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内蒙改牧为耕的一段往事:牧区变垦区,牧民怎么办?

萧武弹史 2024-04-29 10:02:28

开鲁这种耕牧之争的事,其实古代也出现过。

更早的时候,元朝也有过。

蒙古进入中原地区之后,正是兵乱之后,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蒙古人直接就把一些地方划成草场,给他们养马了。

不光是华北一些地方,甚至到江南一带,也把大量良田划为专用草场,禁止汉人垦种。

再早一些,中原王朝武德强盛的时期,开疆拓土,所到之处也都是移民屯垦,把大量草原开垦为农田,汉人移民屯垦耕种,且耕且战。

晚清入关之后,对蒙古和东北地区作为祖宗龙兴之地,当成自己家的自留地,实行保护政策,禁止汉人移民过去垦荒耕种,其法甚严。

所以,晚明时期辽东汉人已有400万人左右,但到清末辽东汉人也还是只有这么多。

而整个清朝,全国人口早已翻倍,从一亿多增长到了4亿。

内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严重,移民实边本来早就亟待施行,但清朝始终没有弛禁。

一直到庚子之变后,开始讨论实行新政改革的时候,才有人战战兢兢的提出,这个实行已经两百多年的禁令可以松一点了。

到1907年前后,清朝朝廷开始讨论,但真正放开,已经是1909年前后。

大批汉人背井离乡,从中原地区闯关东,走西口,携家带口移民去东北,去内蒙。

而在汉人进入东北之前,按照之前甲午战争之后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已经开始向东北有计划、有组织地移民,沙俄也在积极推进。

中国自己的地方,中国人反而是最后被允许进去垦荒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滑稽。

因为朝廷不害怕老百姓,而害怕洋人,所以内蒙和东北的土地也坚持那个著名的原则,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汉人去东北的情况就不说了,这里主要说说内蒙的情况。

内蒙之前因为大量人口被编入八旗管理,一大批吃铁杆庄稼的王爷们,带着大批沦为底层的牧民占据着草原的草场。

王爷们也有样学样,学着汉人地主的样子,既有汉人地主家的长工那种形式,也就是家里蓄养一批牧奴,给他们放牧牛羊。

同时,王爷们也把一些草场划分成小片,出租给自己有牛羊的牧民,自己收租。

王爷们既有铁杆庄稼的供养,又有自己家的产出,还有出租的草场的租金收入,日子很潇洒,锦衣玉食,灯红酒绿。

牧奴和牧民风餐露宿,粗茶淡饭,也就能勉强维持生活,挣扎着活着。

朝廷终于同意放开汉人垦荒之后,大批汉人移民过去,承包王爷们的草场,垦荒种地。

农业收益当然比放牛放羊高多了,而且还稳定得多,所以王爷们都很感激朝廷的好政策。

苦了的就是原先的牧奴和牧民,他们不会种地,只会放牛放羊。

现在王爷们把土地租给了移民来汉人,牧奴失业,牧民租不到土地,日子也难过。

所以,失业的牧奴和牧民们一合计,干脆斩木为兵,揭竿而起,辛亥起义还没爆发,内蒙一些地方的牧民就先闹起来了。

不过,牧民到底没有咱们汉人这么悠久丰富的造反经验,所以揭竿而起了,也只是驱逐汉人,找王爷们请愿,要求把汉人赶走,继续把草地租给他们。

改牧为耕既然已经是朝廷定下来的国策,牧民的要求自然被视为反对国策,不识大体,所以朝廷下令严加剿灭,决不宽贷。

牧民没有早饭经营,也没有王爷贝勒们带头,不知道造反该怎么造,看上去声势浩大,其实只是乌合之众。

所以,朝廷态度严厉,大军所到之处,牧民也就一哄而散了。

牧民这一波反抗改牧为耕基本国策的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就沉寂下去了。

当然,没过多久,朝廷还要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汉人就经验就丰富多了,保路运动刚摁住,湖北的新军就举起了义旗。

大清就在乱七八糟的局势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末东北都已经建省,但察哈尔、热河和绥远,因为汉人数量还不够多,所以还没有来得及建省,保留了都统,一直延续到北洋。

等到北伐前后,热察绥的汉人移民数量已经相当多了,情况也就变了,清末还有争议的地方也早都变成汉人的耕地了。

1 阅读:42

萧武弹史

简介:读懂了历史,也就读懂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