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4月8日,陕北高原的天空飘着冷雨,一架载着叶挺、李秀文夫妇及幼子叶阿九、五女叶扬眉的飞机,在黑茶山轰然坠毁。
“四八空难”的噩耗传来,整个延安陷入悲痛——那位指挥过汀泗桥战役、领导过南昌起义的“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带着未竟的革命理想永远离去了。

倾刻之间,叶家幸存的6个子女,便成了散落在风雨中的幼苗:
长子叶正大在广州读高三,次子叶正明、三子叶华明在延安保育院,四子叶正光、六女叶剑眉、七子叶启光还依偎在亲属的身边。
他们不知道,父亲用生命践行的“为人民幸福而战”的誓言,将成为自己一生的精神坐标。
而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前辈伸出的手,以及党组织撑起的“保护伞”,会帮他们在泥泞中站稳脚跟,最终长成支撑国家的“栋梁”。

1946年春天的广州,19岁的叶正大正埋首于高三课本,心里还盼着父亲出狱后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半年前,父亲被蒋介石软禁5年,终于在中共中央的营救下获释,还在出狱当天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
可4月10日,一封来自党组织的信打破了所有期待:“你父母及妹妹扬眉、弟弟阿九,不幸在飞机失事中遇难……”
叶正大攥着信纸的手止不住发抖,眼泪砸在课本上晕开了一圈墨迹。

叶正大
他是叶家的长子,母亲常说“长兄如父”,如今父母双亡,弟弟妹妹们还小,他必须撑起来。
就在他茫然无措时,周恩来的指示通过南方局传到广州:“让正大继续完成学业,费用由组织承担,毕业后送他去解放区。”
不久,南方局的同志悄悄送来生活费,还带来周恩来的口信:
“你父亲是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你们要继承他的志气,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叶正大心里,他把悲痛压在心底,白天啃书本,晚上躲在被子里看父亲留下的旧照片。

1946年6月,叶正大按照组织安排,辗转穿过国民党封锁线,抵达张家口解放区。
刚下火车,聂荣臻元帅就亲自来接他,拍着他的肩膀说:
“你父亲是我的老战友,以后有困难就找我。”
后来到了延安,朱德老总常把他叫到家里,煮一碗小米粥,一边看着他吃,一边讲叶挺在南昌起义时的故事:
“你父亲当年带着部队打硬仗,子弹擦着耳朵飞过都不躲,这种勇气你要学。”
1948年,党中央决定选派21名烈士子女赴苏联留学,叶正大入选,目的地是莫斯科航空学院。
临行前,周恩来特意找他谈话:“你父亲当年就想建一支强大的空军,可惜没能实现,这个任务交给你了。”

在苏联的日子里,叶正大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
航空理论难懂,他就抱着课本追着教授问,连周末都不休息。
有次教授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拼命?”
他指着胸前父亲的照片说:“我要帮父亲完成愿望。”
1955年,叶正大毕业回国,恰逢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他一头扎进歼击机研发中,从图纸设计到零件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那时条件艰苦,实验室没有暖气,冬天冻得手都握不住笔,他就揣个热水袋继续干。
遇到技术瓶颈,他和同事们趴在桌上熬通宵,啃下一本本外文资料。

195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歼击机“歼教-1”首飞成功。
叶正大站在跑道旁,看着飞机冲上蓝天,眼泪忍不住流下来,那句“为国家造飞机”的承诺,终于实现了。
此后几十年,叶正大始终奋战在航空领域,参与研发了多款歼击机、运输机,成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88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四八空难”发生时,叶正明11岁,叶华明9岁,兄弟俩正在延安保育院读书。
那天早上,朱老总还派警卫员来告诉他们:“你爸妈今天就到延安,晚上来我家吃饭。”
可到了傍晚,等来的却是保育院院长红着眼眶的通知:“你们的爸妈……不在了。”
叶正明拉着弟弟的手,躲在保育院的大树后哭了很久。
他们记得,上次见到父亲还是1943年,父亲被软禁在恩施,周恩来伯伯偷偷安排他们去团聚,父亲抱着他们说:
“等革命胜利了,咱们一家人再也不分开。”
如今,这个约定却成了永远的遗憾。

叶正明
在延安的日子里,兄弟俩成了“革命家庭的孩子”。
周恩来夫妇常把他们接到红岩村,邓颖超阿姨给他们缝衣服,周恩来伯伯晚上会给他们讲革命故事,还教他们写毛笔字,写的第一句话就是“继承父志,报效国家”。
有次叶正明生病,高烧不退,周恩来亲自背着他去医院,守在床边一夜没合眼。
后来叶正明回忆:“周伯伯不是父亲,却给了我们比父亲还多的关爱。”
1948年,叶正明和叶华明也跟着哥哥去了苏联,叶正明读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叶华明读莫斯科石油学院。
在苏联,兄弟俩养成了“不服输”的性子——叶正明学机械时,为了搞懂一个发动机原理,把模型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直到深夜。
叶华明学石油时,跟着教授去油田实习,在零下几十度的野外钻油井,手上冻得全是裂口也不喊疼。
他们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不仅是叶挺的儿子,更是“革命的后代”,不能给父亲丢脸。

叶华明
回国后,叶正明投身导弹研发事业。
那时我国导弹技术几乎是空白,他和同事们从零开始,靠着从国外带回的资料和自己的摸索,一点点攻克难关。
有次研发遇到关键问题,他连续半个月住在实验室,饿了就啃干粮,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
妻子心疼他,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父亲当年打硬仗时,几天几夜不睡觉都能扛,我这点苦算什么!”
1960年,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叶正明站在发射场上,看着导弹划破天际,想起父亲当年说“武器强,国家才强”,眼眶瞬间湿润了。

而叶华明的人生轨迹,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转折。
1983年,他主动申请从部队转业,去深圳创办企业。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你是将军的儿子,又是部队干部,何必去闯市场?”
叶华明却笑着说:“父亲当年敢组建新四军,就是敢闯敢试,我也要像他一样,在新的战场上干出样子来。”
刚到深圳时,条件艰苦,他租了个小办公室,每天骑着自行车跑业务,有时为了谈一个项目,要跑十几趟。
有次遇到外商质疑他的能力,他拿出父亲的照片说:“我父亲是叶挺,他教会我‘诚信’二字,我做的生意,绝不会让你吃亏。”
靠着这份真诚和韧劲,他的企业慢慢做大,还带动了一批下岗工人就业。
后来有人问他:“从军人到企业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说:“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为国家做事,这和父亲当年打仗的初心是一样的。”

在叶挺的子女中,六女叶剑眉的童年格外坎坷。
1946年空难时,她才9岁,之前一直跟着母亲在桂林生活,还没怎么见过父亲。
母亲牺牲后,她跟着姨妈回到广东乡下,白天帮姨妈喂猪、做饭,晚上在煤油灯下读书。
有次她看到别的孩子有父母接送上学,忍不住哭了,姨妈摸着她的头说:
“你爸妈是英雄,他们在天上看着你呢,你要好好读书,让他们骄傲。”

1950年,党组织找到了叶剑眉,把她接到了北京读书。
刚到北京时,她很自卑,说话带着广东口音,成绩也跟不上。
周恩来夫妇知道后,常把她接到家里,邓颖超阿姨给她补语文,周恩来伯伯鼓励她:
“你父亲是个勇敢的人,你也要勇敢,别怕困难。”
慢慢地,叶剑眉变得开朗起来,成绩也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了一名教师。
毕业后,叶剑眉被分配到《深圳特区报》当编辑。
她深知媒体人的责任,每次写稿都反复核对事实,生怕出一点差错。
有次采访一位老红军,老红军说起叶挺将军,眼里满是敬佩:
“叶将军是个好领导,打仗总是冲在前面,关心士兵像关心家人一样。”
叶剑眉听着,眼泪忍不住流下来——她终于更懂父亲了。
后来,她采写了很多关于革命历史的报道,用文字传递红色故事,有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执着,她说: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像我父亲一样的英雄,他们为国家付出了什么。”

四子叶正光的人生,则与“国防科技”紧密相连。
空难时他才6岁,跟着外婆在香港生活,直到1952年才回到内地。
在北京,他被送到八一学校读书,校长是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老师们都很照顾他,但他从不说自己是叶挺的儿子,只想靠自己的努力。
后来,他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导弹专业。
在哈军工,叶正光刻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参与导弹研发。
那时工作保密,他很少回家,妻子有时抱怨他“不顾家”,他却说:“我父亲当年为了革命,几年不回家,我这点付出算什么!”

在国防科工委的几十年里,叶正光参与了多款导弹的研发,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退休后,他还成立了红色文化基金会,致力于传承革命精神,他说:“父亲的精神不能丢,我们要把它传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