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身体,有一本家乡写的“说明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所传达的是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相互呼应”的生活智慧。我们的出生地犹如一份随我们成长的体质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老话所传达的是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相互呼应”的生活智慧。我们的出生地犹如一份随我们成长的体质图,悄然勾勒出我们天生的身体趋向、易出现的小状况,以及如何依四季变换来保养自身。今天,木子便沿着这份体质图,分享一下它于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启发。

一、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地方,会影响自身

传统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地域的气候、饮食以及日常习惯,在日积月累中影响着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此乃“因地制宜”的生活写照。

气候为基本状况,北方天气又干又冷,人的皮肤较为紧实,元气大多向内收敛,体质或偏寒,亦或阳气不够充足。南方天气又湿又热,毛孔张开程度较大,出汗量多,身体容易存留湿热,或感觉气短。

不同地方的水土状况存在差异,所谓“水土不服”,实则是身体为适应新环境所发出的自然信号,本地之人长期食用本地物产,久而久之,饮食与体质便达成了默契,举个例子,生活在潮湿之地的人,会不自觉地利用当地食材,使身体与湿气良好相处。

二、不同地域的朋友,身体倾向有何不同

木子来讲讲几个典型地区朋友的身体特性,仅供参考,每个人实际状况各有不同。

1、东北与西北(黑吉辽、陕甘宁等地)

长时间处于偏寒环境中,阳气易于往身体内部收敛,便会成为偏寒或元气不足的体质。不少人畏寒,喜爱食用温热的食物并饮用热的饮品,高热量的饮食习性,或会使脾胃有些负担偏重。

饮食中可多添加葱、姜、花椒这类温性作料,天冷时喝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汤,再品一杯能暖肚子的红茶,会让人感觉较为舒适,运动不必过于激烈,快走、滑雪这类适宜的活动,可使阳气舒展,需留意别出过多汗,保暖很重要,尤其是腰腹和后背。

2、岭南与华南(粤桂琼闽等地)

湿气与热气交织,夏季尤其漫长。

若不是长时间处于又湿又热之处,身体通常不会同时被湿气与热邪一同侵扰,但要是长期处在又潮又热的环境中,有些人会出现脸上冒油、嘴里发苦且黏糊的状况,此时全身会感觉沉甸甸的不适,而且暑热常消耗体力,久而久之,气虚之态便逐渐显现。

本地住户平日喜爱饮用绿豆汤、凉茶此乃应对湿热之法,用五指毛桃煮汤,香味浓郁,不仅可健脾胃,还能祛湿,薏米、赤小豆是很多家庭常用食材,运动应避开正午酷热之时,如游泳、练瑜伽或早晚散步较为适宜,居住之处需保持干爽且通风,洗完澡应及时擦干身体,若遇潮湿天气,尽量将衣物烘干。

3、江南与华中(江浙沪、两湖等地)

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物产丰富。

周边的朋友,身体基本尚可,但需留意湿气的问题,尤其是在梅雨季节之时。

本地吃饭有“什么时候吃什么”的讲究:春天吃马兰头以清内热,夏天用莲藕来生津,秋天品桂花糕以润喉,冬天喝温黄酒来暖身,生姜在此地常被用来中和水产的寒湿。

适合进行像散步、打打太极这类舒缓的活动,可使气血畅通。调节情绪也颇为关键,与朋友聊聊天、听一曲悦耳的戏曲,或是静静地品品茶,皆可使心情得以放松。

4、川渝地区(四川、重庆)

环境湿润,饮食偏好辛香麻辣。

当地部分朋友或存在“外湿内热”的体质。像花椒、辣椒这类麻辣调料,便成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本地人而言,麻辣这种饮食方式是他们所熟知的,初到此处之人,或是体内燥热的朋友,可依自身状况适量减少辣椒的添加量。饮食方面可多食用黄瓜、莴笋、豆腐这类清凉之物,使身体出汗,排出湿气;并且睡眠要充足,尽量不要熬夜,否则湿热会更严重。

三、当我们远离家乡时,身体该如何与新环境相适应?

现在很多人居住在外地,像东北人长期处于岭南,四川人于华北安家,那自身所具的“家乡特质”,需与现居地的环境相结合,以寻得新的平衡。

家乡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身的起始点,细心观察当下所居处与家乡在气候、饮食方面的差异。

举个例子,四川的朋友到了干燥的北方,若保持重麻重辣,可能感到燥热口干,可以适度减少辣味,常吃些银耳、梨、百合这类可降燥的食材,偶尔搭配茯苓、薏米去调湿气。

相反地北方人迁居湿热的南方,可借鉴当地的办法,饮用祛湿的汤,使身体适应湿气。

有个陕西的朋友在广东生活几年之后,发觉原本不怕冷的自己竟开始怕湿了,夜里不开去湿机便难以安睡,这就是身体主动适应新环境的体现。

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家乡风味、长辈传承的生活习性,或都存在符合我们身体的自我养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