兵守卫,让傅介子无从下手。傅介子见状,决定采取“欲擒故纵”之计——他带着财宝假意离开楼兰,在走到边境时,故意对楼兰王派来的翻译说:“汉朝使者携带黄金锦绣,是为了巡回赐给西域各国。大王既然不愿受赐,我只好前往西边的国家了。”
这番话果然击中了楼兰王的“软肋”。楼兰王素来贪财,听闻有大量金银财宝要送给其他国家,顿时心动不已,连忙派人追回傅介子,表示愿意亲自会见。傅介子见计策成功,便折返回来,与楼兰王在边境的营帐中设宴饮酒。
宴会上,傅介子故意将黄金、锦绣等财物摆放在显眼位置,楼兰王看到后喜出望外,彻底放下了警惕,与傅介子推杯换盏,很快就喝得酩酊大醉。此时,傅介子趁机说:“天子派我来私下向大王传达一些重要事情,请大王随我入帐详谈。”醉意朦胧的楼兰王不疑有他,随傅介子走进了内帐。
早已埋伏在内帐的两名汉朝壮士见状,立即冲出,用利刃将楼兰王当场斩杀。帐外的楼兰官员和士兵见状大乱,傅介子却镇定自若地提着楼兰王的首级走出营帐,大声告谕众人:“楼兰王有罪于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他!现在汉朝已立留在长安的楼兰太子为新王,汉军很快就会抵达,谁敢轻举妄动,就灭了你们的国家!”

楼兰人以为汉军真的已兵临城下,吓得不敢反抗。傅介子就这样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在楼兰人的注视下,从容不迫地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途。当他提着敌国国王的首级回到京城时,整个长安都为之震动——此前几乎没人相信他能活着回来,更别说完成这“万里取首级”的壮举。公卿百姓无不赞叹他的胆识和谋略,汉昭帝更是龙颜大悦,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赐食邑七百户。
傅介子的传奇人生,不仅是个人命运的逆袭,更是汉朝国力强盛的缩影。从马倌到义阳侯,他的经历印证了汉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只要有胆识、有能力,即便出身低微,也能凭借功绩获得封侯之赏。这种开放的人才观,正是汉朝能够在与匈奴的长期斗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