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见证,中国自古有犀牛,还经常在中原地区活动

泽霖文史 2024-04-02 08:49:09

提起犀牛,也许人们脑海中很容易会出现在非洲大草原上,这些“大块头”奔跑的情景。毕竟,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犀牛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大型动物。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也常能见到犀牛的身影。

国家博物馆就收藏着一件“犀尊”。犀尊的全名为“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被发现于1963年1月11日。当时,陕西省兴平县豆马村的社员正在挥舞着锄头劳作,意外挖出了一只灰色的大陶瓮,里面有一件铜犀牛。社员将犀牛背后的盖子打开后发现,里面还装着十几件宝贝,便连忙将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

犀尊

后来经文物专家推断,这些文物的埋藏时间应该是在汉代,而从造型、纹饰和制作工艺来看,那件铜犀牛更有可能是战国晚期的文物,整体造型非常写实,栩栩如生。

犀尊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如此逼真的犀牛造型的器物,说明此时的人们对于犀牛的形象特点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那也就证明了,至少在那个时候,犀牛的活动范围已经到了中国的北方地带。

犀尊

实际上,我国古人对犀牛的熟悉和了解,要比汉代更早。考古工作人员在距今7000至5000年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清理中,就曾出土过犀牛骨。在玉溪文化遗址,也曾发现过犀牛的牙齿。在殷商时期,中条山、太行山,直至泰山北侧,都有犀牛的分布。据《逸周书·世俘》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就在殷都商殷附近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围猎活动,在捕猎中就捕获了12头犀牛。

新石器时代玉溪下层文化犀牛牙齿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也经常能看到关于犀牛的记载。《论语·季氏》中记载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态度时,写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里的“虎兕”,“虎”指猛虎,而“兕”指的就是犀牛。可见这时犀牛是可以和猛虎相提并论的一种猛兽。

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曾提到“今夫犀牛,其大若垂天之云。”这些文献记载都足以说明,那时的人们,对于犀牛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知。但是,因为人们的过度狩猎,在春秋战国时期,犀牛的活动区域已经缩减到了渭南山地、汉水上游、淮河流域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

到了汉代,犀牛已经不在中原地区活动,但也并不影响犀牛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稀奇物种”。到了唐代,犀牛在“两湖”、“两广”、川贵等地还都有分布。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文中写下“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诗句,相传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实际上,犀牛角也的确是一种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它的皮和血也可以入药,在宋代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

李商隐

在古代民间还有“犀牛望月”的传说,流传甚广。后来,因为“犀牛”和“喜牛”有谐音关系,在宋金时期,“犀牛望月”还成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吉祥纹饰题材。

到了明清时期,犀牛的活动范围进一步被压缩,仅在云贵地区有所分布。而此时的骨角牙雕发展迅速,犀角杯成了权贵们心仪的玩物,这又导致了犀牛数量锐减。直至20世纪初,犀牛这一物种在中国彻底消失。

犀角杯

除了人类的捕杀,自然气候因素也是导致犀牛不断南迁的一个原因。自唐代以后,中原地区的气候逐渐变得寒冷,犀牛只能向更温暖的南方迁徙。最终只将它们的身影停留在历史文物和文献记载中,让后人寻找、去追忆。

0 阅读:0

泽霖文史

简介:观文物之瑰丽,品历史之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