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债不是债”,狭义上可以做到,但广义上是荒谬的

纵横千古与八荒 2024-05-21 01:24:31

自从“内债不是债”这句话被某些“公蠢”们公开喊出,并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后,很多网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以为什么新的特色经济学货币理论被打开了。

实际上这句话它们只说了一半,后半句还是没好意思说出来。它们的后半句也就是:大力增发货币来“冲销”债务。注意,消化的主要是国债、地方债、国企债和等等的债务,而不是居民债务。当然具体执行时,会以再贷款、借新还旧、收购国债、收储资产等形式来操作,但实质都是增发货币。

以下为了行文方便,将这些主要想消化的债务姑且以不准确的方式称为“公共债务”。

类似这种增发信用货币来消化债务的方式,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的方法,而是信用货币时代长久存在的方法。

信用货币指的就是除了金、银、铜币等所有实物货币之外的纸钞、银行系统存款数字等形式的货币。现在世界各国日常使用的都是信用货币,它实质上是各国央行对民众的欠条。贵金属货币基本不再流通,人们一般就将信用货币直接俗称为货币。

信用货币凭借民众对其的信任而存在。如果信任不存在了,信用货币立刻就会变成废纸,即使用来如厕都会被嫌弃不好用。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当局刻意通过不断增发货币来稀释公共债务是长期存在的机制和做法。

一定程度下温和的增发货币,对经济发展其实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因为可以促使人们更加愿意投资和消费,而不是守财存钱。

但是,一定不要忘了“温和”这个形容词。经济学上一般认为,温和增发货币指的是超出经济发展所需的3%以下。

有时候,为了减轻债务负担,当局也会较多的增发货币,主动注水来“稀释”债务。

注水稀释债务,是需要厚起脸皮来做的事情。脸皮薄点的,会以5%左右的程度来稀释;脸皮很厚的,会以10%左右的程度来稀释。

这样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公共债务被稀释的同时,本国资产和资本的价值也被稀释了,货币的信用就会受损,使得本国货币变得不那么“吃香”。体现在市场上就是本国货币的汇率呈现出贬值的趋势。

虽然可以通过资金管制、外汇管制等行政手段让汇率在公开的形式上保持稳定,但贬值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

强行稳定形式汇率虽然有短期的好处,但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它会使本国资本不再愿意投资于实业,无心去做技术进步,而是总想着去做钱生钱并可以随时变现的生意,甚至一有机会就想出逃。

本国资本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们一直在被稀释割肉,疼呀。这种疼痛感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或者是无能为力而麻木了。

同理,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也不愿意进来去投资于实业了。

虽然“稀释”已经有损于货币信用了,但还是可以在以后通过收水来挽回的。如果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短期行为,大家忍一忍也能理解。

如果说注水稀释货币还只是“揩油”民众和资本来“化债”的话,那么在“内债不是债”的口号下“冲销债务”的行为就是放出货币洪水来冲走债务了。因为需要这样冲销的债务必然是巨量的和紧迫的,注水稀释这样杯水车薪的方式,起不到多少作用。

不过放洪消债的同时,被冲走的不只有公共债务,还有公众对货币的信任。

从狭义来说,放出货币洪水的确能够冲销形式上的债务。不过,做任何事情都会产生相应的代价,放洪的代价也会比注水的代价大很多很多。

信用货币如果失去公众信任的话,轻则物价飞涨,商品短缺,重则金融体系动摇。有形的债务好消,公众心理上的债务能被轻易消掉吗?从广义的维度来看,放洪消债是荒谬的,实际上和打劫也差不多了。

能喊出“内债不是债”的口号,说明公蠢们的底线越来越低,也越来越不要脸面了。

公蠢当道的时代,口号随它们喊去吧,但要真是依照执行的话,将会成为落在普通公众头上的大山。作为大多是普通公众的普通网民,还应该跟着公蠢们喊这个口号吗?那不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吗。

好在官方并没有被这些喧嚣所迷惑,还是在以积极稳健的原则来指导经济的运行。

0 阅读:23

纵横千古与八荒

简介:天下大势,浩浩汤汤;纵论千古,横瞰八荒。