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垓下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终于坐上了那把心心念念的龙椅。可刚当皇帝没几天,他就愁得睡不着觉 ——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垓下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终于坐上了那把心心念念的龙椅。可刚当皇帝没几天,他就愁得睡不着觉 —— 这天下打下来容易,坐起来是真难啊!外面有一群异姓诸侯王虎视眈眈,手里握着兵权;宫里还有上百位功臣等着封赏,个个都觉得自己功劳最大。刘邦先是忙着安抚韩信、彭越这些诸侯王,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明着是封赏,实则是夺了他的兵权,还把他扔到楚人恨他的地盘上,断了他作乱的可能。可搞定了外患,内忧又冒了出来:这么多功臣,该怎么封官加爵才不出乱子?

刘邦这人天生懒散,最烦处理这种琐碎事。一开始还硬着头皮封了 20 多个人,都是萧何、曹参这种跟他从沛县出来的铁哥们。可越封越觉得头疼,每个人的功劳怎么算?谁该封侯谁该封伯?光账本就堆了一桌子,看得他眼花缭乱。干脆一咬牙,给自己放了个长假,天天在宫里喝酒遛鸟,把封赏的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可没清闲几天,刘邦就发现不对劲了。每次他路过朝堂外的广场,总看见一群大臣扎堆窃窃私语,一个个表情严肃得很。他一凑过去,这帮人就跟受惊的兔子似的,立马散开各回各家。刘邦心里犯嘀咕:这帮老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道是发现了什么好玩的地方,故意瞒着我?毕竟他年轻时也是个爱热闹的主,琢磨着说不定是哪家青楼新来了头牌,大臣们碍于身份不敢叫上他。

这天刘邦跟张良在御花园散步,实在忍不住就问了:“老张啊,你发现没?最近大臣们总聚在一起嘀咕,见了我就跑,他们到底在搞啥名堂?” 刘邦也就是随口一问,没指望张良能知道答案 —— 毕竟张良是个清心寡欲的人,从不掺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可张良想都没想就答道:“还能干嘛?他们在商量谋反呢!”

这话一出口,刘邦刚喝进嘴里的茶水 “噗” 地喷了出来,差点呛着。“你说啥?谋反?” 他瞪大了眼睛,“这玩笑可开不得!那可是几十号大臣,不少人还手握重兵,他们要是反了,我找谁平叛去?” 张良一脸认真地说:“陛下,君无戏言,臣也不敢妄言。他们之所以想反,还不是因为封赏的事?您都登基好几个月了,就封了 20 多个人,还都是您的亲信。外面早就传开了,说您打算把其他人的功劳都抹了,不给封赏。他们跟着您出生入死,图的不就是个功名利禄?现在啥都得不到,可不就想铤而走险吗?”

刘邦这才如梦初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偷懒差点酿成大祸。赶紧拉住张良的手:“老张,你可得帮我想想办法!这要是真反起来,我这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得丢了!” 张良微微一笑,反问了一句:“陛下,您这辈子最恨的人是谁?” 刘邦想都没想,咬牙切齿地吐出两个字:“雍齿!”

要说刘邦恨雍齿,那可是恨到了骨子里,比恨项羽还甚。雍齿跟刘邦是沛县老乡,家里是当地的豪强,当初刘邦还是个亭长的时候,雍齿就没正眼看过他。后来刘邦起兵反秦,当了沛公,念在老乡一场,还跟雍齿沾点远亲的份上,封他做了将军,把自己的老家丰邑交给了他驻守 —— 丰邑可是刘邦的根,家里的妻儿老小都在那儿,这份信任没话说。可雍齿打心底里看不起刘邦,觉得自己本事比他大,凭什么要听他差遣?

没过多久,魏国大将周市率军攻打沛县,没费一兵一卒,就派人给雍齿送了封信,许诺给他高官厚禄,让他归顺魏国。雍齿本来就对刘邦不满,一看有更好的出路,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直接把丰邑献给了魏国。刘邦得知消息后,气得差点吐血 —— 老家被占,家人被挟持,这可是奇耻大辱!他立马率军回攻丰邑,可没想到,雍齿还真有点本事,刘邦愣是没打下来,反而吃了个大败仗,气得当场病倒。

病好之后,刘邦不甘心,又招兵买马,凑了九千人马再攻丰邑,结果还是被雍齿打了回来。接连两次惨败,让刘邦颜面尽失,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是打仗的料。最后没办法,他只能厚着脸皮去投奔项梁,哭着求项梁借兵。项梁也够仗义,借了他五千精兵和十个将军,刘邦这才总算打败雍齿,夺回了丰邑。可这段被背叛、被打败的经历,刘邦这辈子都没忘,对雍齿的恨意更是根深蒂固。

张良听刘邦说完,笑着说:“陛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雍齿身上。您要是想稳住大臣们,就先封雍齿为侯!” 刘邦一听就懵了:“老张,你没搞错吧?我恨他还来不及,怎么还要封他?这不是让我咽苍蝇吗?” 张良耐心解释:“陛下您想啊,雍齿是您最恨的人,这天下人谁不知道?您连他都能封侯,那些没被封赏的大臣们肯定会想:‘连雍齿都有爵位,我们的功劳比他大,陛下肯定不会忘了我们’。到时候大家心里有了底,自然就不会再想着谋反了。这就跟‘千金市马骨’一个道理,雍齿就是那匹‘马骨’,只要您把他的爵位封了,就能稳住所有功臣的心。”

刘邦何等聪明,一点就通。虽然心里还是恨雍齿恨得牙痒痒,但他也知道,江山社稷比个人恩怨重要得多。第二天一上朝,刘邦就当着所有大臣的面下诏:“封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 大臣们一听,当场就炸了锅 —— 谁不知道刘邦和雍齿的恩怨?连雍齿都能封侯,那自己的封赏肯定少不了!原本躁动不安的人心,瞬间就稳了下来。

果不其然,自从雍齿被封侯后,大臣们再也不扎堆窃窃私语了,一个个都安心等着刘邦论功行赏。刘邦也借着这个机会,慢慢梳理功臣们的功劳,有条不紊地进行封赏,没再出现任何乱子。而雍齿这个刘邦最恨的人,却因为张良的一个计策,不仅保住了性命,还得了个侯爵,安安稳稳地过完了一辈子。
后来刘邦私下跟张良说:“老张啊,虽然封了雍齿,我心里还是不舒服,但不得不说,你这招是真高!” 张良只是笑笑,没再多说。他心里清楚,帝王之道,有时候就是要懂得权衡利弊,放下个人恩怨,才能稳住大局。而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亭长成为一代帝王,或许也正是因为他懂得听劝,能分清孰轻孰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