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烛影斧声千古谜:赵匡胤真被弟弟弑杀?3大史料揭开宋太宗继位真相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北宋都城开封寒意已浓,皇宫寝殿内却烛火通明。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屏退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北宋都城开封寒意已浓,皇宫寝殿内却烛火通明。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屏退左右共宿宫中。谁也未曾料到,这竟是兄弟二人最后的相处——次日清晨,年仅50岁的赵匡胤突然驾崩。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在灵柩前即位,是为宋太宗。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更迭,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烛影斧声”。千百年来,人们始终追问:赵光义是否真的弑兄夺位?那夜的烛影晃动、斧声清脆,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关于“烛影斧声”的最早记载,见于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野史《续湘山野录》。书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段文字充满了戏剧张力:屏退左右的密谈、烛影下的躲闪、柱斧戳雪的声响、“好做”的模糊遗言,再加上赵光义留宿禁内、次日即位的巧合,每一个细节都指向“弑兄夺位”的可能。尤其是“柱斧”这一工具,更被解读为杀人凶器——有人认为“柱斧”是一种随身仪仗用的小斧,赵匡胤可能被赵光义用其击杀。

然而,野史的可信度历来存疑。文莹并非宫廷史官,其记载多来自传闻,为了增强故事性难免添油加醋。更关键的是,“柱斧戳雪”的行为在寒冬深夜合情合理——当时殿外积雪数寸,赵匡胤酒后用柱斧戳雪取暖或抒发情绪,并非异常举动;而“好做,好做”的遗言,也可解读为赵匡胤嘱咐弟弟“好好做事”,而非临终控诉。仅凭这段充满主观演绎的野史记载,就断定赵光义弑兄,显然缺乏严谨性。

与《续湘山野录》的戏剧化不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记载。司马光治学严谨,且生活年代距宋初仅百余年,其记载可信度更高。书中写道:“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这段记载揭示了一个关键信息:赵匡胤驾崩时,赵光义并不在寝殿内,而是在开封府。按照现代刑侦逻辑,这意味着赵光义缺乏“作案时间”。当时皇宫安保森严,寝殿更是禁地,若赵光义不在宫中,根本无法对赵匡胤动手。此外,宋太后派去召秦王赵德芳的内侍王继恩,擅自改召赵光义,这一行为也说明“传位晋王”在当时并非秘密,否则王继恩绝不敢冒灭族之险违背太后旨意。

《涑水纪闻》中还有一处细节耐人寻味:“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专属称呼,宋太后见到赵光义后第一时间称其为“官家”,而非质问“为何而来”,这一反应更像是默认了赵光义的继位合法性,而非面对弑兄凶手的恐惧。

更值得推敲的是继承人选问题。秦王赵德芳既非嫡子也非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赵匡胤若想传位给儿子,也应优先考虑嫡长子赵德昭(当时已26岁),而非年仅17岁的赵德芳。宋太后跳过赵德昭召赵德芳,本身就不合礼法,反倒是赵光义的继位更符合当时的政治惯例。

要破解“烛影斧声”谜案,最核心的证据莫过于“金匮之盟”。据《宋史·杜太后传》记载,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入宫,留下遗言:“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这份“金匮之盟”的核心是“兄终弟及”,旨在避免北宋重蹈五代十国“幼儿主国必亡”的覆辙。然而,它的真实性却备受争议——金匮之盟首次在朝堂公开是在太宗即位六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由赵普献上。不少人质疑:若盟约真实存在,赵光义为何不在即位之初就拿出以正名分?

事实上,这与赵普的政治处境密切相关。赵普是赵匡胤的开国功臣,却坚决反对“兄终弟及”,曾多次劝谏赵匡胤传位给儿子,因此与赵光义产生矛盾,于开宝六年(973年)被罢相。太平兴国六年,赵普被政敌卢多逊排挤,几乎陷入绝境,为求自保才不得不献出金匮之盟,以此向赵光义示好。这一时间线的延迟,并非盟约伪造的证据,反而是赵普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

更重要的是,有一条旁证能佐证金匮之盟的真实性:杜太后去世仅一个月后,赵匡胤就正式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封尹”是一个极具特殊含义的官职——皇室成员一旦担任京城府尹,就等同于被确立为皇储。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曾任开封尹,这一惯例在北宋初年仍被沿用。赵匡胤的这一任命,显然是在践行杜太后“传位于弟”的遗言。

要理解赵匡胤可能的传位选择,就必须回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中。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宋,短短53年间,中原地区先后更迭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平均每个王朝寿命仅10余年,而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幼儿主国”。

赵匡胤亲身经历了后周的灭亡——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留下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才得以发动“陈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天下。这段经历让赵匡胤深刻认识到:在乱世尚未完全终结、藩镇势力仍存的背景下,若传位给年幼的儿子,北宋很可能重蹈五代覆辙。

赵匡胤驾崩时,长子赵德昭26岁,看似已成年,但在政治经验上远不及38岁的赵光义。赵光义自北宋建立后就担任重要官职,参与过统一战争,在朝廷中根基深厚、威望颇高,是当时最适合的“长君”人选。从“社稷为重”的角度出发,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是确保北宋长治久安的现实选择,而非单纯的个人意愿。

关于金匮之盟,还有一个“三传说”的争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意思是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是“三传”——赵匡胤传赵光义,赵光义传赵廷美(赵匡胤三弟),赵廷美再传赵德昭,最终让皇位回到赵匡胤一脉。

这一说法虽为“或谓”(有人说),但也有一定依据:赵光义即位后,确实任命赵廷美为开封尹,封齐王,待遇与自己继位前相似;赵德昭也被加封为郡王,仍称“皇子”。然而,后来赵廷美因“谋反罪”被流放而死,赵德昭也因受赵光义斥责而自杀,“三传”约定最终未能实现。

有人认为,“三传说”是赵光义为了掩盖自己“独传”野心而编造的谎言;也有人认为,这确实是赵匡胤的初衷,但赵光义继位后违背了盟约。无论真相如何,这一争议都反映出金匮之盟的复杂性,不能简单以“真”或“伪”概括。

综合现有史料,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合理推测:“烛影斧声”并非赵光义弑兄的证据,而是赵匡胤临终前与弟弟的最后谈话。那夜的烛影晃动,可能是兄弟二人讨论国事或皇位传承的剪影;柱斧戳雪的声响,是赵匡胤酒后的无意之举;“好做,好做”的遗言,是对弟弟继位后的殷切嘱托。赵匡胤的突然驾崩,更可能是因高血压、心脏病等急性疾病(史载赵匡胤身材肥胖,嗜酒,晚年常有健康问题),而非他杀。

赵光义的继位,是基于金匮之盟的约定和“长君优先”的现实考量,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他继位后对赵廷美、赵德昭的打压,以及迟迟不公开金匮之盟,也让他难逃“私心”的质疑。不过,将这些后续行为倒推为“弑兄夺位”的证据,显然不符合历史考证的严谨性。

千百年来,“烛影斧声”之所以成为千古谜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权力斗争”的戏剧化想象。但历史并非非黑即白,在五代乱世向统一王朝过渡的特殊时期,赵匡胤的传位选择,既有个人情感的考量,更有对国家社稷的责任。赵光义的继位,虽有争议,却避免了北宋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为“澶渊之盟”前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