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中美吉隆坡谈判前,瑞士专家:普京的遭遇,让中国已“铁了心”

在中美高规格代表团齐聚吉隆坡的前夜,瑞士金融专家克劳斯·格拉斯抛出一句话,在国际财经圈里炸了锅,“中国铁了心要和美元系统

在中美高规格代表团齐聚吉隆坡的前夜,瑞士金融专家克劳斯·格拉斯抛出一句话,在国际财经圈里炸了锅,“中国铁了心要和美元系统切割”。

这话听上去不新鲜,但放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只是一句观察,更像是一份提前交付的总结陈词,普京的遭遇成了标本,中国的反应像是从显微镜下读懂了未来的走向。

这不是一场意识形态对撞,而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全球博弈,谁还敢把家底压在一个可以随时翻脸的老大哥手上?

信任的崩塌:黄金不问政,美元却变天

2022年2月,俄罗斯的海外资产被冻结,数千亿美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突然锁进了保险柜,这一操作,把“国际规则”这块招牌砸得稀碎,过去,各国央行把美元和美国国债当成压箱底的安全资产,就跟把钱存进银行,图个安心。

但现在,美国说冻结就冻结,说不让用就不让用,连个审判流程都省了。

这一下子,大家心里都敲起了小算盘,要是下一个是我怎么办?不听话就封资产,跟抢劫没啥区别。

于是,一场全球性的“信任重估”悄然启动了,各国央行开始想办法调仓换底,尤其是那些一直被美国“盯梢”的国家,不再单纯追求流动性,而是更看重“安全性”三个大字。

黄金,这位古老的金融老炮,再次登场,克劳斯·格拉斯翻出一组数据,中国2025年上半年新增黄金储备超过300吨,连续第22个月增持,这动作不只是为了保值,更像是在说,我不想再拿你家的账本当我的底牌。

黄金没国籍,不听命令,不怕制裁,天塌了,它还是它。

与此同时,美元的“信任溢价”也在缩水,特朗普回锅之后,关税政策雷厉风行,金融制裁不手软,一手打着“美国优先”的算盘,一手却在透支美元的全球信用。

市场开始意识到,美元资产不再只是经济风险的问题,而是政治风险也一并打包了,这种“不确定性溢价”开始出现在全球资产配置的决策表里。

而且,美国做的这些,并不是“对谁都公平”的那种强硬,而是明显带着选择性,这就更让人没安全感了,美元的最大优势曾是“中立”,现在却变成了“工具”,一旦信任裂了缝,就很难再补上,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器”,正悄悄变成“变量”。

黄金联盟背后的算盘:谁还想和美元过日子?

普京出事之后,很多国家心里都明白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那个篮子还可能随时翻脸,金砖国家的反应尤其迅速,不只是买金,还开始搭建自己的“金融朋友圈”。

最明显的动作,就是支付系统的“去美元化”,当年美国把俄罗斯踢出SWIFT,虽然震撼,但也让全球看到了一个残酷现实,竟然还有人能一键把你踢出国际交易,于是,中国大力推进自己的CIPS跨境支付系统,虽然体量还不如SWIFT,但胜在灵活、独立、对接快。

而且,不止中国在干,俄罗斯、印度、巴西也都在研究区域支付网络,等于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另起炉灶。

更重要的是,金砖国家之间开始酝酿用黄金来“背书”的新交易模式,听起来很复古,但其实很现代,比如,某国想买中国的商品,直接用一张数字黄金凭证结算,背后是真金白银,绕开美元,也绕开制裁。

这种基于实物价值的结算体系,不用担心汇率操控,也不用担心交易被冻结,安全感爆棚。

这背后还有个关键点,人民币的“锚”正在升级,过去人民币国际化,更多靠政策推动,现在则是在“实物+信用”双轮驱动下往前走。

中国一边增持黄金,一边通过本币互换协议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人民币正逐渐成为“默认选项”。

而这些交易,不再只是“钱换货”的简单买卖,而是带着战略意味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本币结算协议,不仅是结算方式的变化,更像是“共同体”的初步雏形,这种合作,一旦形成闭环,就会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增强区域内部的经济韧性。

说白了,就是多条腿走路,不再指望美元那一条腿撑全场。

而美国虽然看得明白,却很难阻止,拜登时期的“多边主义”已经被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彻底替代,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外放话要“强化美元地位”,但实际政策却是四处加税、动辄制裁。

强压之下换来的不是服从,而是更多的防范和疏远,结果就是,越想控制,越加速了别人建立替代体系的节奏。

世界潮流变了,中国只是看得更清楚一点

从逻辑上说,中国的选择并不激进,反而是非常理性,毕竟,在一个政治风险越来越高的国际环境里,守住家底、稳住发展,是任何一个负责任国家都必须考虑的事,中方代表在多个场合的表态都很明确,我们不是要对抗美元,而是要多点选择,少点风险。

而格拉斯之所以说“中国铁了心”,其实是指中国这套“组合拳”已经不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布局,黄金储备暴增,人民币走出去,支付系统自建,这些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更重要的是,这些动作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呼应和参与。

反观欧洲,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最近的欧盟峰会,又一次没能就俄罗斯被冻结资产的处置达成一致。

一边担心得罪美国,一边又怕坐视数千亿欧元“躺尸”,内部分歧越来越大,德国和法国想要动这些资金填补乌克兰的缺口,但东欧国家却担心这会让国际投资者对欧元失去信任,欧盟就像在拉扯的橡皮筋上跳舞,既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愿彻底失去金融自主。

而美国自己,也陷入了战略两难,特朗普政府想用贸易杠杆压住经济下滑的势头,却忽略了长期信用对美元霸权的重要性,频繁的政策变动、强硬的外交姿态,让很多国家对“规则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原本的“中心货币”角色,慢慢变成了“高风险资产”,这不是别人要打倒美元,而是美元自己在消耗自己的底牌。

这场变革,不是某个国家推动的阴谋,而是全球对“公平、安全、可控”的普遍需求所形成的合力,越来越多国家不再愿意做“看客”,而是开始动手搭建属于自己的经济护栏,这不是为了分裂,而是为了生存。

格拉斯的话,看似点评中国,其实是对全球金融秩序的一次精准扫描,普京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一块镜子,照出了规则背后的裂缝。

中国的“铁了心”,不是情绪化的反扑,而是冷静计算后的主动调整,美元的信用账本已经出现漏洞,修复它比想象中更难,而中国用黄金、人民币和支付系统,把未来的风险提前锁进了保险箱。

这场博弈,最终不会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谁能为这个复杂世界提供更稳定、更可信的选择,全球金融的剧本,已经悄然改写,接下来,看谁演得更像主角。

参考资料:

中国加速囤积黄金:应对美元武器化与美国关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欧盟峰会未就俄被冻结资产使用计划达成一致——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