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放松,跟着节奏起落”“塑形要注意力度,让泥土贴合模具的弧度”……11月7日,迪庆州民族中学校园内热闹非凡,27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格萨(斯)尔”、藏族锅庄舞、藏族弦子舞、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纳西族东巴画等2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手把手教学”的方式,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盛宴。

作为国家级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单位,迪庆州文化和旅游局长期致力于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本次活动中展示的27项非遗,正是迪庆州文旅局多年来系统梳理和保护成果的集中体现。从国家级非遗藏族锅庄舞的豪迈洒脱,到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的匠心传承,舞台上每一项非遗的活态呈现,其背后是多年来专业的守护与传承。

为让学生深度感受非遗魅力,学校将课堂搬进操场、多功能厅和实践教室,让学生在“听、看、做”中触摸文化根脉。

在歌舞展演区,藏族锅庄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领学生围成圆圈,从基础舞步教起,讲解动作寓意与演唱技巧,悠扬的歌声与整齐的舞步交织成校园里最动人的旋律,技艺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藏族黑陶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耐心示范揉泥、塑形、修坯等工序,学生们挽起袖子亲手操作,感受泥土在掌心蜕变的神奇;藏族唐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则通过实物展品,深入浅出解读色彩搭配与文化内涵,让学生领略传统绘画的美学价值。


“原来一件土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既考验手艺更考验耐心!”刚完成简易土陶制作的学生扎西感慨道。在课堂上,传承人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用“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感染着在场每一位学生。“这堂非遗课让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后想多了解这些老手艺。”参与刺绣体验的女生卓玛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

据迪庆州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此次“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是当地推动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传承人面对面教学,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激发文化认同与传承热情。迪庆州民族中学老师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打造“非遗+美育”“非遗+劳动教育”的特色育人模式,让千年文脉在校园落地生根。


夕阳西下,活动在欢声笑语中落幕。这些在文旅部门支持下实现有序传承的非遗项目,正如一颗颗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迪庆州文旅局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